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增速下降,搜狗“三級火箭”的燃料還能燃燒多久?觀點

雖說目前搜狗輸入法用戶流量很大,這也是搜狗輸入法具備的價值所在,毫無疑問搜狗輸入法是搜狗諸多產品中最引以為傲的。
文:劉志剛
2017年11月9日,那一天的王小川和他的搜狗無疑是輝煌的。王小川的母親隨兒子一起來到紐交所,見證王小川人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時刻。而今年11月5日,舉例上市一周年僅僅幾天的時間點上,搜狗公布了2018年Q3財報,截至9月30日,公司總營收為2.766億美元,同比增長7%,在搜狗自身預期范圍內;凈利潤為2390萬美元,同比下滑23%。
從2018年第二季度營收增長43%到現如今的7%,營收增長急劇下降,搜狗為自己上市一周年準備的生日禮物恐怕并不能讓人滿意,那么對于搜狗而言問題究竟出現在哪里?
老業務疲態盡顯,新業務任重道遠
在如今這個商業社會,流量的重要性是溢于言表的,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在做流量變現的生意。對于搜狗而言,同樣也不例外,搜狗引以為傲的“三級火箭”:輸入法、瀏覽器、搜索,看起來具備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都可以稱得上是流量聚合產品,但就目前來看,這一度讓搜狗引以為傲的“三級火箭”似乎陷入了燃料不足的窘況。
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買單是互聯網公司所擅長的,一般來講,互聯網流量變現的模式無外乎廣告、增值服務、游戲和電商這四個方面。而廣告恰恰也是搜狗主要的盈利點,但就目前來看,搜狗從它的第一級火箭開始似乎就掉了鏈子。
搜狗輸入法:
毫無疑問搜狗輸入法是搜狗諸多產品中最引以為傲的,本身擁有龐大的用戶流量,根據極光大數據顯示,在已安裝輸入法app的用戶中,70%的用戶安裝了搜狗輸入法app,滲透率僅次于微信和QQ這兩大流量巨鱷。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不缺流量的搜狗似乎并不知道怎么去變現和導流。
工具類產品,比如輸入法、天氣預報等,看起來流量很大,但轉化起來并不容易,幾乎沒有哪一款工具類產品有非常成功的流量轉化案例。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工具已死”的說法充斥在創投圈。因為在很多人的慣性思維里,工具類產品的使用特點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用完即走”。核心產品被定義被工具屬性,那么遲早會被淘汰或者取代。而且變現很難,因為工具型產品的用戶黏性最弱,它的用戶更換成本非常低。
除此之外,雖說目前搜狗輸入法用戶流量很大,這其實得益于其產品的出色設計,如果有較重的商業化痕跡,可能會對現有產品造成傷害,被冠以“流氓軟件”的稱呼,從而“賠了夫人又折兵”,變現沒做成,流量還流失了。
真正具備變現價值的平臺往往具備用戶時間和注意力兩方面的優勢。
不同于墨跡天氣、美拍這樣的短暫停留,搜狗輸入法的使用時間很長,但用戶的注意力卻不在上面。廣告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就是種注意力經濟,用戶注意了才有轉化的可能,這也決定了搜狗輸入法廣告投入價值注定是有限的,而且就說“輸入”這一功能并不具備留住用戶的“強關系屬性”,幾乎不具備深度運營的空間。
搜狗搜索:
這應該是目前商業化程度最高的一項,然而,依靠內生性增長(其它業務導入)的流量是有限的,更多地是采取向其它互聯網公司買流量的方式,也就是依托于騰訊的幫扶從而在搜索江湖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從兩個維度來看,這也并不能支撐搜狗未來的發展。
一方面,搜索作為互聯網入口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互聯網時代,用戶面對海量的信息,不知道該從何獲取,所以通過搜索引擎來檢索。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不再是這樣一種行為方式。所有的信息和服務的入口變成了移動端的APP、應用商城、小程序等。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百度掉隊的喊聲很大,但國內搜索的江湖依然是百度的天下,360和搜狗雖然排在搜索2,3位,但單獨的份額卻距離百度有絕對的差距。之前,關于360與搜狗之間的緋聞
