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們的第二次共享出行大混戰觀點
共享出行領域群雄并起,并最終會產生幾個在國際上都領先的巨頭,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算差。
1、背景
2017年年末和2018年年初,共享出行領域并不太平,網約車、專車、共享汽車以及共享單車領域接連出現了多起重大事件,導致原本看上去已經快結束的戰爭重新又開始變得復雜起來。
在臺上表演的角色很多都和BAT有著糾纏不清的關系: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投資了滴滴,但都沒控股;
百度投資了Uber中國,后者被滴滴合并后,百度也持有滴滴股份;
滴滴投資了ofo,收購了小藍單車,并且內部還在孵化單車項目;
滴滴還在國外投了一堆的共享出行項目,比如美國的Lyft,東南亞的Grab,印度的Ola,南非、歐洲的Taxify,中東的Careem,以及最新并購的巴西打車應用99;
阿里巴巴投資了ofo,控股了哈羅單車以及永安行單車,可能會深度參與ofo的管理,而后者據說在新一輪融資后要投資共享汽車;
騰訊投資了摩拜單車,摩拜在近期開始投資共享汽車。摩拜還接入了首汽約車和嘀嗒拼車等,據說還在和曹操專車在談判;
騰訊投資了美團,美團在南京試點了網約車之后,準備在全國推廣網約車和共享汽車項目;
百度和騰訊(間接通過蔚來汽車)在11月投資了首汽約車;
百度還投資了51用車和天天用車;
另外,滴滴的老對手易到用車重新開始激活市場,神州專車也在努力推進,曹操專車在17年融了15個億,TOGO途歌剛剛完成26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易車出行僅天使輪就在去年年底融了1.75個億,Gofun出行A輪融資2.14億,其余的分時租賃品牌如PonyCar、易開租車、微租車等也剛完成了新的融資……
可以看出,在網約車、專車、共享汽車(分時租賃)和共享單車等共享出行領域,大戰遠未結束。雖然滴滴在網約車領域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并且把觸角伸向了共享出行的方方面面,但在過去的一年中,滴滴在服務和利益分配上顯然做的還不夠,而品牌的忠誠度方面也絕非無懈可擊。
典型的情況就是美團在南京試點的網約車項目,根據騰訊科技的報道,美團在南京一天的訂單已經達到了10萬的量級,上線10個月補貼最高達到了2000萬左右。目前,美團已經開始在滴滴“最賺錢”的區域開始布局: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溫州、福州、廈門等7個城市的司機和用戶,即將享受新一輪的補貼,而這種布局,顯然也打到了滴滴的痛處。
根據部分滴滴司機在百度貼吧的反饋,滴滴已經開始對安裝了美團打車的司機進行封禁,看來威脅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新一輪的大戰中,滴滴和美團都有著極為豐富的拼殺經驗,阿里巴巴和騰訊謀定而后動,運營和資本方面都極為強勁,百度則布局整個汽車產業鏈,目前來看與滴滴們相安無事,但后續會有很多交叉,ofo和摩拜作為后起之秀,也各自具有野心,首汽和神州等公司則背靠大樹,具有先天的政策優勢。
大戰一觸即發,絕對要比第一輪滴滴和快的時的大戰更為慘烈,畢竟,這一輪的選手比上一輪強大的多,大家都不是新手,該經歷的,都經歷過了。
2、戰略
2017年2月,滴滴出行通過全員郵件宣布了2017年的五大戰略關鍵詞及全新升級的組織陣形。關鍵詞為:修煉內功、智慧交通、專車決勝、全球布局、洪流落地。升級后,滴滴內部將形成兩大事業群、一個FT團隊、多個事業部協同高效發展的獨特架構。
