手機行業硬件凈利潤解讀:超過5%真的很難,三星也不過8%而已通信
這兩天一個熱門話題隨著小米6X的發布會火了起來,那就是手機廠商的凈利潤率。
這兩天一個熱門話題隨著小米6X的發布會火了起來,那就是手機廠商的凈利潤率。一邊是雷軍承諾“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隨即第二天榮耀總裁趙明回應說,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都不超過5%,如果榮耀能達到綜合凈利潤率5%就已經很開心了。
綜合凈利潤率5%,其實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數字。比如說一款2000元的手機,這么算下來也只有100元的凈利潤,而且在趙明眼里這還是一個達不到的數字,如果能達到了,他會很開心。那么導致凈利潤率如此之低的原因在哪呢?不管是手機品牌的產品布局、營銷策略還是統計口徑,其實都在影響著凈利潤率數字,關鍵就在于如何統計。
比如從產品布局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榮耀10這款手機最高賣到了2999元,榮耀旗下另一款旗艦榮耀V10也是如此定價。如果說這樣的手機只有5%的綜合凈利潤率,那十有八九是在亂說。同理,對于小米MIX2S、小米6之類的機型也是如此。但以此來衡量廠商在硬件上有多賺錢,那就絕對不是“綜合”了。
說到綜合凈利潤率,在產品線上還要考慮到很多苦逼的兄弟,比如榮耀暢玩7X、榮耀暢玩7C和榮耀暢玩7A。其中榮耀暢玩7A的售價只有799元。小米同樣有紅米5 Plus、紅米5乃至599元起步的紅米5A,這些手機的凈利潤率就低得可憐了,甚至賺不賺錢都成問題。
舉個例子,組裝一臺榮耀10賣出去,和組裝一臺榮耀暢玩7A賣出去,兩者雖然硬件成本不同,但組裝生產所用的工時很可能幾乎一樣,那不斷飆升的勞動力成本很可能就和榮耀10沒區別,卻只能賣到它三分之一的售價。
價格高、利潤高的機型銷量小,價格低、利潤低的機型銷量大,他們之間的平衡點在哪?這就是很考驗品牌掌舵人營銷策略的問題了,合理的規劃產品形成布局,讓高低端互補才行,而這樣的結果往往就像前面說的,硬件的綜合凈利潤率不足5%了,如果某些產品失敗、庫存積壓,出現了虧損也不奇怪。
所以不管是雷軍、趙明、黃章、羅永浩,還是你所知道的圈內其他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拼搏就如同走鋼絲一般,哪怕一絲一毫的閃失都是不行的,這正是他們超越常人的地方。不光手機行業如此,很多行業都是這樣。以華為來說,除了手機還有運營商、云計算、企業級產品等許多業務,有些業務還是做的非常成功的,而2017年財報顯示,華為全年銷售額突破6000億,但與之對應的凈利潤率也不過11%而已。
另一方面,“綜合凈利潤率”除了綜合產品線,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綜合賬目統計。比如一些廣告營銷活動、線下各種促銷等等,這些應該怎樣入賬,是不是該由硬件部分分攤成本?分攤的比例又是多少?這種統計口徑的差距也會導致凈利潤率有所不同。對于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來說,這就有些復雜了。不過隨后又有爆料,就凈利潤而言,好像三星也不是很高的樣子:
三星的業務分成了幾大塊,其中的手機業務營業利潤率是8%,這還不是凈利潤,要進一步扣減之后才能得到凈利潤率,很可能也就不到5%了。即便是三星S9在全球大賣,營業利潤率也只被拉升到13%。上面這位還爆料了三星手機以外業務的利潤率,比如顯示業務只有5.4%。雖然半導體業務利潤率可以高達50%以上,但這一塊從研發到生產的投資是天文數字,經營風險更是高到普通企業難以承擔,高風險才有高回報。
所以對于硬件綜合凈利潤率只有5%的情況,其實看淡一些就好,起碼我們知道三星華為也不過如此。更何況硬件綜合凈利潤率之外,還有軟件凈利潤率,還有應用分發、廣告等等業務在盈利是不是?更不用以此就對國內科技企業妄自菲薄,畢竟沒了半導體的話,就算是三星也沒比小米好多少。
來源:數碼評價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