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前夜,電商大佬們干嘛拼了命進擊線下觀點
昨日,北京商報的記者問愚,近來突然高潮起來的電商大佬線下開店熱,和他們前兩年曾折騰過的線下開店,有什么區別?
昨日,北京商報的記者問愚,近來突然高潮起來的電商大佬線下開店熱,和他們前兩年曾折騰過的線下開店,有什么區別?
愚答曰:之前是吃飽了撐的,所以很快就玩不下去了,現在是真的餓了,線上流量不夠吃了。
在雙十一倒數一個月的時段里,京東發布了它模塊化組裝的智能門店和無人超市;阿里則早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就和全國超萬家服裝實體門店試水天貓新零售平臺,并給雙十一定調為“新零售大閱兵”。
除了貓狗大戰外,一些垂直類大佬也在動作:10月16日,立志要做云商的實體賣場大佬蘇寧,打出了機器人導購、場景化購物的新招;25日,美業O2O河貍家開設了首家直營線下美容體驗館;而整個10月,樂信旗下品質分期購物商城則從7日開始,連續在杭州、鄭州和廣州舉辦了8場“智購 未來”大型線下路演活動,把自己過去線上分期購物的場景,在線下針對白領人群進行路演還原,用“即買即提”的方式,試圖在輕奢領域上,形成線下覆蓋……
八仙過海的線下進擊,其實都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即并非一切都要歸類于新零售,而是一切都歸根于線上流量的枯竭、線下場景的單一。
龐大的實體店沖動,來源于自身已經在既有領域變成了頭部力量的這一結果。
早前在O2O和百團大戰中,雖然有不少平臺都曾經在實體店領域嘗試過,如順豐嗨店,其目的是想在同質化嚴重的大廝殺中,給自己在產業鏈的另一端找到一個差異化的新藍海,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
為何?在百中選一的流量爭奪“大逃殺”中,實在不適合兩線作戰,盡管模型和景愿都是讓人忍不住想投資的好故事。
此刻顯然不同,硝煙散去,當下沖擊線下的大佬們,在自己的領域內(無論綜合還是垂直),往往已經沒有敵手。
“無敵”未必是寂寞的,有時候是饑餓的。線上的流量份額已經被相對穩定的電商大佬們瓜分殆盡,不僅新入行者難以生存,就是占據了山頭的大佬們,也難以擴張勢力。
線下是眾人眼中最大的香餑餑,跨界必不可少,起個新零售的名頭,會更加堂而皇之,但怎么才能真正進入?選擇有二:
其一是擴展場景。蘇寧和河貍家的實體店探路當屬此列,前者為自己的實體店增加了黑科技的噱頭,后者讓直營進入線下,加入大健康環節,形成跨界,讓消費者因為新鮮感而進入和消費,但弊端黑科技往往保質期不夠長久,而跨界容易被模仿,成為了探路的炮灰。
相對來說,阿里的手筆更大,將城鄉近百萬線下小賣部納入自家的合作范圍,先拉桿子,然后再慢慢研究怎么擴張。
其二是重塑場景。京東與分期樂的路數就在于此,因為需要重塑,故兩家的著眼點都放在了細分人群,即白領身上。京東的重塑重點是辦公場景和休閑空間。無論是無人店鋪還是無人機送貨,其實都不是黑科技,而是那些場景,確實不適合有人值守、得不償失。
分期樂則跳出黑科技層面,試圖找到分期付款這一環節中,消費者購物體驗的剛需——可觸及、少而精。3C數碼,美妝,家電,運動等領域,涉及多個知名品牌,可現場路演只有近百種商品,并非場地受限,而是先期通過大數據精選過篩選,線下提供的就是有可能一擊必中的爆款。
與此同時,分期樂也沒有吃獨食,而是把新的入口和已有的線上入口,向一直糾結與線上線下雙重瓶頸、被互聯網金融壓制的難以喘氣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數十家銀行信用卡業務開放分期購物,這一部分用戶作為白領中的精華部分,其能量一旦被釋放,將十分恐怖。
這其中或許又有一個新視角,即在電商已經長尾到極限的當下,對于時間金貴、消費能力強悍的白領階層來說,線下除了更直觀外,或許更少而精的選擇,會更好的釋放藍海,這也是場景重塑,未必非要大賣場琳瑯滿目那般……
總而言之,無論是黑科技還是大數據,或是爆款戰略、跨界步伐,姿勢雖然不同,但電商大佬們拼命沖線下,歸根結底是無奈——再不開源節流,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