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51億天價索賠,揭開北京銀行傷疤觀點
一樁退市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揭開了北京銀行的一處“舊傷疤”。
作者 | 童畫
編輯 | 蘇淮
一樁退市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揭開了北京銀行的一處“舊傷疤”。
浙江中泰創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泰創贏”)因康得新(已退市)虛假陳述導致其投資損失,要求賠償投資差額51.47億元及傭金、印花稅等,而北京銀行西單支行、北京銀行位列該案第二被告、第三被告。
這場始于2022年的訴訟,從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南京中院”)移至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蘇州中院”),管轄權變更的背后,是長達3年的拉鋸戰。
耐人尋味的是,時任北京銀行董秘的劉彥雷,曾因披露此案不及時被監管警示。而此刻,這起訴訟的陰影,正籠罩在北京銀行多年未遇的業績拐點上——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營收同比下降3.18%,凈利潤下滑2.44%,15年來首次出現一季報“雙降”。
當行業龍頭遭遇天價索賠,當“穩健增長”神話被打破,這家總資產近4.5萬億的城商行巨頭,正在經歷怎樣的考驗?
百億存款“羅生門”
訴訟的引爆點發生在2019年1月,彼時,有“中國版3M”之稱的新材料公司康得新,突然爆出有兩筆合計15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未能到期兌付,主承銷商均為北京銀行。
奇怪的是,康得新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賬面貨幣資金為153.16億元,其中122.1億元存放于北京銀行西單支行。但是獨立董事對于公司這筆百億存款的真實存在強烈疑問。
結果一查,康得新及其子公司康得新光電,在北京銀行西單支行賬戶的實際余額為0元。消息一出,市場震驚。
康得新2019年5月8日披露的回復深交所問詢公告顯示,北京銀行西單支行曾與康得新的控股股東康得投資集團簽署《現金管理業務合作協議》(下稱“《協議》”),康得投資集團與康得新及下屬3家子公司在北京銀行西單支行開立賬戶后,賬戶可以實現上撥下劃功能,資金將實時歸集至母公司康得投資集團賬戶。
圖片來源:康得新公告
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的這種“資金歸集”業務服務,導致康得新的貨幣資金出現了“雙面賬本”:上市公司賬面顯示有百億存款,可正常計息;但是,西單支行賬戶的資金卻實時歸集至康得投資集團賬戶。
更奇葩的是,通過這一設計,康得新雖然在財報中“保留”了存款數據,對賬單并不反映賬戶資金被上撥的信息,也沒有內部劃轉的原始材料,導致康得新及3家子公司無法知悉是否已經發生了與康得投資集團的內部資金往來,上市公司淪為了大股東的“提款機”。
最終,中國證監會認定,根據康得投資集團與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簽訂的《協議》,康得新及其3家子公司在北京銀行西單支行的賬戶資金被實時、全額歸集到康得投資集團在該行的賬戶,導致康得新在北京銀行的賬戶組2015-2018年末實際余額均為0元,存在虛假記載。
不僅虛增銀行存款,證監會還認定康得新2015-2018年合計虛增利潤約115.3億元,對公司實控人鐘玉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在康得新財務造假案中,北京銀行雖未被直接處罰,但其“資金歸集”業務服務遭到拷問。
巨額索賠懸而未決
2019年3月19日,康得新的新一屆董事會、管理層曾在一次現場會議上指出,北京銀行西單支行提供的現金管理業務服務,很有可能導致了康得新與控股股東康得投資集團的資金混同,并質疑西單支行的做法違反了相關規定中關于“上市公司獨立性”的要求。
但是,北京銀行西單支行并未正面回復上述質疑。
北京銀行則表示,除《協議》外,西單支行與康得投資集團、康得新沒有簽署過其他任何協議;西單支行提供的現金管理系統,為了方便康得投資集團的現金管理。
糾紛的核心爭議,源于康得新持續多年的財務造假;而北京銀行的責任焦點,在于其現金管理服務。
2020年12月23日,北京銀保監局向北京銀行及戴某、林某、李某、許某娟、穆某開出了一張罰單,原因是北京銀行下轄西單支行“違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詢證函回函、違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存款證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時北京銀行“現金管理業務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最終,北京銀行被責令改正并罰款350萬元,李某、許某娟等人分別受到警告及罰款。
