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獵豹AI戰略:他們為什么要開放全自研技術鏈條?觀點

在各大玩家馬不停蹄的刺激下,并未用去太久的時間,智能音箱就已在中國初步完成市場教育工作。
時至今日,已很少有人懷疑,基于家庭場景的智能生活正在引爆下一個入口級市場,而目前這一場景的主導者,就是風口之上的智能音箱。在各大玩家馬不停蹄的刺激下,并未用去太久的時間,智能音箱就已在中國初步完成市場教育工作。市場分析公司Canalys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音箱出貨180萬臺,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場。隨著產業鏈的日趨成熟,2018年智能音箱市場至少會翻倍增長,已成為行業共識。
而至少在現階段,智能音箱市場的繁榮,更多是由內容產品承載,譬如最近國內誕生了首個基于智能音箱內容主動點播的熱度排行榜,依據內容主動點播的音箱設備數量,點播人數和人次等維度,獵戶語音OS聯合獵豹全球智庫發布了《2018中國智能音箱內容點播排行榜》:比如在音樂方面,周杰倫熱門金曲《告白氣球》位列第一,《我們不一樣》《海草舞》《空空如也》等知名抖音“背景音”也毫無意外地上榜;此外在有聲內容,兒童故事,兒歌和自然聲音等領域,榜單也還原出當下智能音箱用戶群體的真實喜好。
在我看來,各榜單的排名結果基本符合直覺,相較于榜單本身,更值一提的或許是榜單的數據方。作為獵豹移動旗下人工智能公司獵戶星空自研的全鏈路遠場語音交互系統,基于獵戶語音OS數據發布榜單的最大公信來源,無疑是數據顯示:搭載獵戶語音OS能力的智能音箱設備,已悄然占據中國市場份額超過30%,其中包括小米(小米音箱),喜馬拉雅(小雅AI音箱),獵豹(小豹AI音箱)以及美的(小美AI音箱)等主流產品。
其實現在回想,距離獵戶語音OS的正式發布,時間不過一年;距離獵豹321那場科技圈刷屏級的機器人發布會,時間不過三個月,獵豹奔進速度之快令人錯愕。
而回溯獵豹過去一年在AI硬件賽道奔跑的歷程,不難發現其篤定的兩個核心邏輯:自主研發完整技術鏈條,以及整體戰略上的充分開放。
嗯,考慮到獵豹和傅盛對于未來的宏大期許,通過將自研技術鏈條賦能更多硬件產品,構建出一個龐大的AI硬件生態,或許是一條充滿野心的“必經之路”。
一個縮影
先從獵戶語音OS談起——某種意義上,獵戶語音OS是整個獵豹AI硬件“自研”和“開放”戰略的一個縮影。
獵戶語音OS是獵戶星空自研的全鏈路遠場語音交互系統。常識是,相較于集成不同供應商的技術模塊,這種“親力親為”的全鏈路自研,會讓不同技術環節的銜接更為融合,讓語音交互更為迅速準確:垂直領域深度語義理解96%的正確率,全鏈路流暢網絡下1.5s的平均響應速度,線上服務99.9%的穩定性,也都在證明這一點。
而另一方面,獵豹也深諳一點:相比工業時代老學究式的獨自摸索,在由數據驅動的智能時代,開放往往是提升研發速度的最佳策略,他們選擇將全套語音能力毫無保留地開放給合作伙伴——這也正是搭載獵戶語音OS的智能音箱占據中國市場份額超過30%的原因,除了已與小米,喜馬拉雅和美的等知名企業展開合作,還有更多潛在合作伙伴,將搭載獵戶語音OS視作掌握語音能力的捷徑。
當然,合作產生共贏,開放姿態帶給獵戶語音OS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海量數據。拜數據與深度學習算法的共生關系所賜,AI操作系統可以釋放“越多人使用它就越聰明,越聰明就有更多人使用”的滾雪球效應,目前獵戶語音OS已積累數十萬小時的遠場語音數據,每天服務超過1000W次的聲音合成,而隨著未來合作伙伴越來越多,用戶的語音指令也會越來越多,這將更有利于語音技術迭代以及產品的深度打磨,在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逐漸夯實技術壁壘。
所以不難發現,獵戶語音OS正在從“自研”和“開放”戰略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就像是一種同心圓的嵌套模式,這二者也延伸到獵豹整個AI硬件戰略里。
“智慧綜合體”
