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小米,同一起點,不同終點互聯網+
導讀
廣告營銷+性價比戰略的模式正初顯乏力,深耕“硬核技術”的以創造更多用戶價值的模式,愈加有利。
廣告營銷+性價比戰略的模式正初顯乏力,深耕“硬核技術”的以創造更多用戶價值的模式,愈加有利。
雷軍說,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但他沒說要“干”什么。
現在來看,“干”的多是廣告營銷。
一位手機圈的朋友吃飯時候如是向我吐槽。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營銷?”虧他想得出來,但這也卻是小米、錘子、聯想等一眾手機品牌的過往和現狀。
反觀那些重視積累底層技術的手機企業,才是真正的“不服就干研發、拼技術、比產品”。
小米、榮耀,這兩家國內最成功的互聯網手機企業,幾乎有同一起點,但如今卻分道揚鑣,且各自漸行漸遠。
1、榮耀總裁:因為硬核技術,我們不等風口
1月23日,榮耀手機在法國巴黎上演了2019年首秀,面向國際市場發布了“2019年科技標桿產品”榮耀V20。這款手機作為榮耀年度技術集大成之作,發布后迅速獲得全球各大主流科技媒體熱評。
此前在1月初的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國家消費電子產品展)上,榮耀V20還斬獲了“最佳智能手機”“2019 CES首選”等11項海外媒體大獎。
而在國內,這款手機早已發布,正持續熱銷。去年12月26日,榮耀在五周年慶典之際發布了榮耀V20,2天后首銷即包攬全平臺3000元以上價位段銷售量、銷售額的雙冠軍。
法國巴黎的發布會后,榮耀總裁趙明在微博表示,“科技標桿榮耀V20,集九項自主研發的領先科技于一身,讓海外媒體見所未見”。
有了眾多硬核科技在手,趙明底氣滿滿,再次強調榮耀的技術驅動戰略,并表示2019年榮耀會繼續乘風破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趙明在微博中再次強調“笨鳥不等風”理論,“因為深知內功如果不扎實,所謂風口上的豬一定會掉下來”他稱。 所謂“笨鳥不等風”理論,是2015年4月,趙明在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向手機行業提出的思考。當時的背景是新任榮耀總裁趙明通過與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的溝通,正式拿掉了榮耀前綴的“華為”title,榮耀從此成為榮耀。
趙明在大會演講中提出,風口終有一天會停,要想不被摔死,只能靠自己“笨鳥先飛”。趙明提出榮耀要做互聯網時代不等風的“笨鳥”。 他指出,榮耀需要苦練內功,也就是品質、創新、服務三大戰略控制點,讓自己擁有飛翔的能力。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是“1”,否則后邊多少個“0”都是無意義的。
2、“笨鳥不等風”VS“風口上的豬” 在氫媒財經看來,“笨鳥不等風”理論背后有三個深層含義: ①強調核心技術。 先來看一個反例。 就在昨晚(1月24日),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樊俊超發了一條朋友圈,炮轟小米發布的折疊工程手機造假。樊俊超表示,小米此前宣傳的“攻克了柔性折疊屏技術”的雙折疊手機其實是造假,他們只是買的別人尚未量產的概念柔性屏幕和概念機。 稍微回想近來的小米,兩句話你一定有印象。一是“硬件綜合凈利潤不超過5%”的承諾,另一句則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然而,業內都知道,國內硬件公司硬件綜合凈利潤率基本都沒法達到5%,所謂5%的承諾,不過是100%的噱頭。 再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干的恐怕也只是營銷公關。一組研發支出數據對比即可發現問題: 蘋果公司2018財年共營收約是2656億美元,其科研投入資金為1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4億元),占總營收5.3%; 2018年整個華為集團的研發費用達到140億美元。而2017年,華為營收約6036億元,其研發費用是897億元,占比14.9%。
