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余額代償創企如何與互聯網巨頭搶市場?金融
信用卡余額代償市場正在成為下一個紅海。
信用卡余額代償市場正在成為下一個紅海。
所謂信用卡余額代償,是指信用卡持卡人通過在第三方機構申請較低利率(低于信用卡賬單分期利率)貸款的方式一次結清信用卡賬單,再分期還款給金融機構。對于用戶來說,這種還款方式能夠延長信用卡的資金周轉周期,以解決燃眉之急。
長期以來,余額代償都是在歐美地區比較流行的生活方式。借助國內消費金融的東風,一批主打信用卡線上管理的初創公司正在將這種“生活方式”引入國內。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包括還唄、包你還、卡卡貸、省唄、松鼠金融等在內的信用卡代償產品。信用卡余額代償服務正在悄然流行。
國內信用卡的崛起
我國信用卡發卡量呈現出了快速上漲的趨勢。信用卡的使用量已經從2002年的500萬增加到現在的3億。根據《2016信用卡活躍用戶消費報告》,2016年信用卡人均持卡數量已經達到4.3張。
一些分析師認為,信用卡發行將在未來幾年推動零售銀行業務,因為消費者正在購買更多的大件商品,并在海外旅行方面產生更多支出。2016年,來自信用卡業務的銀行收入約占銀行凈利潤的5.6%。
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信用卡應償總額為2.34萬億元,2015年末為3.1萬億元,增長32%。信用卡持卡人數越多,逾期還款的概率就越大。相應的,信用卡余額代償的需求就會越高。
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優勢
把握住中國消費者對消費借貸的青睞,是金融科技發展的一個大趨勢。想要借助互聯網改變用戶使用信用卡的習慣,就要探索出獨特的商業模式。
主打金融科技的余額代償初創公司,在成立之初必須滿足幾個商業要素,即:資金成本低、風控能力強、業務鏈條長。正確的風險識別和適當的定價,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實現盈利的關鍵。
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國內興起的第一批互聯網金融公司曾經吃過虧。由于不了解國內用戶,只靠照搬國外的發展模式來摸著石頭過河,這些企業不是遇到了現金流的限制,就是經歷了徹頭徹尾的欺詐,從而錯失了關鍵的發展時期。
但是,新一代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經從中吸取了教訓。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利用用戶更多的信息,例如電話記錄或上網記錄了解客戶,通過更完備的風控模型來減少欺詐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從而能夠少走一些行業前輩的彎路。
在行業賣點,即在利率方面,余額代償公司的定價比銀行要低,緊緊抓住了信用卡用戶對利率的敏感度相對較高的特點。
對此,平臺普遍的做法是,根據用戶的征信數據實行差異化定價。
以省唄為例,省唄信用卡代償的平均利率是信用卡最低還款利率的七折,最低是六折,最高是九五折,中間還有很多個折扣層級,年利率大約在11%至16%之間。
此外,通過消費者的信用水平將高級用戶和次級用戶區分開來之后,余額代償平臺會向那些被認為是良好信用風險的人提供信用卡,甚至提供網上貸款或出售理財產品,從而延伸到更多的業務領域。
然而,對于余額代償初創公司來說,低利息難免會令企業在前期遭受虧損。因此不難想象,這部分企業應該會走上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老路——靠低利息獲客,然后增加利息來獲取利潤。
如果余額代償公司按照這樣的模式發展,那么它的主要優勢就不再突出。這不得不令人思考,余額代償公司會遭遇與互聯網巨頭搶占市場的尷尬嗎?
與巨頭的“撞車”之痛
對于持卡用戶的兩個高頻使用場景——支付和還款——來說,后者對創業公司來說是相對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因為比較容易進入。相比之下,而前者通常情況下已經被先入為主的互聯網巨頭所壟斷。但即便如此,在信用卡還款領域仍然能發現大的互聯網公司的足跡。
在此之前,騰訊的微粒貸和螞蟻金服的螞蟻借唄已經先后上線了信用卡還款功能。通過將錢打入用戶的儲蓄卡,用戶可以自行轉入到信用卡完成還款過程。雖然與余額代償公司直接將資金打入用戶信用卡的過程不同,但也能從中看到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影子。
在用戶粘性、獲客成本以及延長業務鏈條方面,大的互聯網公司顯然更具有優勢。
如果信用卡余額代償創企不能拿出獨一無二的技術或高級的風控系統,就很難與騰訊和螞蟻金服這些企業競爭。此外,并不是所有的信用卡余額代償公司都是以自己技術作為主要賣點,一些跟風涌入的企業可能只是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結果就是,要么早早的就被拍死在沙灘上,要么就是成為了催生信用卡非法套現行為的推手。
無論如何,這都是死路一條。
【來源:金融之家 作者:zora】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