也已經傳過多次,如果兩家合作,倒不失為一股強勁的力量,就如同電商市場的京東一般,給行業大哥足夠的威脅。但最終搜狗還是選擇了騰訊,騰訊也確實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市場份額卻始終穩如泰山,不高不低。這也決定了吃肉終歸還是百度,其它人也就喝點湯。
搜狗瀏覽器:
瀏覽器的根本價值在于充當流量“入口”價值,本身行業其實處于一個同質化的階段,過多的商業化同樣容易造成用戶拋棄。對于搜狗瀏覽器而言,帶給用戶最大的價值其實是搜狗搜索功能以及背后的騰訊資源。正是由于這一因素,這也使得瀏覽器很多時候無法為公司業績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由此可見,搜狗原先依賴的“三級火箭”似乎已經顯露疲態,其中的關鍵在于作為流量入口的價值有所削弱,用戶的注意力不足也就很難產生大的商業價值,流量增長對于騰訊等第三方的依賴程度非常高。
媒介理論家、思想家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信息。媒介不過是一種信息連接的載體。而連接的改變,則意味著信息的改變。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戰勝搜狗的絕對不是另一家瀏覽器、輸入法或者搜索引擎,而是近幾年新興的流量入口占據了移動互聯網相當一部分流量。用戶總時間是一定的,用戶花費在其它平臺的時間越來越多,而依賴流量搜狗等平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流量增長速度趨緩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信息流和人工智能:
在未來布局方面,信息流廣告是搜狗的一項關鍵布局。然而,隨著監管部門對廣告監管越來越嚴,搜狗的廣告業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監管。同樣是“搜索+信息流”,搜狗很難撼動百度的行業地位。今年9月,搜狗推出自己的內容開放平臺搜狗號本身也晚于其他行業競品,而且沒有強悍現金流制成的搜狗進入一片紅海當中其實是不具備優勢的,它沒有辦法像騰訊、百度、頭條那樣通過大規模的補貼來吸引內容創作者。
除此之外,搜索引擎公司講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搜狗也推出了智能手表、翻譯機等產品。從谷歌、百度、360,再到我們今天講的搜狗皆是如此。事實上,不少人曾經對搜狗輸入法的未來表示過看好,融合了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分類器和深度學習方法,在交互體驗上對于用戶多樣的意圖表達都有更精準的解讀,可以實現從工具產品到信息媒介的轉移。
然而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核心技術,其終究還要解決許多問題,與許許多多的不同領域知識相結合。但目前新的AI經濟仍處于‘安裝階段’,只有當技術進入‘部署階段’時,才會對生產力、用戶體驗產生影響和沖擊。而且搜狗人工智能的布局本身也有些垂直,只能與科大訊飛這一類的企業“掰手腕”,但就像垂直電商與全品類電商,緊抓某個垂直領域天花板也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技術創新比如AI領域,我們能預知的只是行業總有破冰的一天,總有大規模商用的時刻,但是要命的是這在時間上并不可期,我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因此砸錢成了無休止的一項工程,而在相關領域的競爭態勢下,搜狗勝出的幾率有多大呢?結果恐怕并不盡如人意。進行人工智能、信息流等領域的博弈時,搜狗的主營業務沒能形成強大而又穩健的現金流去支撐新業務的開展,這也是搜狗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因此,戰略布局上的后知后覺,使得搜狗并沒有占得市場的先機,這也使得信息流和人工智能等新業務對于搜狗業績增長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這在股市上面也有明顯的體現。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11月5日美股收盤,搜狗股價較前一個交易日微漲0.63%至6.35美元,相比6月時高峰時期15.43美元的股價,跌幅近59%,當前市值僅剩25.2億美元。并不如其他公司一般,很多業務布局可以為自己的股價有所加分。
那么對于搜狗而言,究竟如何才能緩解自己的“流量焦慮癥”呢?
打通業務間的“任督二脈”:提高用戶轉化成本才是關鍵
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挽救搜狗的流量焦慮癥?
