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信復活,中國移動的8400萬能拯救曾經的王者嗎?觀點
還記得飛信嗎?它是中國移動推出的“綜合通信服務”,功能與現在的微信相似,在當年的知名度也與現在的微信不相上下,只不過后來經歷種種原因變得沒落了。
還記得飛信嗎?它是中國移動推出的“綜合通信服務”,功能與現在的微信相似,在當年的知名度也與現在的微信不相上下,只不過后來經歷種種原因變得沒落了。
而最近,有消息稱中國移動發布了兩條招標廣告要重新“復活”微信,并且這兩條招標廣告的總金額竟然高達人民幣8400萬。中移動此舉究竟有何意圖?是想讓它重新復活來完全取代微信,還是也想在即時通信市場分一杯羹,與微信分庭抗禮?
||| 從風光一時到逐漸衰亡
飛信在當年有多火?它于2007年5月發行,在手機通訊領域注冊用戶最高時達5億,高峰時擁有9000萬活躍用戶。據《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用戶。
飛信當年的用戶數量雖然稍遜于現在的微信,但在當年2G時代,人均手機擁有量沒有現在如此多的情況下,其影響力完全不輸現在的微信。眾所周知,當年客戶可以使用飛信免費收發短信、并在手機和PC端間切換,這對2G時期要為聊天付出大量信息資費的用戶來講可謂是最大的喜訊。然而,當年發展勢頭如此強勁的飛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飛信的衰亡可以分為外部和自身兩個原因。
外部原因是微信搭載著移動互聯網的熱潮,伴隨智能機市場的成熟,滿足了人們免費通過移動互聯的聯系,而秉承同樣功能的飛信,推出的時間還是塞班系統統治天下的時代。糟糕的操作系統嚴重影響了產品體驗,致使其并不能在移動端有太大的作為,而在PC端也未能找到對抗騰訊的好辦法。
內部原因則是移動運營商的策略失誤和飛信本身的功能缺陷。據悉,當初在飛信創立之時只為移動用戶服務。直到2012年,飛信才開放非移動用戶的注冊,但不同運營商的用戶使用飛信時還需要繳費。這在運營商有話語權的時代也許還可以,但是真正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同時聯通電信在移動端的猛趕直追的情況下,必將導致大批量的用戶流失。
且飛信本身的設計也有嚴重的缺陷,在飛信開始普及之初,其防打擾機制設計并不健全,對騷擾行為沒有屏蔽機制,無需聯網就可以將信息發送到對方手機上,所以如果有人惡意操作,就會令用戶分辨不出究竟是有用的短信還是無用的垃圾信息。其次,飛信的PC客戶端很消耗電腦內存,電腦經常會因使用飛信出現卡頓,使用體驗非常糟糕。
||| 重振飛信 中移動意欲何為?
從中移動此次豪擲8400萬,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就能看出其重振飛信的堅定決心。然而,在如今微信發展如此強勢的背景下,中移動此舉又有何意圖?
要討論中移動的意圖,就要看它有什么底氣去重振飛信。在5Giii看來,中移動的底氣正是來自其近幾年來不斷向好的業務發展和逐年增加的用戶數量。據中國移動的報告稱,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中國移動客戶總數約為8.78億戶,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營運收入為56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如此良好的收益為其做基礎,也使得中移動對飛信的重新“起飛”信心滿滿。但是目前微信的應用設計正符合當下人們的使用體驗,如果飛信不做出改變是很難撼動微信老大的地位。
5Giii認為,移動既然有重振飛信的決心,就一定有升級拓展其應用功能的規劃。回顧以前的飛信主要是為信息交流而生,而現在的微信不僅包括溝通的基礎功能,更是開發出了許多附加功能,已逐漸形成了自身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飛信要想追趕甚至超越,必須要做出比微信更加健全、更加吸引客戶的應用功能才有可能。
飛信作為曾經爆紅一時的通信工具也算是擁有了很好的“用戶緣”,而中移動也一定會吸取之前的教訓,再結合目前微信的特點和優勢與通訊市場的需求情況,對飛信功能進行良好的改善,相信新飛信也一定能夠令用戶眼前一亮,即便不能完全取代微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分庭抗禮。
當然,現在中移動完全有資格和能力去發展新通信業務,但將復活飛信作為其現階段主要目標,是不是還有向騰訊下戰書的含義?畢竟當初正是因為微信的出現,飛信才逐漸沒落的。而當如今的中移動擁有足夠的研發和推廣能力時,與曾經的對手一較高下的結果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無際通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