兩大事業群為快捷出行事業群和品質出行事業群。快捷出行事業群,下設出租車事業部、快車事業部、優步事業部、平臺運營部和運力中心。品質出行事業群則將以“打造世界級的優質服務”為目標,下設專車事業部、代駕事業部、企業級事業部、豪華車事業部。
新成立的智慧交通FT團隊,下設公交事業部(原巴士事業部),由章文嵩(原阿里云首席科學家)領導,將與各地政府一起攜手打造智慧交通體系,用大數據賦能城市交通治理。程維、柳青在郵件中表示,在這一領域,滴滴希望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交通綜合服務提供商。
不過,小商幫科技曾多次撰文指出(參考:《阿里巴巴為什么要投哈羅單車》),BAT和華為、滴滴們目前爭奪的智慧城市大蛋糕中,智慧交通只是其中一部分,誰能給到最完善的解決方案,誰就能夠在未來分到最大塊的蛋糕。滴滴出行先天具有智慧城市的基因,并且已經在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努力,但對手們也沒閑著。況且,滴滴在最后幾公里出行領域失算了——ofo并不聽話,戴威也想要自主權。這讓滴滴非常的被動,近期收購小藍車和成立自主的共享單車品牌,實際上是無奈之舉,就算明年能如期投入600萬輛單車,但時間上已經比阿里的“高德+ofo+哈羅+ET大腦”要慢了很多,且現在還要面臨騰訊系的“騰訊地圖+首汽約車+摩拜+美團約車”這樣的聯盟的挑戰。
在頗具象征意義的雄安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中,BAT和華為都深度參與,這可以看做國家智慧城市的一次大考,而滴滴則顯然在這一輪的瓜分中沒有撈到什么便宜。(參考小商幫科技文章《BAT和華為們的智慧城市大考:雄安的落地之戰》)
在組織陣形升級中,滴滴還成立了國際化事業部,由戰略部負責人朱景士(Stephen)負責。滴滴原戰略合作部負責人楊峻將領導新成立的汽車資產管理中心及海浪事業部。滴滴安全管理部由侯景雷負責。同時,由王嘉杰(Philip)擔任市場部負責人,旨在升級滴滴品牌和美譽度。
本次組織架構調整后,大致的架構如下圖所示:
在the information署名Yunan Zhang的文章《The People Who Matter at Didi Chuxing》中,給出了當前滴滴出行大致的人力資源組織架構圖(截止2017年10月30日):
滴滴出行董事會成員一共10名,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總裁柳青、副總裁朱景士各占一席,也就是說,在滴滴董事會中高管團隊占了3席。蘋果、螞蟻金服、騰訊、軟銀、Uber、博裕資本以及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各占1席。
從董事會來看,滴滴高管團隊要把控董事會還是相對容易的,畢竟螞蟻金服、騰訊和Uber都只有一個席位,其他投資者與滴滴戰略目標一致的概率很大。
程維的直接下屬一共6位,分別是快捷出行事業群總經理陳汀,主要業務范圍是出租車、快車、優步、拼車,今年10月份調整為13個部門;其次是順風車業務黃潔莉、安全業務王欣、首席發展官李建華以及政府事務龐基敏。
柳青的直接下屬一共5位,主要負責海外發展、市場營銷和公關的朱景士、財務的付軍華、法務的吳睿、汽車資產管理中心的楊峻以及人力資源的陳偉。
從核心業務來看,程維偏國內的業務和增長層面,而柳青偏國際的業務以及公司內務層面。
從滴滴2017年的5個關鍵詞來看,2017年開始,滴滴最為關鍵的部署已經不再是國內的快捷出行業務開拓,智慧交通、專車以及全球布局等被提上了公司重要的日程,而修煉內功則被列入了第一位。
縱觀2017年,滴滴在智慧交通和國際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此外,在無人駕駛等AI領域,滴滴也在2017年投入重金進行布局。從這些方面來看,滴滴對于年初的戰略執行力還是不錯的。但在關鍵的,排名第一的修煉內功方面則遠遠不夠!
