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騙貸系銀行不良增長主因 最早2019年見頂金融
受訪者對東北地區銀行不良貸款暴露風險的擔憂大大高于其他地區,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61.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騙貸行為是本輪不良資產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近日,中國東方資產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7: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從調查統計結果來看,企業騙貸或是本輪不良資產增長的主因,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
2012年開始,銀行不良貸款率開始進入上漲周期。那么本輪不良資產迅速增長的主因是什么,這一輪升勢何時才能見頂?
今日,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之一的中國東方資產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17: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給出了答案。
從調查統計結果來看,企業騙貸或是本輪不良資產增長的主因,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最早在2019年見頂。此外,東北地區不良率暴露更為集中、今年不良率被低估更為嚴重、不良資產市場出現非理性繁榮、不良資產價格被高估等行業現象和問題都是業內普遍的感受。
該報告自2008年首發以來,至今已連續第十年發布。今年,報告采用了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實證研究方法,最終得到有效問卷221份,其中商業銀行111份、資產管理公司110份, 通過收集不良資產市場參與者對金融不良資產市場的看法和判斷,在數據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礎上,預測未來中國不良資產市場發展趨勢。
關鍵詞一:企業騙貸
2012年開始,銀行不良貸款率開始進入上漲周期。報告顯示,此輪不良資產周期主要由市場因素造成,既有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等宏觀因素,也包括金融機構經營政策、風險偏好等微觀因素。但歸根結底,源于企業等債務人的違約行為。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61.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騙貸行為是本輪不良資產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這一判斷與2016年調查問卷結果差異較大,彼時83.2%的受訪者認為經濟結構調整是造成不良資產規模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騙貸行為是主要原因。
報告分析認為,從宏觀因素到微觀視角的轉變,反映了受訪者對懲治失信行為的關切和期待。
關鍵詞二:2019年見頂
近幾年來,我國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一直持續緩慢上升,市場最為關心的一點,就是不良率至何時出現轉向拐點。報告認為,不良率出現拐點取決于諸多因素:一是宏觀經濟穩中向好可否持續;二是貨幣政策轉向是否能確定,力度和節奏如何;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力度和節奏如何;四是金融風險化解的措施和力度如何。
報告通過實證分析歸納出以下幾點影響因素對不良貸款率的作用機制:
(1)基準利率增速提高,影響行業企業生產成本和融資成本,增加還債壓力,造成不良率上升;
(2)人民幣匯率的飆升可能增加貿易出口行業困難,影響相關企業經營活動,造成不良率上升;
(3)銀行撥備覆蓋率和資產負債率的提高,會促進銀行加強自身的風險管理工作,從而有效控制不良率;
(4)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利于多數行業企業的集聚發展,促進其償還債務能力的提升。
根據以上機制,報告預測,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走勢見頂并出現拐點的概率較小,目前不良貸款率只是階段性下探,中短期不良貸款率走勢將較為平穩,長期走勢為合理上升。
這一判斷與對受訪對象的調查結果吻合。多數受訪者認為,未來3-5年不良率會緩慢上升,不良率見頂會在2019年或以后。
此外,在判斷未來不良率走勢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指標就是關注類貸款的變化,因為關注類貸款繼續惡化就會遷徙為不良貸款。調查顯示,有37.84%的受訪者認為,我國銀行關注類貸款中有“20%-30%”比例會轉變為不良貸款。
截至2017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規模為34000多億,按 “20%-30%”的轉變比例測算,那么未來一段時間,不良貸款新增規模接近7千億-1萬億元,也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關鍵詞三:東北堪憂
近年來,我國銀行不良貸款風險持續爆發,從江浙、廣東、山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逐步向東北、內蒙、陜西等中西部地區蔓延。這反映了債務風險自沿海地區向內陸傳導,而越往內陸,其抗風險能力越低的特征。
不良貸款余額的增速反映了在經濟機構調整過程中各地區轉型的難度和程度。雖然隨著貸款總額的逐年增長,大部分地區的不良貸款余額仍然增加,但長三角地區率先展現經濟活力,2016年不良貸款余額出現了下降,體現了其行業企業調整結構、擺脫困境的成果。東北地區不良貸款余額增幅第一、環渤海地區第二、中部地區第三,反映重點發展工業的地區,其結構調整的陣痛更大,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暴露的風險更多。
其中,針對“2017年銀行不良貸款暴露更為集中的地區”,有28.83%的受訪者選擇“東北地區”,居第一梯隊。
比較明顯的是,受訪者對東北地區銀行不良貸款暴露風險的擔憂大大高于其他地區。主要源于三個方面:
一是東北經濟增長失速遠甚于全國其他地區,并且短期內扭轉的概率較小;
二是東北地區是傳統制造業、國有企業、重化工業交叉聚集區,面臨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壓力也甚于全國其他地區,而去產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金融領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銀行信貸風險暴露;
三是出于風險回避,金融機構對東北地區投融資保持更高謹慎,東北地區面臨資金流入失速的惡性循環。
關鍵詞四:資產質量“注水”
商業銀行賬面不良貸款率與其實際風險相比普遍低估,已是多年來行業公開的“秘密”。報告稱,受訪者所在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實際不良率可能達到3%-5%及以上。
從調查結果來看,一是受訪者所在地區銀行實際不良貸款率普遍高于官方統計數據,相當部分地區實際銀行不良率是官方統計數據的2-3倍,意味著我國銀行體系實際風險遠遠大于表面風險,需對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警覺;二是個別地區實際銀行不良率很高,處于高風險狀態,需對區域性金融風險采取預加防范。
不過,報告認為,盡管商業銀行賬面風險低于實際風險有其一貫性,但2017年的低估程度或許會更嚴重一點。
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銀行關注類資產暴漲,意味著更多不良貸款被隱藏起來,關注類資產大量增加,其中極有可能就包含大量該暴露而沒暴露的不良貸款;
二是銀行歷史上隱藏的巨量不良貸款中有些已經不得不暴露,面臨很大的不良貸款壓力,低估實際風險的可能性更大;
三是 2017 年銀行監管部門監管處罰力度加大,銀行高管及有關人員為免責躲過這輪監管執法,會想方設法掩蓋或減緩不良貸款的暴露。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