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止損回升,5個月漲1900多億:聯發科回光返照還是其他金融
Q3,聯發科成功止損、回升。過去5個月,公司市值提升了1900多億新臺幣。
Q3,聯發科成功止損、回升。過去5個月,公司市值提升了1900多億新臺幣。
老實說,今年年中,當臺積電老將、前一任CEO蔡力行空降聯發科擔任聯合CEO時,真有些擔心他的跳槽成效。因為,那段時間,聯發科非常被動,而行業變化持續加劇,競品正處于勢能上升周期。雖然我們并沒有看衰聯發科長期競爭力,但要想短期扭轉局面,確實不易。
我們的判斷可能有些悲觀了。5個月過去,蔡力行與聯發科其他管理層交出了一份止損、企穩、穩步向好的答卷。這家臺灣地區IC設計龍頭,有望在2018年-2019年重新恢復榮耀。
最新公布的2017Q3季報顯示,當季營收攀高至636.51億(新臺幣,下同),季增9.6%;毛利率攀高至36.4%,稅后凈利50.61億,季增129%,EPS3.26元。當然同比數據實在不夠美好。不過,夸克點評認為,此刻,環比數據更能反映這家公司的變化。
受益于此,我們看到,昨一交易日,聯發科股價一度逾越350元新臺幣。今日雖有微幅回調,已再度創下兩年來新高。事實上,自2015年5月下探到近10年來最低價后,聯發科股價漲幅至今已達53%。若只算今年年中管理層更迭至今5個月,它的股價其實已大漲59%,市值提升了1900多億。
資本市場表現,未必直接反映當下的數據與財務面,更多是反映一個公司未來的預期,也就是持續向好的變化,它更多體現信心重建、重新定義、戰略明晰度上,當然也有具體人事的認同。
當然,這里仍須分析一下Q3季報背后的真實邏輯。同時也希望看到一些行業啟示。
索性直接總結吧。夸克點評認為,聯發科Q3季報與股價表現,一方面與行業部分向好變化有關,另一方面則出于關鍵人事、組織調整之后,公司在產品策略、技術、運營、執行力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改觀。
一、財報受益于行業部分向好變化,同時也映襯出聯發科產品的底氣。
財報表示,營收環比提升,主要是受益于部分消費電子季節性需求提升;而毛利率攀高,則出于有利的產品組合。
我們認為,官方表態反映了過去一季實情。無論智能機還是平板及其他多樣的消電,整體出貨明顯增加。這與去年底今年初部分企業預期有所反差。記得很清楚,2016年Q4,包括華為、小米在內,對2017年都有些不太樂觀。而實際上,2017年以來,尤其是Q3,多家企業出貨都大幅回升。其中,小米手機9月出貨超過1000萬部,10月再度創下超1000萬部新紀錄。
這整體趨勢,使得前幾季被動的聯發科開始企穩。蔡力行說,Q3,智能機與平板電腦移動平臺營收比重約為35%至40%。其中,整合Cat.7新一代技術的智能手機處理器xli P23,當季也已出貨。
但是,相對營收環比增加,我們更關注毛利恢復。它更能反映真實體質。我們看到,聯發科的成長型產品,包括物聯網、電源管理、ASIC等,營收占比已達27%-32%。
從這點看,繼續說“聯發科是一家手機處理器企業”,已經不太合適。在我們看來,這種表述沒有反映出聯發科真實的產品、技術競爭力。
整體來說,雖然手機芯片業務同比增長不太美好,但我們要看到聯發科產品組合具有相當的抗風險能力。
二、業績提升與股價飆升背后,反映出關鍵人事調整、組織結構變化以及穩健、聚焦的運營上。
相比財報數據,我們更看重人事調整以及隨后的種種策略變革。這也是我們一開始比較擔憂的部分。
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所能左右的局面。它一定是整個體系的變革。我們的擔心面在于,蔡力行過去之后,能否與聯發科老的團隊搭配好,是否敢于做出一些快速決斷,傳遞信心。
這一部分,我們要多點筆墨,繞一繞了。老實說,過去一年多,作為外人,我們能隱隱感受聯發科的一些失誤與決策、失焦有關。比如:
