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雷軍:沒必要神化,也沒必要妖魔化觀點
小米上市給媒體、給雷軍朋友圈帶來巨大期待和震撼,港交所甚至史無前例地為它修改規則(阿里都未曾受到這樣的待遇)。再有就是小米市值很有可能超過百度,BAT變身ATM,這都是噱頭。
這篇稿子前天就想寫了,昨天有事,直到今天才整出來。
小米上市給媒體、給雷軍朋友圈帶來巨大期待和震撼,港交所甚至史無前例地為它修改規則(阿里都未曾受到這樣的待遇)。再有就是小米市值很有可能超過百度,BAT變身ATM,這都是噱頭。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雷軍和小米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過了40歲才創業,抗戰八年,修成正果,之前好像只有柳傳志和任正非做到過,也不失為一次“古典成功”。
小米走到今天,應該是打了很多人的臉,當然也包括我。2011年第一代小米手機在798發布時,我也在現場。整場發布會下來,我心中有一個疑問:如果傳統手機巨頭也這么玩,小米還玩得起么?
我所指的傳統巨頭,還是諾基亞、LG、聯想、中興。今天來看,我當時的判斷既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我指的那些巨頭,真玩不過小米;而后來能夠和小米一起玩的,確實是華為、步步高(OV)這些老炮廠商。
但在小米最初的三年,確實是誰也擋不住。2012年是小米手機第一個完整的銷售年,賣了100億。我當時還采寫了一篇封面故事(見下圖),其中寫道:
以進軍3G手機市場為起點,華為和酷派手機銷售收入達到百億花了6年時間;京東商城銷售額過百億,同樣用了6年;百度達到這個量級則用了10年時間。
雷神的稱謂,最早來源于2012年的這篇報道
1年100億,雷軍封神。這與今天8年做到估值1000億美金所享受的榮耀何其相似。但我想說的是,對于雷軍和小米既沒必要妖魔化,更沒必要神化。
先說為什么沒必要神化。
1、小米再成功,到目前為止也是模式創新,并沒有走出中國互聯網(科技)公司過去20年的基本范式。20前從BAT誕生,到今天TMD崛起,中國幾乎所有新經濟領域的公司,都是從模式創新作為起點并在險惡的競爭環境下不斷強化自身模式的稀缺性。即使當下最具科技含量的人工智能領域,我們最大的優勢依然是巨大網民體量帶來的數據規模效應。
小米手機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成功的copy to china模式,后來形成的生態鏈、新零售,都是用模式創新強化模式稀缺性的典型做法。2015、2016年小米被三星等上游爸爸按在地上摩擦,本質上與今天中興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套用董小姐的話說:你并不掌握核心科技。
雷軍走到今天,是他前40年人生精華的一次大釋放。我們總在講中國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小米的成功,是頂層精英能夠“集中資源辦大事”的一個特殊案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并不具有復制性。
2、身價只具有社會意義,市值才能獲得江湖地位。將近40%的持股比例,可能會讓雷軍成為繼丁磊之后第二位公司市值沒有成為中國老大但卻登頂首富的企業家。喬布斯沒有成為過美國首富、小扎沒有成為過美國首富、谷歌那哥倆也沒有成為過美國首富,但這并代表他們的公司不是最頂級。
蓋茨成為過美國首富、貝佐斯成為過美國首富、馬云成為過中國首富、馬化騰成為過中國首富,不僅是因為他們公司市值做到過領先,而且更因為他們持股都很少。說白了,這種首富的含金量更高。
雷軍是個有野望的人,我覺得他更在意的也是小米的市值,而不是自己的身價。如果公司市值遲遲沒有成為No.1,雷軍卻做了首富,對他來講可能反倒是一種煎熬。另外,首富在中國也是高危職業,聰明如雷軍,不會不懂。
3、凡是雷軍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大部分對的,也僅僅適用于小米。比如創業找人。我曾問過一位成功的草根創業者,如何看待雷軍說的“創始人要花90%的時間去找人”這個觀點,這位創業者說,如果我們按照雷總的話去做,黃花菜都涼了。“不是所有創業者都像他那樣高大上,有錢有資源有資格去天天找人談心,擼起袖子先干才是正道啊!”
創業本身就沒什么靈丹妙藥,有些話從雷軍嘴里說出來對,從屌絲嘴里說出也對。真理永遠是局部的。
再來說說為什么沒必要妖魔化雷軍。對雷軍和小米的妖魔化其實一直都有,甚至在創立小米之前就有。這里面既有競爭的明暗規則,也有江湖恩怨,還有就是吃瓜群眾的酸葡萄情結。
1、開著飛機換發動機,雷軍做到了。之前我問一位與雷軍相知的創業者,如何看待小米走出泥潭。他說了這么一句話:把這個事比喻成開著飛機換發動機,可以看出內心還是挺驕傲的。
但這個事確實值得雷軍傲嬌。小米最初的7個聯合創始人,除了雷軍之外,其他人都是大公司高管出身,履歷極為光鮮,但幾乎沒人創過業,也就沒有經歷過從0到1的階段。這種組合順風的時候沒問題,一旦風口轉向出現大逆風,就會經受考驗。而且九龍治水的結果只能是發大水、只能是政令出不了五彩城。
后來隨著王川的加入,小米的高管團隊中陸續出現一批創業者,雷軍才不再那么孤獨,也最終穩住局面。
2、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雷軍的命數。他一直講順勢而為,其實最難的是逆勢而為。從2015到2016年,飛機要掉下去了、天要塌下來了,去參加一個股東的CEO大會,雷軍在臺上演講,LP在臺下指著雷軍的鼻子問:我們的錢是不是都要賠掉了?
搞錢一直是雷軍的強項,這也是他從馬云那里學到的最重要一課。但哪些錢該拿、哪些錢不該拿,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了。那兩年雷軍和小米經歷的險境,可能要等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真相大白。
3、小米也許會很不一樣。從最早學蘋果、到后來學Costco 、再到學無印良品,每個階段的小米都都對標,但現在來看,又誰都不是。就像大多數成功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一樣,小米也正在經歷從“中美混血兒”到說一口純正京片子的過程。華為、OV如果只是跟小米糾纏于手機之爭,將來很難有勝算。
最后還是想說一句話,不管怎樣,現在小米和雷軍都沒有傲嬌的資本。1000億美金的市值,是蘋果在2007年體量;巧合的是,中國去年的GDP總量,大體也相當于美國2007年GDP總量(約13萬億美金)。雷軍用8年走完了蘋果前30年的歷程,剩下的十年差距,才是最接近核心競爭力的十年。但中國與美國只有十年差距?
來源:接招(ID:itakethat) 作者:方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