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的汽車出行領域,為何屢屢闖進野蠻人觀點
創業第一原理,蓋風口論莫能例外。
創業第一原理,蓋風口論莫能例外。前幾年的O2O、P2P、直播、VR,如今的共享經濟、無人零售、AI,無不是正處或都曾經處于風口浪尖,一旦行業進入蟄伏期,便樹倒猢猻散,上岸的公司便晉級為行業獨角獸,位列仙班。
提及團購,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美團,提及外賣大家想到的是餓了么,提及打車出行,占領用戶心智空間的無疑是滴滴。移動互聯網下半場,各獨角獸不僅站住了坑,而且還做到了,該領域的寸草不生,很少再有公司進入該領域,團購,外賣等確實如此。
但是到了汽車出行領域,風口論,第一入口效應仿佛都是失了效,盡管市場提及汽車出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滴滴,可是江山卻并不穩,早已收官之戰的汽車出行領域,聯快的,收優步,可是并未能震懾力,反倒是最近,反滴滴聯盟卻風起云涌,風口論的失效,還是滴滴商業模式的裂痕已顯?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坐穩寶座的滴滴能否被被拉下馬。
揭竿而起:反滴滴聯盟聲勢浩大
10月20日,共享出行公司嘀嗒拼車宣布將擴大業務范圍,正式上線出租車服務,除了原有的拼車服務外,用戶在最新版本的嘀嗒拼車App中可呼叫出租車。
根據嘀嗒拼車方面公開的信息,其上線的出租車業務采取了和滴滴早期類似的搶單模式,平臺不設任務數也不強制派單,同時也摒棄了動態加價和打賞叫車的模式。嘀嗒方面表示,平臺只為司乘雙方提供信息匹配,不引入競價機制,也不抽取傭金,司機掙多少得多少。
專注B2C業務的神州和首汽紛紛開始接入出租車和私家車,想從車源上和滴滴打一場擂臺賽。地方網約車平臺興起,泉州、銀川等地紛紛推出自己的網約車軟件,與滴滴等全國性平臺展開巷戰。
他們之中沒有一家能和滴滴掰手腕,但他們的存在讓滴滴不得不時刻防備。一旦掉以輕心,這些公司隨時都有可能反撲——即便是獅子,也敵不過群狼。
今年的2月份,美團在南京試水打車業務, 美團方面表示,此次推出打車服務,是想要“從廣度和用戶量的增長轉變為深度為單個用戶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服務”,這也印證了美團CEO王興在各個場合多次提到的“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即從拓寬用戶的廣度轉移到加大用戶的深度。
根據美團點評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團點評擁有用戶近6億,日訂單量超1300萬單,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超1.8億,是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務互聯網平臺之一。在美團點評擅長的餐飲、酒旅、電影、KTV休閑娛樂等領域,確實都與打車出行密不可分,美團推出打車業務可以構建一體化服務體系,增強用戶互動性。
跨界行為還在繼續。近日,摩拜單車接入網約車入口,摩拜在首汽約車之外,還與曹操專車以及嘀嗒拼車等網約車平臺進行了聯系。摩拜單車向要通過接入其他網約車廠商與滴滴進行競爭。
其實,早在今年5月,摩拜+開放平臺戰略發布會上,神州專車成為了首批入駐摩拜“生活圈”的企業之一,基因上的相似促使了兩者的合作;上個月底,首汽約車正式接入了摩拜單車,在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地使用摩拜單車App即可叫車。
一邊是滴滴一家獨大,而另一邊滴滴的潛在威脅也在日益增長。
昔日斬龍少年,如今卻慢慢長出了龍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滴滴這里,似乎找到了些許印證。
去年收購Uber中國后,滴滴逐漸停止了對司機的補貼,司機收入急劇下降。“同樣一天開滿10個小時,原來每天可以賺四五百塊錢,現在只有一兩百了”,這是滴滴司機的內心真實寫照。
