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同比下滑31.37%,“增量不增利”的比亞迪到底是怎么了?互聯網+
導讀
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激增、燃油車銷量繼續下滑的現狀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擔憂。
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激增、燃油車銷量繼續下滑的現狀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擔憂。
2018年,宏觀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摩擦、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購置稅政策退出等多重因素疊加共振影響,多個行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尤其是汽車行業整體下行,寒風陣陣。
2月26日晚間,比亞迪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300.55億元,同比增長22.79%,連續保持了六年的同比增長;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91億元,同比下滑31.37%,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
比亞迪的滑鐵盧或許并非偶然
比亞迪是國內乃至全球新能源整車銷售的龍頭企業,市場給予了比較高的估值。即使在退補的影響下凈利潤下滑嚴重,即使市場環境不好,依然尚未出現明顯的殺估值的走勢,可見公司承載了相當高的預期。
但比亞迪在公告中指出,2018年三大主要業務均承受壓力。在主營業務汽車行業中,盡管新能源汽車銷售高速增長,連續4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但是年內行業需求下滑的背景下,燃油車業務盈利水平受影響。
如今汽車市場正處于寒冬之中,一方面,從廠商來看,對于市場的預估不夠準確。每個企業都以本年度的銷量為基礎,對下一年的銷量預估很高,于是大量的投入來做規劃、制定產能以及鋪開戰略。但實際上消費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市場體量已經達到峰值,加之經銷商數量多、庫存積壓大,導致盈利下降,這是車企對銷量預測的“寒冬”。
另一方面,從產品來看,新車在轉向二手車,燃油車在轉向新能源。市場總量不變,由于牌照、指標等等問題,置換的量越來越大,而新增的量就會收到影響;同樣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燃油車也會受到影響,這是新車和燃油車的“寒冬”。
比亞迪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
近幾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一直在穩步攀升。比亞迪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當年集團實現銷量40.97萬輛。其中,傳統燃油車銷量為29.6萬輛,同比下滑9.2%;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37萬輛,同比增長13.4%,居全球新能源汽車企業銷量榜首。
而據比亞迪官方公布的2018年銷售數據,全年銷量總計為52.07萬輛,同比增長27.09%。其中,燃油汽車銷量為27.29萬輛,占比為52.41%;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4.78萬輛,同比2017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占比為47.59%。
比亞迪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取決于兩大優勢:
一方面,比亞迪靠電池起家,并擁有核心的三電技術。目前中國只有兩家車企能夠獨立研發和制造芯片,98%的企業都是高度依賴進口,其中一家是中國中車,主要為大型車提供芯片,而另一家就是比亞迪。
另一方面,比亞迪相對于國內的汽車廠商來說,更具有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能力。目前比亞迪在全球范圍內,都設有工廠、銷售服務團隊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產品覆蓋乘用車、大巴、叉車、礦車、港口運輸車等等,是一個全面的產業化布局,也是全球化的基礎。
“增量不增利”,比亞迪陷入尷尬局面
比亞迪汽車近幾年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但2018年在整車銷售總量同比增長27.09%的情況下,全年凈利潤卻比2017年出現了明顯下滑。比亞迪2017年財報顯示,當年集團實現銷量40.97萬輛,凈利潤為40.66億元,如今卻是下滑至27.91億元。
光大證券研報分析認為,2019年新能源汽車面臨著補貼退坡的風險,今年將是行業洗牌,結構調整的關鍵一年。為了應對補貼政策逐漸退出的關鍵過渡期,伴隨補貼超額退坡風險,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終將回歸到產品和技術的市場化競爭中。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進一步表示,與同價位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不僅利潤要低的多,而且占壓資金量也較大。與此同時,新能源補貼資金并非當年到賬,且很多汽車經銷商將國家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進行了“一刀切”操作,把地補未補的部分補了出來,這樣每臺車的成本就都增加了。