由于大幅度取消了網約車大戰時期的補貼以及司機端高達20%的扣點,加上政策對于司機和汽車的限制,2017年,司機和乘客的體驗都有所下降。以北京為例,高峰時期,滴滴打車的價格和出租車相比并沒有優勢,且約車難度大,重新開始打出租的人也不在少數。
不過,在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前,滴滴在短暫的低谷后,開始緩慢的回升。根據艾瑞的數據顯示,滴滴出行的月活受到政策影響,在2-5月遭遇了較為嚴重的滑鐵盧,最低的4月僅6700萬月活,但截止2017年11月已經回復到相對平穩的階段,月活大約在8000萬左右,但增幅已經開始下滑。月活與2016年同期的近9000萬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這種體驗的下降,在南京美團與滴滴打價格戰時就出現了很大的影響——司機和用戶并不忠誠,滴滴沒有建立起品牌的美譽度。在遇到另外一個月活比自己大,打開頻次比自己更高的產品時,滴滴顯然遇到了極大的麻煩。
有一個故事是說,程維剛開始創辦滴滴時,把設計好的產品拿給美團的王興看,王興直接說了一句“垃圾”,然后幫助程維進行了修改。而在好幾年前,王興關于“高頻打低頻”的言論就已經非常多見了,那個時候,王興應該很好的思考過這方面的戰略。
美團打車正式上線的那天,程維剛和王興吃過飯,但王興對此守口如瓶。
程維在新聞中得知了美團打車上線的消息后,立即停掉了滴滴和點評的合作接口,并且霸氣的借用成吉思汗的典故說:“爾要戰,便戰!”
只是,滴滴依然被動,飯局上的朋友,畢竟還是不牢靠的。
3、戰斗
滴滴的投資人王剛對于程維和柳青的組合非常的看好,認為兩個人優勢互補,且都非常具有沖勁。
在滴滴一路向前沖的過程中,先后干掉了搖搖車、百米、大黃蜂、易到等競爭對手,之后又傍上了騰訊這根大腿。
坊間一直到現在,都流傳著當年滴滴干掉競爭對手時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手段,有些甚至讓人不寒而栗。可是,投資人要的就是這種殺伐果敢,在最終的成王敗寇中,又有誰會同情失敗者呢?資本不同情弱者,也不講究道義,成功后大談的道德和正義,多半如李世民的吮乳號慟。
吳曉波說:“一切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的”,改革尚且如此,商業競爭上的刺刀見紅和打插邊球就更加司空見慣了。
與快的最后的決戰中,實際上并不是滴滴勝利了,而是投資人補貼到受不了了之后促成的談判。而且,快的的投資方阿里巴巴一開始是不愿意的。
還好有柳青和包凡,華興資本的第一媒婆并非浪得虛名,雙方在一次次的談判中,終于達成了協議,程維笑到了最后。
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滴滴和快的合并,投資人彈冠相慶,程維和柳青如釋重負,競爭對手如喪考批,易到用車立即向有關部門舉報壟斷事宜,但已經于事無補。
合并后的滴滴穩坐第一,在騰訊和阿里巴巴以及眾多資本的加持之下,在2016年8月1日,合并了Uber中國,將最后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擒獲。
滴滴能一路沖到現在,程維的敢打敢拼,柳青的人脈以及朱景士(Stephen)的戰略,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但最終的成功則需要投資人的大力推進,畢竟,這場以燒錢聞名的大戰,缺了錢,誰都玩不轉。
而到了現在,滴滴更加有錢了。在2017年12月完成了新一輪超過40億美元的融資之后,滴滴擁有了接近12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還擁有了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產業基金、中投公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背景和實力都極為雄厚的股東,滴滴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錢,而在擁有了大量國家資本加入以及挖了原來在政府部門任職高官的李建華之后,滴滴對于政策的把握也更加有底氣。我們在很早以前的文章中說過,滴滴“被收編”了。
不過,按照滴滴融資的戰略規劃,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是國際化、新能源汽車以及AI技術研發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是非常燒錢的。我們給出幾個參考的數據:
Uber在近期投入12億美金,買了24000輛沃爾沃 XC90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用來搭載無人駕駛技術,構建無人駕駛車隊;