1、大陸運營商明明很早就有產品技術路線的變化,但去年聯發科的響應明顯沒有跟上,這雖然不是直接導致失去關鍵客戶訂單的唯一原因,但足以證明,團隊對大陸市場的聚焦不夠,營銷體系缺乏緊密跟蹤與敏感度。
我不知道是否跟挖角來的前高通人馬,擔任營銷負責人有關。反正作為行業觀察者,過去一年對他到來幾乎沒有明晰的感受。
2、當高通開始沖刺驍龍835并且開始在改頭換面重新大推中低端系列時,聯發科響應顯得非常倉促。這至少說明此前技術與產品缺乏更深遠的謀劃,這甚至涉及到價值觀部分。
因為,過去兩年多,我們看到聯發科太過強調“高端”與“低端”,這種思路雖然一度有助于聯發科提升品牌與技術影響力,但明顯不是完全站在客戶與用戶真正的應用體驗立場來制定策略,而是人為區隔著技術、價格、應用體驗。
3、關鍵產品沖刺中,弱化了品控。而10納米產品延宕,雖有foundry一方原因,仍反映出聯發科上任管理層在這層面的疏忽。
要知道,在夸克點評看來,聯發科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崛起,是一場基于“品質+效率”的“性價比”策略的勝利。沒有品質的效率,不過一場山寨化運動;而沒有效率的品質,不過是一場自嗨。我們認為,聯發科雖然有沖刺高端的必要,但若失去以往基于“品質+效率”的性價比優勢,為了單一的取向比如高端或價格,而不是為了追求綜合體驗而鍛造技術與方案,強化生態布局,那是舍本逐末。
還有很多觀感。尤其是聯發科對于大陸市場的重視程度,它不僅體現在產業合作、隱秘的政經關系上,更有它在本地的形象塑造、品牌傳播上。聯發科整體形象,似乎仍有些單薄。
我們不是來復盤找茬、為新的管理層做什么文章——我只是跟蔡明介說過幾句話,2008年跟蔡力行只是換過名片,并沒有深入交流過。提到這些,是想看到,Q3業績變化背后,到底傳遞了什么信心與明晰的策略。
我們沒有跟官方溝通過,只是羅列一下過去5個月的幾點觀感。
比如,一上任,蔡力行就明顯將董事長蔡明介的趨勢判斷進一步細化,強調公司要走出被動,以產品規劃時程看,需要一年半至兩年時間。這不是低姿態,而是承認差距與被動的基本面。要知道,手機處理器主業,錯失一代關鍵產品,要想重獲終端廠家認同與合作,幾乎要等待一個摩爾定律周期。因為這里面不僅涉及技術與產品層面,更有信任與產業鏈協同。
應該說,在蔡明介指引下,蔡力行等人給出了一種明晰的策略。那就是:
1、業務層面,既要扎實立足手機領域,又要結合多元產品線,順應5G、物聯網、AI、VR等多重概念趨勢,鍛造新的產品與方案,通達更為遼闊的市場。
這是兼顧眼前而又面向未來的基本立場。我們看到,Q3,整合Cat.7的芯片,也即XILP23,已小量出貨,Q2有望快速爬坡放量。而4G入門級方案MT6739,Q4也將小量出貨。2018年Q1,它還將推出整合視覺處理單元(VPU)的P系列新平臺,可運行AI,支持人臉辨識、AR及VR等功能,幾乎是市場熱門功能與概念的集大成。
這種動向顯示出,新的決策與管理團隊正通過穩健的主業升級策略,對外傳遞信心,穩定軍心。而具體成效,應該會體現在2018年的市占與毛利上。
至于成長型產品,蔡力行說,Q4雖會步入傳統淡季,整體表現應會優于季節性水準,全年增幅可超過30%。夸克點評認為,這應該也是資本市場更愿意看到的動向。因為,它更喜歡看到一種預期,看到硝煙彌漫中浮現的戰機。聯發科成長型產品已經占比大約30%,足以給予市場信心。
這讓我們看到了,聯發科整體運營中,穩健而不失未來的特征。如此,我們也相信,就像蔡力行說的,Q4營收即使同比下降7%,只增長1%,綜合毛利應該會有平衡,有望攀升至34.5%-37.5%。
這里面有新的管理層對規模與利潤、長期與短期、主業與未來的平衡。
2、著眼全球,而又聚焦中國大陸的未來。
這里需要提及兩大關鍵事件。
一件發生在今日。聯發科宣布,公司已成為第一家支持 Google 旗下 GMS Express 計劃的芯片合作伙伴。所謂GMS Express 計劃,目的在于為移動設備制造商提供預先通過認證的 安卓軟件解決方案,包括 GoogleTM 移動服務和 Google 兼容性測試套件的認證等。
