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麻煩事,如何解決?觀點
Facebook 本周參加了國會的聽證會,但 Facebook 的麻煩并不止2016年總統大選這一件,公眾對于其社會影響和 相關的質疑也浮出水面。面臨這樣的局面,Facebook 應該怎樣做呢?
Facebook 本周參加了國會的聽證會,但 Facebook 的麻煩并不止2016年總統大選這一件,公眾對于其社會影響和 相關的質疑也浮出水面。面臨這樣的局面,Facebook 應該怎樣做呢?本文作者為 FARHAD MANJOO 和 KEVIN ROOSE,原文發表自《紐約時報》,原標題“How to Fix Facebook? We Asked 9 Experts”。
本周二,Facebook 的總顧問 Colin Stretch 出現在就調查 2016 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俄羅斯操縱社交媒體、傳播錯誤信息一事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聽證會上。除此之外,在場的還有 Google 和 Twitter 的代表人員,這三家科技巨頭都被卷入涉及到美國大選的政治風波中,面臨著幫助俄羅斯特工操控選舉結果的指責。
但其中,Facebook 的麻煩事不止俄羅斯一件。有批評人士表示,Facebook 在現代通信中的核心角色已經損害了新聞業務,將美國人分裂開來,產生了一種黨派回音室效應,并且用一種讓我們沉迷于社交網絡產品的方式來“劫持”我們的大腦。
當然,要批評 Facebook 以及它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動動嘴皮子即可,但要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卻不是那么容易。我們為此請教了 9 位技術專家、學者、政治家和記者,詢問了他們對于改進 Facebook 的提議,不管是從產品,還是公司角度,亦或是二者兼有的角度。
以下是他們的回答,略作刪改。
Jonathan Albright:哥倫比亞大學數字新聞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Facebook 最近調整了算法,會優先根據“reaction”,而不是標準的“like”來對新聞進行排序,從這一舉動可以看出 Facebook 似乎正在進一步向著以情緒為中心的互動方向推進。這樣一來,尤其是在算法強化作用下,“reaction”和“like”就像是回音室和憤怒情緒的擴音器一樣。
我認為,Facebook 及其子公司 Instagram 在對抗錯誤信息、仇恨言論和宣傳手段方面應該采取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唯一的一步就是放棄將情緒信號作為互動的焦點。
當然,要做到這樣很困難,因為數十億用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那如果有一種“信任表情符號”呢?或者是一種基于尊重情緒的表情?如果表達憤怒、喜歡、悲傷以及大笑這樣的面部表情符號仍然是我們之間互動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們回應新聞的方式,那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斗。
負面的情感、噱頭誘餌以及像病毒一樣快速傳播的憤慨情緒就是這個平臺“被用來制造分裂”的途徑。鑒于這一問題,Facebook 需要通過建立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新型共享工具來幫助我們再次聯合到一起。
Kevin Kelly:《連線》(Wired)雜志聯合創始人
Facebook 應該通過要求真實姓名驗證來降低匿名性,要以實現 100% 個人驗證為目標。企業需要更多層級的驗證,并且應該有不同于個人的標簽和審查程序。(告密者和不同政見持有者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平臺。)
Facebook 還可以提供一個可選的過濾器,以防止任何來自于未經驗證帳戶的帖子出現或者是被分享。如果有,我會使用這個過濾器。
Ro Khanna:加利福尼亞州第 17 屆國會選區(其中包括硅谷部分地區)民主黨代表
其實,無論是對于科技公司還是國會,人們所想要的都是更高的透明度。
Facebook 應該進一步擴展“困難問題清單”(“Hard Questions”, Facebook 會發表一系列文章來論述一些困難問題并檢視他們存在的問題),解釋一下他們的新聞提要算法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他們是如何使用 定位以及如何做出有關第三方驗證和消除攻擊性內容的決定這些問題。這樣,用戶就容易提供反饋,并且對他們的一些顧慮做出回應。
除此之外,Facebook 也應該讓自己的主管層隨時能夠面對新聞媒體,并且他們應該投入時間向國會解釋他們的決策。
眾所周知,一個新的技術平臺不可能是完美的,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想辦法來濫用這一平臺達到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 Facebook 應該勇于面對這些技術所帶來的挑戰、坦率面對自己的錯誤、愿意真誠的應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如果 Facebook 能這樣做,那它將繼續贏得公眾的信任。
Eli Pariser:互聯網信息傳媒平臺 Upworthy 首席執行官,著有《The Filter Bubble》一書