很顯然,當補貼退坡后,單車的利潤會繼續下降,而明年(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后,車輛仍需以一個市場可以接受的價格來銷售,這對比亞迪乃至整個新能源車企來說都將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進入2019年后,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激增、燃油車銷量繼續下滑的現狀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擔憂。有分析人士指出,比亞迪最好還是“兩條腿一樣長”,否則走路將不穩定。如果今年1月是消費者趕在補貼退坡前集中提前購買新能源車的話,比亞迪今年的狀況可能會很糟糕。
2月26日晚間,比亞迪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為1300.55億元,同比增長22.79%,連續保持了六年的同比增長;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91億元,同比下滑31.37%,凈利潤連續兩年下滑。
比亞迪的滑鐵盧或許并非偶然
比亞迪是國內乃至全球新能源整車銷售的龍頭企業,市場給予了比較高的估值。即使在退補的影響下凈利潤下滑嚴重,即使市場環境不好,依然尚未出現明顯的殺估值的走勢,可見公司承載了相當高的預期。

如今汽車市場正處于寒冬之中,一方面,從廠商來看,對于市場的預估不夠準確。每個企業都以本年度的銷量為基礎,對下一年的銷量預估很高,于是大量的投入來做規劃、制定產能以及鋪開戰略。但實際上消費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市場體量已經達到峰值,加之經銷商數量多、庫存積壓大,導致盈利下降,這是車企對銷量預測的“寒冬”。
另一方面,從產品來看,新車在轉向二手車,燃油車在轉向新能源。市場總量不變,由于牌照、指標等等問題,置換的量越來越大,而新增的量就會收到影響;同樣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燃油車也會受到影響,這是新車和燃油車的“寒冬”。
比亞迪的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里?
近幾年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一直在穩步攀升。比亞迪2017年財報數據顯示,當年集團實現銷量40.97萬輛。其中,傳統燃油車銷量為29.6萬輛,同比下滑9.2%;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37萬輛,同比增長13.4%,居全球新能源汽車企業銷量榜首。
而據比亞迪官方公布的2018年銷售數據,全年銷量總計為52.07萬輛,同比增長27.09%。其中,燃油汽車銷量為27.29萬輛,占比為52.41%;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4.78萬輛,同比2017年增長了一倍以上,占比為47.59%。
比亞迪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取決于兩大優勢:
一方面,比亞迪靠電池起家,并擁有核心的三電技術。目前中國只有兩家車企能夠獨立研發和制造芯片,98%的企業都是高度依賴進口,其中一家是中國中車,主要為大型車提供芯片,而另一家就是比亞迪。
另一方面,比亞迪相對于國內的汽車廠商來說,更具有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能力。目前比亞迪在全球范圍內,都設有工廠、銷售服務團隊和完整的供應鏈體系。產品覆蓋乘用車、大巴、叉車、礦車、港口運輸車等等,是一個全面的產業化布局,也是全球化的基礎。

比亞迪汽車近幾年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但2018年在整車銷售總量同比增長27.09%的情況下,全年凈利潤卻比2017年出現了明顯下滑。比亞迪2017年財報顯示,當年集團實現銷量40.97萬輛,凈利潤為40.66億元,如今卻是下滑至27.91億元。
光大證券研報分析認為,2019年新能源汽車面臨著補貼退坡的風險,今年將是行業洗牌,結構調整的關鍵一年。為了應對補貼政策逐漸退出的關鍵過渡期,伴隨補貼超額退坡風險,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競爭終將回歸到產品和技術的市場化競爭中。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進一步表示,與同價位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不僅利潤要低的多,而且占壓資金量也較大。與此同時,新能源補貼資金并非當年到賬,且很多汽車經銷商將國家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進行了“一刀切”操作,把地補未補的部分補了出來,這樣每臺車的成本就都增加了。
很顯然,當補貼退坡后,單車的利潤會繼續下降,而明年(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后,車輛仍需以一個市場可以接受的價格來銷售,這對比亞迪乃至整個新能源車企來說都將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進入2019年后,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激增、燃油車銷量繼續下滑的現狀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擔憂。有分析人士指出,比亞迪最好還是“兩條腿一樣長”,否則走路將不穩定。如果今年1月是消費者趕在補貼退坡前集中提前購買新能源車的話,比亞迪今年的狀況可能會很糟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