誰也沒有“水晶球”,誰都無法準確的預測未來,世上也沒有什么“萬靈藥”,但對于搜狗而言,依舊存在一些方法可能會為其提供發展的機會,而這些方法的出發點則在于搜狗所擁有的價值和防御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品牌自身的價值和規模。
品牌的價值如何建立?其實就是真實+真誠,這兩點搜狗其實都具備。搜狗的“三級火箭”目前為其帶來的實際效應略顯疲態,但不能否認搜狗依舊擁有龐大的用戶流量,搜狗產品本身的設計和體驗其實是得到用戶認可的。可以讓用戶客獲得了較好的價值體驗,搜狗在在人們心中建立起較好的品牌認知,品牌本身其實依舊具備足夠的溢價值,這其實也是搜狗無形的資產。
以蘋果的手機和平板為例,在手機方面,似乎從iphone6s開始,關于蘋果手機的指責聲每年都會出現,類似于走下神壇、創新乏力的稱呼也總是不絕入耳。但銷量依舊保持較高的水準。而在平板市場,似乎在很多人眼中這個行業早已“涼涼”了,但ipaid卻能夠成為這個行業最后的遮羞布,這其實都離不開蘋果的品牌價值。而后蘋果的“降頻”事件的曝出,傷害了蘋果的形象,這也使得其品牌價值大幅度縮水。而搜狗的產品沒有什么污點,這也使得其依舊具備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時也是企業防御力的一個體現。
另一方面是大數據的價值。
一般來說,人工智能的核心因素有三個:算法、計算資源和數據。目前,不少科技巨頭倡導技術開源,因而,從長期來看并不具備什么壁壘。而計算資源現現在可以購買,如今專注于2B的企業有很多,例如阿里、騰訊、浪潮等,能用錢外包解決的問題也不算什么問題。
相比之下,真正契合使用場景的數據才是AI的壁壘所在。有了數據才能去分析,才能做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從而真正發揮人工智能的價值,因此數據往往也被稱作人工智能時代的“石油”,而在這一方面同樣也是搜狗的優勢所在。
瀏覽器、搜索引擎的數據自不用說。在輸入法方面,這項工具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和信息推動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在用戶使用輸入法時的高頻詞匯,根據聚類算法,對人工編碼學習后,可以對這些高頻詞進行有效學習和分類。從而判斷用戶的行為喜好、內容喜好、社會問題熱度及趨勢等信息。同時對于個人用戶而言,也可以把握通過輸入法了解其各項動態變化,可以涉及用戶的多個場景,在參與數據和實時數據兩方面可以有所掌握,這也是搜狗輸入法具備的價值所在,也是搜狗極具想象空間的一個點。
那么對于搜狗而言,目前該采取怎樣的發展策略呢?
從“三級火箭”來看,本身看似聯系非常緊密的輸入法、瀏覽器、搜索引擎,實際上產品間的導流作用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好。這需要搜狗從運營商加大力度,提高整個產品矩陣的聯系,形成具備較強防御力的生態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其實提高的是企業的【嵌入防御屬性】,為用戶創造一種鎖定效應,這樣一來,多個工具產品的組合矩陣下,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上,切換產品的成本很高,這就增加了平臺的粘性,使得企業在商業化的過程中的顧慮降低。
從產品特征來看,搜狗的產品本身不依賴于任何硬件設備。用戶并沒有被迫來使用它,這削弱了平臺的需求面。在這一方面,我們看到搜狗在試圖改變這種局面,自己開始做由“軟”轉“硬”。但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無疑是一個很累的過程,因為在硬件領域搜狗本身沒有什么市場認知,也沒有制造業的積累。無論是原先業務還是AI業務的發展,靠自己的話不確定性太高。
這時候搜狗不妨向自己語音識別的對手科大訊飛學習一下,我們看到很多手機、智能電視在宣傳時用的都是科大訊飛的技術,搜狗在這方面似乎沒什么聲音,因而選擇專心做技術輸出,采取B2B2C的模式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企業客戶分為B端跟C端兩大類,對于B端市場來講,攻心為上。B端市場最為理智,沒有盲目消費,而且相對不缺資金,產品上實用性,具備較高投入產出比,能夠很好地普及,這其實就是種“借力”的打法。
因此,對于搜狗而言,目前業務形態已經基本確立,它需要做的是改變業務之間的割裂狀態。未來最有可能的情況將是一種混合的、多樣化的方法。多元化一直是一種明智的商業策略,但多元也要看業務之間的關聯度,各個業務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個角色相互依存,共同演化。可以做到實時動態的全局優化,從而實現低成本、快速度等這一些維度的某種全新的生態價值組合,同時也有利于改變對外界流量依賴這一現狀,而這或許才是搜狗未來發展該有的姿態。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網江湖,微信號:13124791216,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