等于說,聯發科能為伙伴提供預先測試、預先認證且完全兼容的軟件與移動服務。這將不僅可協助設備商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將產品推入市場,還能提供一致且優質的經驗。聯發科強調,借助它,客戶與Google兼容性驗證的流程,可從過往耗時3 個月縮短至 4 周,同時可高頻更新修正檔,降低設備被入侵風險。
手機幾乎已被視為“快速消費品”。這一變革周期,擁有效率,足以決定未來的競爭話語。
能獲得谷歌信任,成為第一家伙伴,建立在聯發科多年的產業積累基礎上。而它也能為聯發科重獲全球市場客戶信任奠定基礎。事實上,過去幾個月,幾十家品牌廠商已加入其中。
另一件,Q3財報會已披露。近日,聯發科與華為已率先在北京懷柔5G測試外場完成eMBB(連續廣覆蓋場景)與UDN(低頻熱點高容量場景)下的新空口IODT(互操作性開發測試),為2020年做好準備。
蔡力行說,公司將在研發上持續投資5G關鍵技術。因為,這對聯發科是一個跨平臺機會,應用比4G更廣,從手機、物聯網、到汽車都有機會。
要知道,相比強大的高通,聯發科確實缺乏這部分支撐。與華為合作,能讓它獲得部分端到端的服務能力。
而在夸克點評看來,這也是聚焦未來、聚焦核心市場的舉動。因為,物聯網、AI、AR以及諸多前沿服務,若要真正大規模普及,一定建立在更為強大的ICT基礎設施上。5G一定是未來更多技術、方案、應用場景的支撐。
而中國大陸,由于人口基數、大數據、多元生態、產業結構、遼闊的市場縱深,當然還有日益生動、強大的經濟實力、統一的巨型市場特征,已被視為未來全球物聯網時代最具競爭力的區域。聯發科的舉動,是為戰略轉型、為未來愿景而戰。我要說,一個漠視中國大陸市場的聯發科,不會有太大的未來。
聯發科的舉動,同樣有助于它的市值管理。投資人固然希望看到聯發科主業穩健,但更愿意看到新業務持續落地的現實。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聯發科,才有更多投資價值。
夸克點評認為,以上兩點,應該是聯發科Q3季報與資本市場出色表現的核心。
是的,有些事,即便是同樣的方法與策略,換做不同的人來做,它對外傳遞的信任、引發的認同感,會有差異。這屬于領導力的問題。
老實說,在蔡明介支持下,蔡力行與他的搭檔們的決策,我們并不覺得多么神奇。但是,過去多年,他的積累,尤其是在臺積電的職業經歷、臺灣地區中華電信董事長經歷,足以讓外界對聯發科未來融合的愿景、策略的穩定、產品工藝制程以及與Foundry們之間的高度協同,產生更多期望與信心。
我們確實看到的前沿產品持續小量出貨,相信背后有他跟團隊針對諸多制造端的緊密溝通。事實上,蔡力行上任不久,聯發科在制造端的選擇就有明顯擴充。這里面不僅是合作陣營擴大,更有技術路線、良品率、產能調配以及成本差異,這種綜合的產業經驗,不是純粹的IC設計人士所能具備的。
而且,要看到,隨著摩爾定律的終極演進,未來制造端的創新壓力會日益加大,如果不能及時、精準的把握合作伙伴動向,洞察未來,它隱含的危機,比失去移動終端部分訂單都更為深重。
從以上幾點來說,聯發科Q3季報里,雖然同比數據不太好看,Q4到明年下半年,都可能要持續承受部分壓力,但是,夸克點評仍然認為,這家公司并沒有失去核心的競爭力。
有人只喜歡看財務面,認為同比下降,會帶來財務壓力。其實,若你審視它的財報,這家公司財務面沒有真正的壓力。它的現金及等價物還有1000多億。毛利率雖然還沒有完全恢復,但仍是少數幾家真正規模化賺錢的IC設計企業。而且,它的每年研發投入也是絕大部分同行無法匹敵的。而多元、豐富的產品線布局,也讓它繼續扮演著僅次于高通的獨立的核心玩家。
我想說,聯發科此前兩年雖有策略問題,但它未來一年扭轉被動面,應該比較樂觀。
其實,我們還看到了更多。尤其是最新一項人事調整。Q3季報發布同時,聯發科宣布,謝清江將卸下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職,原COO陳冠州將升任總經理,直接向聯合CEO蔡力行匯報,12月1日起生效。聯發科官方表示,謝清江未來將聚焦在集團辦公室總經理業務。