而榮耀,一方面得益于華為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也在開展獨立研發。榮耀V20為例,其搭載的Link Turbo聚合技術,就是榮耀獨立研發的科研成果,可以解決目前4G網絡和WiFi網絡無法完美契合的技術弊端。 再看小米,小米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依次為15.12億元、21.04億元、31.51億元,在當年的營收中占比依次為2.26%、3.07%、2.75%。 2018年Q1,小米的研發投入11.04億元,在該季的營收中占比3.21%。2018年Q2,小米手機的銷售成本為285億元,占收入的63%。而研發費用為13.64億元,占3%。 數據一對比就會發現,真·核心技術與嘴上的核心技術,一目了然。 ②不追風口,引領風潮 “笨鳥不等風”理論,實際上并非對反對“風”,而是反對“等”。 以榮耀V20為例,集4800萬AI超清攝影技術、魅眼全視屏、麒麟980性能新高度、Link Turbo全網絡聚合通信技術、TOF立體深感鏡頭、泰爾實驗室認證首款綜合游戲五星體驗手機、MOSCHINO聯合設計高階美學、GPU Cloud無邊界辦公、智慧生命體YOYO九大黑科技于一體,對于海外用戶來說,大部分黑科技可能是前所未見,并且確實在生活當中能夠帶來更大的便利、更好的體驗。比如Link Turbo全網絡聚合通信技術,就是對通信體驗的一次革命性改變。 這里的關鍵點是“主動革命”,而不是“被動等風”。 在設計上,榮耀也一直是潮流美學的引領者:榮耀8憑借極光般炫光效果,打破千機一面的行業困境,成為整個手機行業里程碑式的轉折點;榮耀10引領手機產業變色風潮;V20與MOSCHINO聯合設計版的推出,進一步詮釋科技標桿遇見高階時尚的高能推力。 可見,趙明對于“風”的理解是:引領風潮而非等待風口。即通過不斷積累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的趨勢。比如海思麒麟芯片成功前后經歷了快十五年。這也是榮耀V20前的那四個字——科技標桿的由來。 反觀過于依仗“風口”的玩家——小米。我們看到2016年,互聯網手機紅利消失,小米手機銷量暴跌36%。 ③踏實謙虛做品質、創新、服務 有人會疑問堂堂榮耀總裁自稱“笨鳥”,在品牌公關層面難道不會不妥嗎? 而在氫媒財經看來,這恰是“笨鳥不等風”理論的踏實之處。笨,并非愚笨、笨拙,而是謙虛、踏實,愿做自詡是“聰明人”不愿意做的基礎服務。 前文提到了研發,這里著重講講品質、創新、服務。 以榮耀V20所搭載的華為終端云服務為例,華為云空間數據同步、云備份以及查找我的手機三大功能,保障數字生活便捷且安全;作為下載應用重要的入口,華為應用市場獨家推出“開發者實名認證”、“四重檢測”、“定期復檢”等安全措施,為榮耀V20用戶的下載安全盡最大考慮。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應用市場9.0版本中,還增添了“心愿單”功能。 反觀業內其它玩家,在底層的云服務上的實力要么平庸甚至落后,要么通過合作勉強彌補短板。 3、海外布局戰略:榮耀王者榮耀,小米持續尬舞 小米、榮耀,最初都從互聯網手機這一共同起跑線出發,“晚出生”的榮耀甚至曾一度學習小米的某些成功經驗。然而時至今日,“后起之秀”榮耀正不斷將“前輩”小米甩在身后。 中國市場早已分出勝負,根據賽諾發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統計及排名,截至到2018年11月份,榮耀出貨量超越小米高達477萬部,同時,榮耀同比增長15%,小米僅有9%,這意味著,小米在未來與前者之間的差距只能是越來越大。 我們重點聊聊國外市場。 氫媒財經曾在《小米尬舞》一文中提到,2018 Q3財報中,小米雖然海外收入占總收入43.9%,但在國際化方面其實一直在尬舞。 