網約車未上市之際,出租車市場一片混亂,一方是是打車難,偏僻地段找不到出租車,高峰期內的繁華地段又打不到車,另一方面,出租車司機宰客嚴重,胡亂要價,尤其是外地人,不被宰,幾乎不可能。
網約車時代的到來,讓打車更為便捷,消除了信息不通暢的問題,而且打車有地圖導航,司機不敢胡亂宰人,叫車難和打車貴兩個痛點,滴滴看起來完美地解決了第一個。而打車貴的問題,滴滴初期通過燒錢補貼的方式階段性解決了。這讓廣大用戶深感興奮,仿佛滴滴即將徹底改變備受詬病的出租車行業。
但這個算盤打錯了。因為滴滴發現僅僅通過改善叫車效率根本優化不了成本結構,于是只能漲價,出行成本包括車輛成本、燃油費用和司機工資等。這三個方面,滴滴毫無解決對策。
絕大多數的滴滴司機都是全職干活,說到底就是沖著補貼而來。他們本質上就是水平更差(沒有經過全面審查、駕齡偏少的司機)的出租車司機,但滴滴必須提供更高水平的激勵。
而出租車行業的成本結構經過多年的管制,已經非常清晰了。出租車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滴滴很難再進行優化。
習慣了補貼,最后市面上的大小平臺幾乎都被滴滴招致麾下,補貼大戰結束,不少用戶有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因此對滴滴怨聲載道,不少人認為,昔日的斬龍少年,長出了鱗片,成了下一條惡龍。
在志剛看來,補貼本是為了搶占市場,用金錢買時間差,如今滴滴完成了市場積累,即使最后勝出的不是滴滴,而是其他打車平臺,同樣會選擇這么做,團購市場,外賣市場前兩年也有補貼,如今也沒有了,正常的商業決策,沒必要過多指責滴滴。
習慣了接受補貼的用戶,司機,沒有了補貼,尤其是司機端,很多是全職,自然會對滴滴沒有好感。互聯網時代,用戶是最重要的資產,滴滴平臺用戶不爽,讓大家看到了,新的機會,便先后進入該領域。
嘀嗒拼車為了進軍打車出行,明確表示,不收取傭金,司機賺的都是自己的。美團擅長的餐飲、酒旅、電影、KTV休閑娛樂等領域,確實都與打車出行密不可分,美團推出打車業務可以構建一體化服務體系。摩拜本身就是出行平臺,想趁機切入汽車出行,延長商業輻射半徑,也是合乎商業邏輯的。
滴滴江湖地位恐難以撼動:無人駕駛或是未來的彎道機遇期
不可否認,對于用戶來講最喜歡的就是看熱鬧,看行業競爭,畢竟有利可圖,都希望汽車出行領域再來一次燒錢大戰,在此用戶及司機的期盼值下,嘀嗒拼車,美團,摩拜單車單車在用戶接受程度上,還是有市場機會的,但是在出行領域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從根本上來講,新的打車平臺,與滴滴模式上并無二致,即使是靠補貼能圈住一部分用戶與司機,可是最終還是要面臨盈利的問題,搶奪了部分市場,最終還是取消補貼,向滴滴一樣抽成。燒錢大戰已過,投資人不會縱容,靠的只是用戶轉化,小場景的,就像社交領域一樣,微信,QQ,之外,還有部分垂直市場,但是很難撼動騰訊地位,要在下一波技術潮流期。
滴滴目前的處境有點像蘋果,創新乏力,口碑也在下滑,國產機在迅速崛起,反滴滴聯盟也在迅速擴大化,但是蘋果依然很難被顛覆掉,因為現在不處于大的技術浪潮,消滅windows系統的,絕非下一個windows系統,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
在志剛看來,盡管打車領域,風起云涌,新銳玩家眾多,但是最終還是難以撼動滴滴的江湖地位,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反滴滴聯盟并未顛覆網約車模式。
出行領域有兩大問題,一是打車難,另一是打車貴。打車難問題,滴滴早已解決,正是滴滴解決了這一用戶痛點,才鑄就了其上百億美元估值,滴滴并沒有讓打車成本下降,只是提供一個連接服務,讓用戶更好打車,想顛覆滴滴,需要解決的是打車貴的問題,這一點上,目前的網約車尚無解決方案。
網約車,成本最貴的是司機勞動力,是人工成本,要想讓網約車價格合理的下降,唯有依靠無人駕駛技術。無人駕駛從新構建了網約車的成本,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網約車的定價問題,但是目前無人駕駛尚處于萌芽階段,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