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敗走歐洲,跟“惡名市場”名單關系大嗎?【快評】觀點

Shopee在東南亞這種低價補貼+引流的模式也面臨轉型壓力,Shopee撤出歐洲,就是Shopee做電商的模式是比較輕的。
文 | 螳螂觀察
作者 | 陳浩然
Shopee敗走歐洲,與被美國列入2022“惡名市場”名單有啥關系?
坦率講,沒啥直接關系。
Shopee是今年1月關閉歐洲波蘭站,全面撤出歐洲市場。美國2月發布的2022“惡名市場”名單在此之后。盡管這也不是Shopee第一次被列入,而是好幾次了。
今年這次報告提到,Shopee主要服務于東南亞、拉丁美洲于歐洲,除了中國臺灣的Shoppe外,所有Shopee平臺上假冒商品數量相當驚人。
國內,大家都懂美國這個“惡名市場”名單啥回事,無非是打著市場的幌子,干著政治的勾當罷了。但在歐洲有沒有影響,你們可以去猜。
順便提一嘴,東南亞的Lazada一次也沒有被列入這個名單。這或許跟兩者之間的發展模式不同有關。
當然,這也不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
我想說的是Shopee的發展模式,跟它撤出歐洲市場這事,有很大關系。
它的模式,其實跟國內很多平臺發展類似。即前期通過補貼低價+引流,瘋狂擴張,后面錢不夠燒了,就轉而一縮再縮。
Shopee呢,前期不負眾望,從東南亞不斷做大,再到殺入拉丁美洲、歐洲,風風火火。
現在呢,說好聽點是聚焦,但要說一縮再縮,也沒什么毛病。
有人說,Shopee高開低走是打法的問題。
我認為不是的,打法沒有好壞。
但這種打法有兩個前提,一是錢足夠燒,二是能燒到占絕對市場份額的時候。因此,有些平臺資金能夠持續跟上,燒出來了,就成了英雄,但大多數都是不夠燒的。
遺憾的是,這兩點,Shopee暫時來看還沒有達到。
一個是它在東南亞一直有Lazada這個“宿敵”,以及Tiktok這個“新入侵者”,這兩個技術、資源都不差。
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母公司Sea游戲業務受挫之后,Shopee的錢不夠燒了。
錢不夠燒,就意味著給商家和消費者讓利可能會變少,所以才有了2022年Shoppe對商家提點漲價這事。
因此,Shopee撤出歐洲,第一個因素跟母公司沒以往那么多錢去投入補貼了有關系。如果不踩剎車,對這種模式發展的企業意味著什么,相信生鮮電商的故事大家聽得不少。當然,Shopee還沒到那個程度,但從裁員,撤出歐洲這事可以看出,壓力還是很大。
同時呢,電商平臺如果想用低價產品引流,除了補貼品牌產品外,就難免會碰到白牌或者山寨品牌商品在平臺變多這事。
Shopee崛起之時,東南亞電商還處于發展初期,用戶對產品和服務要求沒那么高,低價是很好走的,就好比國內前幾年的下沉市場。
但在發達的歐洲,用戶對商品和服務要求更高,這條路肯定沒那么好走,這是第二個因素。
值得一提的事,東南亞電商市場與國內電商市場剛興起時不太一樣,就是網絡更發達,信息流通更快,隨著電商進化,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物流服務等要求在變高。
因此,除卻在歐洲、南美等市場收縮外,Shopee在東南亞這種低價補貼+引流的模式也面臨轉型壓力。
原因很簡單,任何地區的用戶不是為了買便宜,而是為了占便宜。低價當然人人喜歡,但這是建立在質量、服務保障的基礎上,這點白牌占比較重的Shopee不占優勢。
第三個因素,就是Shopee做電商的模式是比較輕的。尤其是在歐洲,Shopee的倉儲物流等支撐跟亞馬遜、速賣通等競對相比,差距較大,對電商業務的助力有限,也拖了后腿,面臨競爭壓力過大,這也導致了Shopee最終敗退歐洲市場。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觀察】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