在2018年Q3財報中,小米的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占互聯網服務總收入4.4%。Q3的互聯網服務總收入是47億元,簡單一算小米的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是1.88億元。這相對于本季度小米在國際市場223億元的收入相比,可謂不值一提。在508.46億的Q3總營收面前更是「九羊一毛」。 要知道,8歲的小米國際化戰略已經走到了第4個年頭,且在多個海外市場勢如破竹甚至是領頭羊。在這樣的背景下拿出這1.88億元的成績單,實在是差強人意。 可以看出,小米在海外市場的互聯網服務變現方面,遭遇了困境。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局面:小米在國際舞臺上看似長袖善舞,舞臺下卻都是些不買票的圍觀群眾。 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主要因為小米為「沖量」售出的多為中低端手機。在印度市場大量售出紅米獲取了一大批消費能力不高的用戶,自是不必多說。我們來說說小米在2018 Q3財報中多次提到的西歐市場。 西歐市場較為成熟,且低檔位手機在諾基亞衰落后就一直空缺,甚至名不見經傳的國產手機wiko都能憑低價斬獲3%的市場份額。 小米入歐可謂空降。根據Canalys的資料,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西歐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386%,按智能手機出貨量算,排名行業第四。IDC也顯示2018Q2小米在西歐出貨量達104萬。
然而,它吃掉的近是wiko和其它手機的一部分份額,打開的仍是低端市場。根據Canalys公布的數據中,2018年一季度蘋果在西歐的均價為788美元,三星為435美元,華為為308美元,小米為179美元。
至于高端的三星跌掉的份額,則被華為、榮耀吃掉(歐洲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幾乎與小米無關。
可見,即使是人均消費水平較高的西歐市場,也難救執著于“性價比”、瘋狂鋪量的小米。
反觀華為和榮耀,可謂一路以來王者榮耀。
榮耀在海外的價格策略與小米可謂涇渭分明。6GB RAM+128GB ROM版本榮耀V20零售價為569歐元,與潮牌MOSCHINO推出的聯合設計版8GB RAM+256GB ROM版本售價為649歐元。折合人民幣分別是4397元、5016元。
更令人嘆服的是,高售價并不意味著低銷量。榮耀V20發布會上趙明給出了榮耀手機2018年在海外市場的成績單:GfK數據顯示,榮耀在俄羅斯市場已經成為TOP2品牌,在德國、芬蘭等歐洲和中東地區6個國家躋身TOP4,2018年全年,榮耀手機海外銷量整體占比超過25%。 可見,榮耀已經成功在多個海外國家的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利潤與銷量雙豐收,不得不驚嘆:王者,榮耀。 4、寫在最后 剛剛過完五周歲生日的榮耀,成立之初,無論從模式,還是定位來說,我們都能很明顯地看出它瞄準的,就是互聯網手機模式的開創者小米。從成立之初的瞄準、效仿,到如今的超越、拉開差距,榮耀僅用了不到五年。 這背后是目前國內外手機市場的總體趨勢:廣告營銷+性價比戰略的模式正初顯乏力,深耕“硬核技術”的以創造更多用戶價值的模式,愈加有利。


有了眾多硬核科技在手,趙明底氣滿滿,再次強調榮耀的技術驅動戰略,并表示2019年榮耀會繼續乘風破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趙明在微博中再次強調“笨鳥不等風”理論,“因為深知內功如果不扎實,所謂風口上的豬一定會掉下來”他稱。 所謂“笨鳥不等風”理論,是2015年4月,趙明在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向手機行業提出的思考。當時的背景是新任榮耀總裁趙明通過與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的溝通,正式拿掉了榮耀前綴的“華為”title,榮耀從此成為榮耀。
