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森林的生死突圍:創新與隱憂并存觀點
2023年元氣森林與農夫山泉達成合作,導致元氣森林部分產品下架,新消費品牌穿越周期的兩大法則 元氣森林的崛起與困局。
在消費升級與健康意識覺醒的雙重驅動下,中國飲料行業迎來了一場顛覆性變革。成立于2016年的元氣森林,憑借“0糖0脂0卡”的精準定位,以現象級爆品氣泡水迅速崛起,成為新消費品牌的標桿企業。
從籍籍無名到估值超百億美元,元氣森林僅用了五年時間,其成長路徑既展現了新消費品牌的創新基因,也折射出行業變革期的復雜挑戰。
元氣森林的創新密碼:產品、營銷與供應鏈的“三板斧”
1. 產品創新:精準捕捉健康消費趨勢
元氣森林的成功,本質上是其對消費者需求的敏銳洞察。在中國肥胖率上升與控糖意識覺醒的背景下,傳統含糖飲料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而代糖技術(如赤蘚糖醇)的成熟為無糖飲料提供了技術支撐。
元氣森林以“甜味不減、熱量為零”的氣泡水切入市場,打破了消費者對無糖飲料“口感差”的固有認知。此后,公司持續推出燃茶、乳茶、電解質水等產品矩陣,形成覆蓋多場景的健康飲品生態。根據尼爾森報告,2021年元氣森林氣泡水占據國內無糖碳酸飲料市場57%的份額,遠超可口可樂、百事等國際巨頭。
2. 營銷策略:互聯網基因下的精準觸達
元氣森林深諳年輕消費者的媒介習慣,通過“社交媒體種草+綜藝冠名+明星代言”的組合拳構建品牌認知。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元氣森林通過KOL(關鍵意見領袖)測評和用戶UGC(用戶生成內容)制造話題,將產品與“健康生活方式”綁定。
此外,其包裝設計采用日系簡約風格,以“気”字LOGO強化辨識度,成功吸引Z世代消費者的眼球。2020年贊助綜藝《我們的樂隊》,通過“氣泡水+音樂”的跨界營銷,實現品牌年輕化形象升級。
3. 供應鏈突圍:從代工到自建工廠的重資產轉型
早期依賴代工模式的元氣森林曾面臨產能不足、品控不穩等問題。2019年后,公司斥資55億元在安徽、天津等地建設自有工廠,引入全球領先的灌裝生產線,實現從原料到生產的全鏈路把控。這一戰略不僅提升了產品穩定性,還縮短了新品研發周期(據稱最快可壓縮至3個月),為后續品類擴張奠定基礎。
隱憂浮現:新消費光環下的多重挑戰
1. 行業競爭白熱化:巨頭的圍剿與同質化困局
元氣森林的爆發式增長直接威脅到傳統飲料巨頭的市場份額。可口可樂推出“AH!HA!小宇宙氣泡水”,農夫山泉上線“蘇打氣泡水”,甚至連伊利、蒙牛也跨界入局。
巨頭們憑借渠道優勢(如農夫山泉擁有超200萬家終端網點)和成本控制能力(可口可樂自產赤蘚糖醇降低原料成本),對元氣森林形成夾擊之勢。與此同時,大量中小品牌模仿元氣森林的包裝設計,導致市場同質化嚴重,消費者忠誠度面臨考驗。
2. 渠道瓶頸:線下滲透率與經銷商關系的雙重壓力
盡管元氣森林線上銷售額占比約30%(遠超行業平均的10%),但飲料行業的勝負手仍在線下。傳統飲料巨頭通過“深度分銷”模式掌控便利店、商超等核心渠道,而元氣森林在拓展線下時遭遇“冰柜戰”“貨架戰”等阻擊。
2021年農夫山泉被曝要求經銷商“二選一”,導致元氣森林部分產品下架。此外,其激進的地推策略(如高額返點)雖短期內拉動銷量,卻也引發經銷商利潤空間壓縮后的合作意愿下降。
3. 健康爭議:代糖安全性質疑與消費者認知分化
盡管赤蘚糖醇被普遍認為安全性較高,但關于代糖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刺激食欲的學術爭議持續發酵。部分消費者開始轉向更天然的飲品(如椰子水、純茶),而“0糖≠健康”的輿論風險可能動搖品牌根基。
此外,元氣森林曾因宣傳語“0蔗糖”引發誤導性爭議,暴露出新品牌在合規性管理上的經驗不足。
破局之道:從爆品驅動到生態構建的生死突圍
面對巨頭圍剿、成本飆升與消費者信任危機的三重絞殺,元氣森林的轉型已非選擇題,而是一場關乎生存的必答題。其戰略核心在于擺脫對單一爆品的路徑依賴,構建覆蓋產品矩陣、全球市場與技術護城河的立體生態。這場突圍戰既需要刀刃向內的革新勇氣,也考驗著企業對行業趨勢的前瞻判斷。
1. 品類拓展:從氣泡水獨大到場景化矩陣
元氣森林正試圖將“健康飲品”的定位從氣泡水單一品類,延伸至更廣泛的生活場景。2021年推出的外星人電解質水,瞄準運動后補水場景,通過贊助馬拉松賽事、與Keep等健身平臺合作,在2022年實現銷售額超12億元,成為繼氣泡水之后的第二大單品。