Facebook 應該開放數據用于獨立調查。目前。Facebook 還是一個黑匣子:調查人員要獨立的看待這一平臺上的行為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并且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能的。雖然為調查事項開放私人數據會帶來風險,但 Facebook 平臺上有大量明確的公共數據也很難進行大規模查詢。Facebook 也可以公開廣告商目前使用的許多工具,供調查人員免費使用。這對于實現透明度來說是一個十分大膽的舉措,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一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社交平臺上所發生的事情。并且,在監管機構強迫他們這樣做之前自己主動選擇這樣做,也是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Facebook 也應該在用戶投入的時間方面進行優化。Facebook 現在正在研究如何才能盡可能多的獲取用戶的關注,但正如豐富上下文內容技術初創公司 Apture 的聯合創始人 Tristan Harris 所指出的那樣,這種關注往往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只會讓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更加糟糕。如果 Facebook 并不關注點擊量和點贊數,而是對于一篇文章、一個視頻或者是一款游戲在幾個周或者幾個月之后帶給我們的價值進行優化,結果會怎樣呢?Facebook 可以調查我們投入時間最多的內容,了解哪些對我們的價值最大,哪些又價值最小,這樣在當下沖動的自我與更高的期望之間實現平衡。
Kate Losse:Facebook 早期員工,在《孩子王:社交網絡的心路歷程》(The Boy Kings: A Journey Into the Heart of the Social Network)一書中講述了自己在 Facebook 工作的時光
如果 Facebook 能夠提供一個“ ”版本供用戶切換,這一版本沒有 News Feed 廣告,也沒有“like”選項,那會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在 Facebook 推出“like”功能之前,用戶是通過評論方式來互動,這種互動方式更加獨特,也更加令人難忘。)
這樣一個“經典的 ”Facebook”版本設置不僅更加簡潔,而且能夠改變用戶的使用體驗,影響它們進行交流和互動的意圖。
不管怎樣,無論 Facebook 的算法和背后的數據處理系統如何“聰明”,它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為用戶按照自己想做的、想說的去進行互動的一個人際交流的工具,而不是算法希望人們去關注哪一些內容。
Alice Marwick: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簡稱 UNC)傳播學助理教授
Facebook 應該允許用戶默認按照時間順序對信息流進行排序,而不是按照算法來推送。這樣不僅能夠增加 News Feed 的多樣性,用戶也更有可能接觸到那些并不支持他們那些證實性偏見的人和信息。
與此同時,Facebook 應該大大增強對于定向廣告系統的人類監督力度,尤其是要監督那些算法自動生成類別的定向廣告。相對于 T 恤衫或洗發產品廣告而言,對于那些基于政治和利益動機的廣告應該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
Ellen Pao:奧克蘭 Kapor Center for Social Impact 首席多樣性和包容性執行官,Reddit 前首席執行官
Facebook 需要用交互質量來取代對交互數量的關注。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 Facebook 要替換掉至少一半的領導團隊和董事會成員,用那些見多識廣、消息靈通、看重多樣性和包容性,并且像我同事 Freada Kapor Klein 所建議的那樣,具有新聞從業者職業原則的有色人種來取代。在 Reddit,建立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管理團隊,就能對內容質量和交互質量產生積極、持久的影響。
Vivian Schille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NBC News 和 Twitter 的顧問及前新聞執行官
Facebook 必須要去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坦白。告訴我們你知道什么,并且告訴我們你知道哪些,但是不能與大眾分享。告訴我們你不知道什么,并且告訴我們哪些是你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再躲藏在“我們不是媒體公司”這樣的說辭背后了,因為這會讓我們感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系列嚴重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坦白并不是 Facebook 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可能也不是最主要的事情,但卻是他們要去做的第一件事情。
Tim Wu: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著有《The Attention Merchants: The Epic Scramble to Get Inside Our Heads》一書
Facebook 應該成為一個 ,必須致力去做一些有益于公眾的事情,董事會成員在做出決定時也必須要考慮到公眾的利益。馬克·扎克伯格曾經說過,Facebook 的目標是“讓我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并且“建立一個 ”。這個目標很美好,也值得稱道,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畢竟 Facebook 也在追求不斷增長的利潤,平臺也要服務廣告商的需求。
如果 Facebook 真的可以自由地去做那些想做的事呢?如果它不需要為業務的罪惡一面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呢?不需要迎合過濾泡沫、吸引及操縱用戶、抓取數據亦或是為廣告商或摧毀競爭對手而折腰呢?如果Facebook 是像 Kickstarter 那樣的非營利或者公益企業,那它會表現的更好。它就可以擺脫“兩個主人”的困境,真正實現其崇高的目標,成為令用戶和整個世界引以為傲的企業。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