趙明在大會演講中提出,風口終有一天會停,要想不被摔死,只能靠自己“笨鳥先飛”。趙明提出榮耀要做互聯網時代不等風的“笨鳥”。 他指出,榮耀需要苦練內功,也就是品質、創新、服務三大戰略控制點,讓自己擁有飛翔的能力。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是“1”,否則后邊多少個“0”都是無意義的。
2、“笨鳥不等風”VS“風口上的豬” 在氫媒財經看來,“笨鳥不等風”理論背后有三個深層含義: ①強調核心技術。 先來看一個反例。 就在昨晚(1月24日),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樊俊超發了一條朋友圈,炮轟小米發布的折疊工程手機造假。樊俊超表示,小米此前宣傳的“攻克了柔性折疊屏技術”的雙折疊手機其實是造假,他們只是買的別人尚未量產的概念柔性屏幕和概念機。 稍微回想近來的小米,兩句話你一定有印象。一是“硬件綜合凈利潤不超過5%”的承諾,另一句則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然而,業內都知道,國內硬件公司硬件綜合凈利潤率基本都沒法達到5%,所謂5%的承諾,不過是100%的噱頭。 再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干的恐怕也只是營銷公關。一組研發支出數據對比即可發現問題: 蘋果公司2018財年共營收約是2656億美元,其科研投入資金為14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84億元),占總營收5.3%; 2018年整個華為集團的研發費用達到140億美元。而2017年,華為營收約6036億元,其研發費用是897億元,占比14.9%。
而榮耀,一方面得益于華為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也在開展獨立研發。榮耀V20為例,其搭載的Link Turbo聚合技術,就是榮耀獨立研發的科研成果,可以解決目前4G網絡和WiFi網絡無法完美契合的技術弊端。 再看小米,小米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研發投入依次為15.12億元、21.04億元、31.51億元,在當年的營收中占比依次為2.26%、3.07%、2.75%。 2018年Q1,小米的研發投入11.04億元,在該季的營收中占比3.21%。2018年Q2,小米手機的銷售成本為285億元,占收入的63%。而研發費用為13.64億元,占3%。 數據一對比就會發現,真·核心技術與嘴上的核心技術,一目了然。 ②不追風口,引領風潮 “笨鳥不等風”理論,實際上并非對反對“風”,而是反對“等”。 以榮耀V20為例,集4800萬AI超清攝影技術、魅眼全視屏、麒麟980性能新高度、Link Turbo全網絡聚合通信技術、TOF立體深感鏡頭、泰爾實驗室認證首款綜合游戲五星體驗手機、MOSCHINO聯合設計高階美學、GPU Cloud無邊界辦公、智慧生命體YOYO九大黑科技于一體,對于海外用戶來說,大部分黑科技可能是前所未見,并且確實在生活當中能夠帶來更大的便利、更好的體驗。比如Link Turbo全網絡聚合通信技術,就是對通信體驗的一次革命性改變。 這里的關鍵點是“主動革命”,而不是“被動等風”。 在設計上,榮耀也一直是潮流美學的引領者:榮耀8憑借極光般炫光效果,打破千機一面的行業困境,成為整個手機行業里程碑式的轉折點;榮耀10引領手機產業變色風潮;V20與MOSCHINO聯合設計版的推出,進一步詮釋科技標桿遇見高階時尚的高能推力。 可見,趙明對于“風”的理解是:引領風潮而非等待風口。即通過不斷積累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的趨勢。比如海思麒麟芯片成功前后經歷了快十五年。這也是榮耀V20前的那四個字——科技標桿的由來。 反觀過于依仗“風口”的玩家——小米。我們看到2016年,互聯網手機紅利消失,小米手機銷量暴跌36%。 ③踏實謙虛做品質、創新、服務 有人會疑問堂堂榮耀總裁自稱“笨鳥”,在品牌公關層面難道不會不妥嗎? 而在氫媒財經看來,這恰是“笨鳥不等風”理論的踏實之處。笨,并非愚笨、笨拙,而是謙虛、踏實,愿做自詡是“聰明人”不愿意做的基礎服務。 前文提到了研發,這里著重講講品質、創新、服務。 以榮耀V20所搭載的華為終端云服務為例,華為云空間數據同步、云備份以及查找我的手機三大功能,保障數字生活便捷且安全;作為下載應用重要的入口,華為應用市場獨家推出“開發者實名認證”、“四重檢測”、“定期復檢”等安全措施,為榮耀V20用戶的下載安全盡最大考慮。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應用市場9.0版本中,還增添了“心愿單”功能。 反觀業內其它玩家,在底層的云服務上的實力要么平庸甚至落后,要么通過合作勉強彌補短板。 3、海外布局戰略:榮耀王者榮耀,小米持續尬舞 小米、榮耀,最初都從互聯網手機這一共同起跑線出發,“晚出生”的榮耀甚至曾一度學習小米的某些成功經驗。然而時至今日,“后起之秀”榮耀正不斷將“前輩”小米甩在身后。 中國市場早已分出勝負,根據賽諾發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統計及排名,截至到2018年11月份,榮耀出貨量超越小米高達477萬部,同時,榮耀同比增長15%,小米僅有9%,這意味著,小米在未來與前者之間的差距只能是越來越大。 我們重點聊聊國外市場。 氫媒財經曾在《小米尬舞》一文中提到,2018 Q3財報中,小米雖然海外收入占總收入43.9%,但在國際化方面其實一直在尬舞。 在2018年Q3財報中,小米的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占互聯網服務總收入4.4%。Q3的互聯網服務總收入是47億元,簡單一算小米的海外互聯網服務收入是1.88億元。這相對于本季度小米在國際市場223億元的收入相比,可謂不值一提。在508.46億的Q3總營收面前更是「九羊一毛」。 要知道,8歲的小米國際化戰略已經走到了第4個年頭,且在多個海外市場勢如破竹甚至是領頭羊。在這樣的背景下拿出這1.88億元的成績單,實在是差強人意。 可以看出,小米在海外市場的互聯網服務變現方面,遭遇了困境。這就造成了一個尷尬局面:小米在國際舞臺上看似長袖善舞,舞臺下卻都是些不買票的圍觀群眾。 造成這種尷尬的原因,主要因為小米為「沖量」售出的多為中低端手機。在印度市場大量售出紅米獲取了一大批消費能力不高的用戶,自是不必多說。我們來說說小米在2018 Q3財報中多次提到的西歐市場。 西歐市場較為成熟,且低檔位手機在諾基亞衰落后就一直空缺,甚至名不見經傳的國產手機wiko都能憑低價斬獲3%的市場份額。 小米入歐可謂空降。根據Canalys的資料,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小米在西歐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386%,按智能手機出貨量算,排名行業第四。IDC也顯示2018Q2小米在西歐出貨量達104萬。



更令人嘆服的是,高售價并不意味著低銷量。榮耀V20發布會上趙明給出了榮耀手機2018年在海外市場的成績單:GfK數據顯示,榮耀在俄羅斯市場已經成為TOP2品牌,在德國、芬蘭等歐洲和中東地區6個國家躋身TOP4,2018年全年,榮耀手機海外銷量整體占比超過25%。 可見,榮耀已經成功在多個海外國家的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利潤與銷量雙豐收,不得不驚嘆:王者,榮耀。 4、寫在最后 剛剛過完五周歲生日的榮耀,成立之初,無論從模式,還是定位來說,我們都能很明顯地看出它瞄準的,就是互聯網手機模式的開創者小米。從成立之初的瞄準、效仿,到如今的超越、拉開差距,榮耀僅用了不到五年。 這背后是目前國內外手機市場的總體趨勢:廣告營銷+性價比戰略的模式正初顯乏力,深耕“硬核技術”的以創造更多用戶價值的模式,愈加有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