這里面應該有對過去幾年尤其過去兩年被動局面的反思與交代。但我并不認為陳冠州出線屬于意外,“享受”了上任下課的紅利。
應該說謝清江有責任,但整體應該還是聯發科整個體系的問題。我這里不像過度猜測內部權力博弈,這很容易忽視蔡明介多年來聯發科人才梯隊的培育。
其實,陳冠州出線一點都不偶然。事實上,聯發科成立第一年,陳冠州就擔任要職。他曾負責DVD、藍光播放器等部門,是當年兩大領域躍升為全球市占龍頭的核心人物;2012年他開始負責家庭娛樂,領軍智能電視,獲得全球市占第二。此外,過去幾年,他還著力推進了聯發科跨平臺方案的研發。
2015年底,蔡明介力薦他從副總經理擔任聯合CO(與朱尚祖搭幫),已進入未來總經理接班人選之列。陳為人低調,擔任聯合COO時期,主要負責后段晶圓及封測。今年年中,朱尚祖離職后,陳單獨扛下承擔了COO重任,同時兼負數字家庭、手機。應該說,在聯發科體系里,他是崗位履歷最豐富的一個。
在我看來,陳冠州出線,能在未來決策、管理、趨勢、執行層面輔助蔡明介、蔡力行等人,一方面可以借助晶圓后段制程經驗,更直接地配合、支持蔡力行;另一方面,他在前代主力產品與數字家庭業務層面的經驗,尤其是跨平臺的業務經驗,有望為聯發科迎接物聯網、AI、VR等多元技術與商業化形態的挑戰,奠定部分基礎。
就是說,陳冠州出線不是偶然,而是產業趨勢與風口的體現。
最后,說到產業啟示,我這里不重復上面的脈絡。而想引用聯發科創始人蔡明介幾年前那本暢銷書《競爭力的探求: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部分內容。
他在書接近結尾的章節,明確地提到企業擴張失敗的5大原因,我個人覺得,它既能映襯過往兩年聯發科的部分策略,也能讓我們看到這家公司的未來:
一、戰爭最忌諱的是踩到別人最強、防守最嚴密的地方。
人家已經做好準備,機槍架好,戰壕挖好,就等你沖上去,“”來一個殺一個”。他認為面對這種,應該采用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的“間接路線”,即“迂回戰術”。這也是《孫子兵法》“謀攻篇”里的精髓。
二、過度高估新領域里利潤總和。而實際的利潤不但受競爭主體多少影響,更與產業結構有關。
三、盲目估算搭售或捆綁策略的經濟效益。
以為所有一站式服務都有神奇,忽視了客戶、用戶真正的需求。而且,盲目擴充新的產品,會陷入策略失焦。
四、忽視產業環境的變化,忽視新的競爭者。
蔡明介強調,不但要從自己的的角度看別人,更要學會從別人的立場看自己。
五、產品愈做愈好時,一心追求高價。
我們覺得,至少在上述第一、四、五方面,能夠隱約看到過去兩年聯發科程度不同的波折。
譬如我們對它有一段過度區隔高中低端路線,一直有些不解。夸克點評上面已經提到,它應該以客戶、用戶的需求為中心,打破過往的人為區隔,包括技術區隔、價格區隔、體驗區隔,創造更高性價比的產品與方案。某些方案,我建議它學習一下小米的產品策略。很多人一直嘲笑小米的性價比策略,而沒有看到這個企業在最廣闊的用戶群中,有著最堅實的追隨部分。
我們始終堅持,以品質、效率為基礎的“性價比”,是商業社會從來都不會失去的基本訴求。聯發科當初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崛起,就是這個行業“品質+效率+性能+價格”的勝利。多年過去,我認為,至少2015年至2016年,它平衡得不夠出色。這里面涉及到產品的價值觀問題。
蔡明介是一個危機感非常強烈的人。我跟他唯一一次見面,是在多年前上海瀾起科技核心論文宣講會上,他坐在后面一排。有限的幾句交流中,他表揚了大陸的華為,說任正非的文章,他曾組織公司高管認真學習過。我想,聯發科的崛起,雖然順應了產業趨勢,但是有這樣一個洞察力與危機感的創始人,再加上一支重新選定的專業團隊,在清晰的戰略支撐下,未來一年,這家中國臺灣企業仍有它重新恢復榮耀的基礎。
所以,Q3止損回升,5個月市值大增1900多億,不像是回光返照,而是內在體質與商業自信的變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