圖片來源:北京金融監管局官網
半年后,即2021年5月31日,康得新被深交所摘牌。退市前幾個交易日,中泰創贏減持了持有的全部康得新股票。
天眼查顯示,中泰創贏成立于2016年5月4日,注冊資本1億元,法定代表人蘆炬。
圖片來源:天眼查
康得新曾在2018年10月末披露公告稱,2016年10月,中泰創贏舉牌康得新期間,公司控股股東康得投資集團曾與中泰創贏簽署了帶有保底條款的協議。
因原協議導致康得投資集團及中泰創贏涉嫌構成一致行動關系,證監會在2018年10月末對此進行立案調查,但是直到2024年6月康得新才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結案通知書》,“經審理,上述主體涉嫌的違法事實不成立,中國證監會決定該案結案”。
但是,2022年4月22日,中泰創贏以“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為由,將康得新訴至南京中院,要求賠償投資差額51.47億元及傭金、印花稅等,北京銀行西單支行、北京銀行分別為該案第二被告、第三被告。
蹊蹺的是,時任北京銀行董秘的劉彥雷,在收到南京中院的《應訴通知書》后并沒有及時披露,北京證監局在2022年6月末決定“對劉彥雷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一個月后,北京銀行董事會通過了《關于聘任曹卓為董事會秘書的議案》。
此案3年沒有進展,直到近日北京銀行披露信息稱,案件移送至蘇州中院受理,“本次訴訟尚未開庭,未產生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
此次訴訟對北京銀行的影響到底有多大?5月19日,源媒匯致函北京銀行,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盡管北京銀行在公告中稱“因被告主體多,本案對本期及期后利潤無實質影響”,但是,懸而未決的連帶責任及51.47億元巨額索賠金額,仍不容忽視。
15年來一季報首次“雙降”
在訴訟陰影籠罩的同時,北京銀行的業績表現亦不容樂觀。根據2025年一季報,公司營收171.27億元,同比下降3.18%;凈利潤76.72億元,同比下降2.44%。
Wind數據顯示,這是2010年以來,北京銀行首次出現一季報營收與凈利潤“雙降”的情況,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2009年。
截圖來源于Wind
對于營收的下降,北京銀行的解釋是:“受利息凈收入下降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下降等因素影響”。
從業務結構看,利息凈收入下降,的確是拖累北京銀行業績的主因。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集團口徑利息凈收入為125.92億元,同比下降1.42%,主要受LPR下行、貸款收益率承壓及存款成本剛性影響。
光大證券研報認為,從資產端來看,北京銀行2025年一季度的“生息資產收益率環比2024年下降48bp至2.99%,預估主要受到LPR下調、存量貸款滾動重定價、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等因素拖累”。
此外,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11.98億元,而2024年一季度的數據為2.58億元,這也反映出金融市場波動對銀行投資收益的沖擊。
資產質量方面,2025年一季度,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微降0.01個百分點至1.30%,看似穩健。但資產質量的多維指標,勾勒出另一幅圖景:撥備覆蓋率為198.09%,較2024年末下降10.67個百分點;撥貸比為2.57,較2024年末下降0.16個百分點。
盡管北京銀行在一季報中強調“數字化轉型賦能風控”,但其2025年3月末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8.64%,逼近監管紅線(7.5%),資本補充壓力高懸。
51億巨額索賠訴訟還懸而未決,管轄權轉移可能影響審理效率,而核心爭議點——北京銀行是否盡到資金監管義務——仍未解決。
康得新訴訟案揭示的,不僅是北京銀行某個分支機構的風控漏洞,而是該行的整體內控管理仍需改進。
最新的“罰單”來自江西金融監管局,2025年5月,北京銀行南昌分行及其分支機構被罰款合計240萬元,7位員工同時被警告并罰款53萬元。這是北京銀行南昌分行一年內再次收到監管罰單。2024年5月,南昌分行因未按規定報送案件信息,被罰款30萬元,時任南昌分行法律合規部副總經理羅麗娟對此負有責任,被警告并處6萬元罰款。
站在2025年的業績“十字路口”,北京銀行此時的鏡像頗具象征意義:未來業績能否增長尚是未知數,而巨額訴訟這只“靴子”還遲遲未能落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