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公司“吃進”銀行,這可能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金融
一直以來,我對去年IDC和SAP聯合發布的一項數據印象深刻。調查顯示,全球三分之一的銀行認為要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約25%的銀行把金融科技公司作為收購對象。
一直以來,我對去年IDC和SAP聯合發布的一項數據印象深刻。調查顯示,全球三分之一的銀行認為要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約25%的銀行把金融科技公司作為收購對象。
怎知到了今年,眼光投向國內,趨勢似乎正在反轉:據我所知,不止一家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正打著“吃進”一家銀行的算盤。
最近一個公開可查的案例應該是今年6月,微貸網宣布斥資2.8億元完成對陽泉市商業銀行的投資入股。根據兩家公司的官方口徑,入股后,微貸網持股比例為9.76%,將與另外三家機構并列成為陽泉市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
在此之前,網貸平臺團貸網的兩家關聯公司——俊特科技和派生科技分別拿下了延邊農商行6.12%和1.8%的股份。
除了這兩家公開信息可查的案例以外,事實上還有不少互金從業者告訴我,眼下許多互金公司都在積極對接入股銀行的事宜,至少有兩家已經非常接近交易環節。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新金融行業的悲觀氣氛不斷蔓延。很多人都說,在監管的高壓之下,沒有牌照也缺乏用戶基礎的創業公司只能在“夾縫”中生存,被銀行或者巨頭公司收購,可能已經是被安排好的命運。
新金融行業創業公司的命運向來跌宕起伏,這種“反轉”與其說給了他們一個可以選擇的機會,不如說是遇到了可以各取所需的合作伙伴。
√互金公司入股銀行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尤其是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相比需要支付的成本和溝通的障礙,銀行牌照的“含金量”仍是極具吸引力。
√中小銀行在零售業務上的弱勢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之前我們比較過,微粒貸一個產品干掉一個一線城商行的零售線不是問題,互金公司入股之后,其在互聯網端的優勢可以幫助他們拓展業務線。
√平臺與銀行各取所需固然好,但互金公司本身的業務能力和風控能力尚未穩固的情況下,是否適宜進入傳統金融體系內?入股之后能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到銀行的發展?這些都需要依賴時間驗證,還要看監管的態度。
1
對于眼下的新金融行業,有牌照才有安全感。“小牌照”能帶來小的安全感,大牌照自然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感,尤其對于非牌照制的網貸行業而言,反而更需要一張牌照來將自己納入合規的行列。
尤其是自去年8月24日P2P網貸限額令的出臺后,以大額標為主的平臺必須為自己找到一個出口消化存量,同時謀求長遠業務發展的合規化。根據監管文件下發時的數據測算,彼時超過監管要求的大額標規模在3750億到4250億元左右。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今年上半年互聯網小貸牌照接力第三方支付,成為了最搶手的牌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P2P平臺限額限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當然,與互聯網小貸牌照相比,銀行牌照的“含金量”就更高了。
以微貸網入股的陽泉市商業銀行為例,其年報顯示,2016年銀行的資產總額約259.24億,凈利潤1.8億。盡管陽泉市商業銀行的規模不大,但這張銀行牌照本身的價值卻是相當具有吸引力。
一方面,在整個金融業中,銀行是唯一一個可以獨立、公開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如果再加上同業拆借等方式,銀行在資金方面的優勢是大部分金融機構所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以銀行的身份獲得基金代銷、保險等牌照的難度要比互聯網金融平臺以獨立的身份去申請要小得多。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這也為后續的業務發展做好了鋪墊。
在這樣一張不折不扣的“大牌照”的庇護下,打破限額限制、消化存量大標只是基本配置,更重要的是,銀行牌照所代表的是布局綜合金融業務的資質,否則巨頭們就不會費盡心思也要參股一家民營銀行了。
退一步講,盡管中小銀行在跨區域展業方面的能力較弱,但是互金公司大部分業務都可以通過線上完成。關于科技+金融,能力+牌照所帶來的爆發力我在《微粒貸存量破千億,傳統銀行遭遇降維打擊》中已經詳細地論述過了。
2
有人想買,當然也要有人愿意賣才行。銀行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牌照、品牌和用戶價值,為什么要“賤賣”呢?
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等因素影響,銀行利潤增速不斷下降;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銀行轉型的壓力又日益增大。即便手握牌照,仍有不少中小銀行難以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
根據此前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監管管理委員會2015年報》顯示,截至 2015 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 4,262 家 ,其中包括5 家大型商業銀行、12 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33 家城市商業銀行、5 家民營銀行、859 家農村商業銀行、71 家農村合作銀行、1,373 家農村信用社、1 家郵政儲蓄銀行還有信托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等其他機構。
雖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數量眾多,但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五大商業與股份制商業銀行始終牢牢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城商行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增長始終非常有限。
尤其是零售業務,一些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在線下網點布局本就一直受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展業方面又絲毫不占優勢,在互聯網金融崛起之后,零售業務就更難見起色。
還是以陽泉市商業銀行為例,盡管此前該銀行已經上線了一系列線上借款產品,但是截止到2016年底,陽泉市商業銀行直銷中心共發放貸款筆數僅1198筆,總計金額不過1.35億元。如果橫向對比新金融巨頭們,可能還不及一些新興現金貸公司一天的放款量,甚至距離其投資方微貸網2016年478億的成交額也相去甚遠。
其實,中小銀行們也不是沒有想過通過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來抵御沖擊,甚至搶奪大銀行的生意。
比如之前“現金貸”業務快速發展時,很多銀行與平臺之間都建立了“助貸”或者“聯合貸款”模式的合作。可是在監管收緊、“聯合貸款”文件下發之后,不只是平臺心里苦,這些銀行也面臨業務合作的暫停。
眼下,我們也無法斷定,這種業務合作面臨暫停是不是會讓銀行下定決心引入平臺作為合作方。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城商行想要拓展零售業務就勢必要互聯網化,而從營銷、獲客到審批、放款,甚至是財務、人力支持等,這都是一整套與傳統銀行業務截然不同的邏輯。如果銀行難以從內部突破,引入外部成熟的合作方未嘗不是一種更聰明的選擇。
3
說起來這是一樁各取所需的生意,但是真正做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從2016年到現在,整個金融業監管越來越嚴格,牌照這樣的稀缺資源的發放必然首先被收緊。去年一度連續下發的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牌照今年也放緩了審批的腳步,甚至一些牌照的收購和轉讓都受到了限制,銀行牌照這樣的敏感字眼,怎么會不被列入重點關注呢?
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尚未結束,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網貸這些詞本身就是敏感的字眼,許多平臺本身的合規性都尚未確定,難保不會給監管帶來更大障礙。因此監管部門恐怕也不會輕易放行,讓這些公司輕易進入傳統金融體系內部。
眼下看來,微貸網與陽泉市商業銀行的簽約儀式已經過去兩個月有余,可是山西省銀監局一句未收到申請要求就再也沒有了下文,監管的態度本身就很值得人琢磨。
另外,就算互聯網金融平臺成功入股,一些潛在的問題和障礙也不難設想。在傳統金融的監管框架下,互聯網金融相當于綁起手腳做事,是否能真的借力拓展業務恐怕還要畫上一個問號。
更重要的是,民營銀行的一個個案例就在眼前,像百度、小米、新美大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在參與創辦時,無論是在股權上還是話語權上相較于傳統銀行都處于弱勢。可想而知,在更加封閉的傳統銀行體系里,后進入的新金融平臺想要掌握主動權,要突破的障礙可能更多。
【來源:馨金融 作者:洪偌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