2023年推出的纖茶系列(玉米須茶、桑葉茶)則切入養生賽道,主打“藥食同源”概念,試圖吸引30歲以上健康意識更強的消費群體。這種“氣泡水+功能飲料+純茶”的組合,本質是通過多場景覆蓋提高用戶生命周期價值,降低因品類老化導致的增長停滯風險。
但品類擴張的隱患同樣明顯:新品的成功率存在不確定性。以2020年推出的乳茶為例,因宣傳“0蔗糖”引發輿論反噬,最終被迫下架整改。這暴露出企業在跨品類時的經驗短板——乳茶涉及乳制品供應鏈管理,與氣泡水的生產邏輯截然不同。如何平衡創新速度與品控能力,仍是元氣森林的待解難題。
2. 出海戰略:用全球化稀釋國內市場風險
在國內市場增長見頂的背景下,元氣森林自2021年起加速出海,目前已進入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40余個國家。其策略具有明顯差異化:在北美主攻華人超市和Costco等大型商超,以“中國質造”的高端形象避開與可口可樂的正面沖突;在東南亞則借助電商平臺Shopee、Lazada實現快速滲透,利用當地對甜味飲料的高接受度打開市場。
但出海并非坦途。國際巨頭早已構建全球供應鏈網絡,元氣森林在海外仍面臨原料成本高企(如美國赤蘚糖醇價格比國內貴40%)、本土化能力不足(如中東市場對包裝宗教符號敏感)等問題。更關鍵的是,海外擴張需要持續輸血,這可能加劇其本就緊張的現金流壓力。
3. 技術護城河:從代糖依賴到原料革命
為擺脫對赤蘚糖醇的過度依賴,元氣森林正在押注下一代甜味劑技術。2022年其投資數億元成立研究院,重點攻關羅漢果糖、阿洛酮糖等天然甜味劑的工業化量產。其中,羅漢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且零熱量,但此前因提取成本高昂難以商用。通過與江南大學合作,元氣森林成功將成本降低至600元/公斤,并計劃在2024年推出首款羅漢果甜味氣泡水。
此外,其研發的“無菌碳酸混比灌裝技術”可將產品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為進軍物流條件欠佳的海外市場提供支撐。技術突圍的代價同樣沉重:近三年其研發投入占比從1.8%攀升至4.5%,但對比農夫山泉的0.5%和可口可樂的2.1%,這種“重研發”模式在快消行業堪稱異類。若技術成果未能及時轉化,高額投入可能成為拖累利潤的隱患。
新消費品牌穿越周期的兩大法則
元氣森林的崛起與困局,恰是中國新消費浪潮的縮影。當資本紅利消退、流量成本高企,曾經風光無限的網紅品牌們集體遭遇“增長懸崖”。從元氣森林的轉型實踐中,可以提煉出新消費品牌穿越周期的兩大法則。
法則一:從“流量掠奪”到“價值鏈深耕”
早期新消費品牌往往迷信“爆品公式”:小紅書種草+直播間收割+明星代言引爆。但這種模式本質是流量套利——用資本買流量,用流量換估值。當流量成本從2019年的每人次1.5元漲至2023年的6.8元,邊際效益急劇遞減。
元氣森林的啟示在于,必須將資源投向價值鏈的剛性環節:投資55億建廠掌控供應鏈,研發天然甜味劑突破原料卡脖子,用智能冰柜重構渠道數據鏈。這些“重資產、慢回報”的投入,看似背離互聯網快節奏,實則是構建競爭壁壘的必經之路。
法則二:從“品類顛覆”到“生態共生”
新品牌常以“屠龍者”自居,但消費品行業的真相是“沒有永遠的敵人”。2023年元氣森林與農夫山泉達成合作,將其氣泡水放入農夫山泉自動售貨機;同年向三得利開放赤蘚糖醇供應鏈。這種“競合關系”的建立,反映出企業認知的進化:在存量博弈時代,與其在紅海市場廝殺,不如通過資源置換開辟新空間。
未來消費品行業的競爭,或將演變為“生態圈”之爭——誰能在原料、生產、渠道、數據各環節編織更緊密的協同網絡,誰就能獲得成本與效率的雙重優勢。
2025年或將成為新消費行業的分水嶺。隨著一級市場融資降溫,大批依賴輸血的企業將面臨生存考驗。對元氣森林而言,其真正的對手不是農夫山泉或可口可樂,而是自身能否完成從“現象級品牌”到“可持續商業體”的蛻變。若能在未來三年實現海外營收占比超30%、新品成功率提升至50%,則有望跳出快消品“十年一輪回”的周期魔咒。
這場戰役的終局,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生死,更將驗證中國新消費品牌能否擺脫“流量依附癥”,真正走出一條兼具創新與韌性的成長路徑。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