一個月前,獵豹移動發布了第一季度財報,在回答瑞士瑞信銀行分析師Thomas Chong“獵豹在機器人領域主要的競爭力是什么”的提問時,傅盛就將最大競爭力歸于自研:“我們和很多廠商不一樣的是,我們整個機器人的AI技術都是自主研發,包括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視覺導航等,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因為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所以我們能根據場景來定制我們整個的算法,以及打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事實上,或許是為了更好地驗證市場,獵戶星空在水立方一口氣發布了五款機器人產品(接待機器人豹小秘;零售機器人豹小販;兒童陪伴機器人豹豹龍;小豹AI音箱和無人值守的咖啡店豹咖啡),它們全部搭載了自主研發的獵戶機器人平臺Orion OS。以豹小秘為例,它能夠識別接待訪客,幫助訪客找到聯系人,并智能引領訪客到會議室——受益于獵戶星空擁有生產機器人的全鏈路AI技術,他們可以為企業,銀行和醫院等機構客戶量體裁衣,開發不同場景下基于真實需求的接待機器人。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把Orion OS理解為一個“智慧綜合體”,它融合了各種銜接完善的“感官”技術,可以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充當“大腦”角色的多芯片系統比iPhone X運算性能高3.5倍;充當“眼睛”的攝像機+視覺算法能一眼望向153°的超級廣角;充當“耳朵”的6+2麥克風陣列不會放過360度遠近場任何微弱的聲響;充當“嘴巴”的獵戶TTS每天要和用戶說話超過1000萬次;充當“雙腳”的室內導航系統,不會忘記它走過的每一寸室內環境;充當“手臂”的七軸機械臂,可以在各種生活服務場景助你一臂之力。
總之,這道完整的技術鏈條,能讓不同場景的機器人產品具備語音交互,語義理解和室內導航等綜合技能,更是讓獵戶星空成為全球僅有的幾家具有生產實用和易用型機器人產品的全鏈路AI技術企業。
開放生態
那么問題是,這種全鏈條自研模式,究竟優勢何在?
理論上,在如今這個由模塊化搭建的AI市場,遴選通用技術供應商,迅速集合成一個“標準”產品,似乎是更高效的選擇——但現實中,由于系統磨合度等問題,技術集合型機器人往往能耗高,適用性差;另外,與智能音箱誕生伊始的經歷類似,在機器人(尤其服務機器人)市場教育初期,任何技術瑕疵都會被放大。相比之下,擁有完整且統一的技術鏈條,體驗更好的機器人,在實際落地中會發揮更大優勢。
另一方面,正如同“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句話所揭示的真相,技術集合型機器人看似是更聰明的選擇,但往往也是更“危險”的選。要知道,盡管科技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跨界混搭的故事,但由核心技術驅動的產業鏈控制力,永遠都是真實存在的壁壘——相比集成商在關鍵卡口受制于人的可能,全自研,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儲備是一種更主動,更安全的策略,對于頗具野心的獵豹而言,這種策略能在未來機器人國際競逐中集聚更大勢能。
當然,正如同獵戶語音OS所展示的那樣,掌握核心科技,并不意味著獵豹選擇封閉。
其實我一直覺得,當人工智能這種“基礎設施級”技術來臨,開放生態或許是大公司的必經之路,無論是亞馬遜,谷歌,微軟,還是國內的BAT,都將建立網絡視作最重要的戰略模式,無一不在比拼技術開放能力和連接設備數量,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構建的價值網絡越大,依附其中的資源越多,他們自身的獲益也會越多。
基于相似的邏輯,在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機器人市場,獵豹也試圖憑借先發優勢構建生態,宣布將獵戶機器人平臺Orion OS全部對外開放——傅盛還特意強調,與其他公司的開放不同,Orion OS要做到“真開放”,會將所有技術能力對開發者公開。
事實上,獵戶語音OS過去一年的迅猛增長,已經凸顯出獵豹和獵戶星空角色分工的力量:獵戶負責核心技術的研發,獵豹負責通過產品思維將技術場景化落地——你完全可以想象,這種合作未來會向空氣凈化器,翻譯機等更多領域滲透,賦能更多硬件合作伙伴。
總之,2018年是獵豹業務的轉型年,這只獵豹能跑多遠,能為整個AI硬件市場帶去怎樣的驚喜,都值得我們靜候佳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