英特爾在2017年3月,斥資153億美元收購人工智能領域,計算機視覺技術公司Mobileye;
而在硅谷,隨便一個初創的,在某個方面技術領先的AI公司,出售價都可能高達10億美金以上。
120億美金確實很多,但如果要按照股東的要求,大力推進國際化和AI戰略的話,其實也不是那么經燒的,幾個稍微大一點的并購和控股,可能就會把資金消耗殆盡。
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大戰狼煙再起,美團,易到,首汽,神州們,將會發起一輪更加猛烈的攻擊。而他們的背后,BAT們虎視眈眈。
易到用車前CEO周航說,僅2015年一年,國內的整個專車市場就燒了200億人民幣,滴滴當年虧損超過100億人民幣。問題是,剛喘了一口氣,立即又要再進入到燒錢的循環中,無休無止。
高流量和高頻打開的美團,對滴滴一定會有影響,而美團拼了命也要來搶份額的一個原因在于:滴滴燒了幾百億人民幣后,估值上升到了500億美金以上,而且觸角可以向海外快速延伸,這點,美團當前的業務無法做到,甚至騰訊和阿里的主業都沒有這么容易做到。而國際化,顯然更具有想象力。
別忘了,美團也剛剛在去年10月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拿到了40億美金,加上之前號稱3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美團也有高達7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完全有實力拼一拼。
王興從來就不是一個乖孩子。
而在新年里剛剛賣了一把萌的易到用車,在哭訴被賈布斯拋棄的故事之后,在接盤俠韜蘊資本的幫助下,開始了新一年的戰略推進:將Young車型車主端傭金下調至5%。該降傭政策首先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等7個城市試點推行。
易到稱:自1月1日起,七大城市的易達車型車主在完成接單后,僅扣除訂單費用的5%作為平臺傭金。這5%傭金中,絕大部分為訂單稅金和需要向租賃公司支付的服務費用。
曾經的高端品牌,在差點死掉之后又回來了,不僅在國內重新開始了高端的專車服務,還開始了海外的布局:在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不懂當地語言的游客提供易到的中文用車服務。
相比較而言,高端的專車服務發展空間和增速遠高于打車服務,吃過大虧的易道在滴滴與美團正面混戰時進行單點突破,并非沒有機會。
首汽和神州們,也在抓緊融資,希望在混戰中搶食更多的份額。
4、結局
戰斗打響后,對于廣大司機和用戶而言其實是喜聞樂見的。
滴滴的煩惱在于,戰線拉的如此之長,看似平靜的賽場上,突然之間每個賽道都涌入了大量的競爭對手,而滴滴自己為了完善大交通產業鏈,則不得不全面開戰。至少,網約車和共享單車以及后續的智慧交通賽道上,滴滴承受不起失敗。
在多年來與AT若即若離的關系中,滴滴又悄悄布局了地圖和支付,希望在大數據的把控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力。
然而,讓滴滴焦急的是,自己沒有完成布局的智慧交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鏈,可能很快要被阿里巴巴率先完成了,而滴滴共享單車的真正布局才剛剛開始,滴滴大腦的研發與在杭州運行了一年多的阿里ET城市大腦最多半斤八兩。還有地圖和支付,雖然拿下了牌照,但要成熟和完善,任重道遠。
更何況,阿里還有信用這個殺手锏,在共享出行產業鏈中,借助信用,可以規避很多的政策風險,并給用戶提供更多的便利。
同樣的,擁有微信流量的騰訊系也非常的兇猛:美團、首汽、摩拜、微信支付、騰訊地圖,加上騰訊的流量和在智慧城市領域多年來領先的布局,在搶奪市場方面將會比滴滴更加有力度。
不過,滴滴最新的投資方對于滴滴的大力投入,以及滴滴迫不及待的國際化和AI戰略,有人認為是其準備上市,要給投資人“講故事”,把業務邊界大力拓寬,以此將估值大幅提升。
首要的,滴滴可能會通過大把的補貼,保住目前在國內的份額,以爭取維持較高的估值。如果2018年滴滴以將近1000億美金的估值上市從而獲得巨額的融資,屆時的滴滴,是否會讓一些競爭對手們顫栗呢?
無論如何,在幾大巨頭的推動之下,國內網約車的市場格局即將被打破,在未來不可能再像現在這樣壟斷。而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專車等領域也將更加成熟,用戶體驗將會越來越好。共享出行領域群雄并起,并最終會產生幾個在國際上都領先的巨頭,這樣的結果,其實并不算差。
來源: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 轉載請務必說明出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