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闖關觀點
虎嗅獨家獲悉,“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百川智能(下稱”百川“)近期正在發生成立后重大的組織架構變化,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百川業務重心的調整。據多位接近公司的獨立信源透露,醫療業務總負責人李施政已經開啟離職倒計時,即將完成最后一步離職程序。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宋思杭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虎嗅獨家獲悉,“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百川智能(下稱”百川“)近期正在發生成立后重大的組織架構變化,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百川業務重心的調整。據多位接近公司的獨立信源透露,醫療業務總負責人李施政已經開啟離職倒計時,即將完成最后一步離職程序。
另有知情人士告訴虎嗅,百川的醫療業務未來將由娛樂業務總負責人高嵩“跨界”接任。就此,虎嗅向百川核實,對方予以否認。有接近百川方面人士告訴虎嗅,“李施政”的后續接任者暫時未定。
值得注意的是,李施政是王小川從搜狗帶到百川的老班底,在搜狗時期擔任“搜狗醫療副總裁”。在李施政之前,另外兩位出身“搜狗老班底”的百川高管已經離職:洪濤,百川CMO、商業副總裁,在搜狗時期擔任CMO;陳煒鵬,百川技術負責人,在搜狗時期擔任搜索研發總經理。
據虎嗅了解,高嵩并非來自搜狗。目前,百川核心高管之中除了創始人、CEO王小川之外,只剩下一位來自搜狗系即聯合創始人茹立云。
4月10日,王小川在百川內部發布兩周年全員信(也是百川創立后王小川第一封內部信)。在這封信中,王小川反思道,在過去兩年中,“戰線拉得過長,不夠聚焦。其次,雖然2024年中戰略會已經明確了聚焦醫療,但沒有足夠透傳在醫療上的決心和路徑要求,沒有讓每個團隊在醫療價值創造中深度思考‘why’和‘how’。進而部分團隊工作目標出現了搖擺和偏差。” 未來,王小川在全員信中提到要“減少冗余動作,全力聚焦醫療?!?/p>
全員信和近期高管團隊的變化所釋放的關鍵信號是:百川將聚焦醫療,但和2024年已經在做醫療的區別除了在”聚焦力度“外,也體現在組織體系、具體策略和動作的變化。
本周,有知情人士告訴虎嗅,公司還將做出一系列涉及戰略核心板塊的人事調整,這一系列人事變化或將持續至4月底。
實際上,百川的聚焦醫療戰略要追溯到更早。幾個明確信號是:1)在百川成立之前,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就曾提到過要“造醫生”;2)在過往王小川以個人股東為名義投資的項目中,共有 5 家與生物和醫療的相關項目,分別為北京五季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春雨天下軟件有限公司、廣州正安康健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良醫幫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已注銷)。
王小川在醫療領域投資的部分項目,來源:天眼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五季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五季醫學”)是王小川還在搜狗任職期間的創業項目(天眼查顯示,五季醫學的法人為王小川)。根據天眼查,2021年,王小川先后成立名字中帶”五季“、”伍季“兩個詞的相關公司共 5 家。其中,名字中帶前者“五季”的公司普遍與醫療健康相關,名字中帶后者“伍季”的公司普遍與信息技術服務相關。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在創立百川后,王小川依然會關注五季/伍季系公司的情況。
有多位接近王小川的人士和投資人向虎嗅表示,王小川的醫療野心并非是在百川成立之后;言外之意是,醫療并非是百川的“最后選項”,而是初心。這和圈內2024年所傳的”因為業績,而轉投醫療“的說法并不相同。
只不過,在2025年第一季度之前,百川對醫療的聚焦還并沒有那么徹底。作為一家創業公司,百川在成立之初做了一個并不難理解的決定,即選擇多線同時進行,既沒有放棄醫療,同時也選擇了大模型最易商業化的金融和教育領域,以及也曾在成立之初耗巨資進行大規模的預訓練。
有前百川相關人士告訴虎嗅,多線布局的情況真正發生質變的節點是2025年初。當時DeepSeek引發整個AI行業動蕩,一些百川在金融、教育領域觸達和在溝通中的潛在客戶,開始把興趣轉移到DeepSeek部署。一位知情人士向虎嗅表示,當時百川甚至遇到了上述賽道中”已經準備合作客戶“的”反悔“。而這一外因,間接推動了百川提前聚焦醫療,并“All in”。
虎嗅獨家獲悉,百川內部近期正在進行重要且重大的人事調整,之前的確存在一些資源分配散亂、不集中等問題。未來聚焦之后,公司組織架構會變得更加扁平化,也會減少層級。知情人士向虎嗅表示“調整還在進行當中,未來既有內部的人事變動,也會有人空降過來。具體要等到4月末才能見分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小川全員信中還提到了百川醫療將涵蓋四大業務,分別為百小應、AI全科、AI兒科和精準醫療?;⑿岖@悉在接下來的組織調整中,層級劃分也將圍繞四條主要業務線展開。
不過四大業務中的部分核心業務也需要面臨”聚焦醫療“的進一步轉型。以百小應為例,截至發稿,虎嗅在百小應上提問,“你是醫學增強的大模型嗎?”,該應用給出的回答是“我是由百川開發的通用領域大語言模型,不具備醫療資質。”對此,據知情人士透露,關于百小應的調整暫時還未完全結束。
實際上,在DeepSeek這波沖擊下,受到影響的絕不只有百川,所有大模型廠商包括大規模投入預訓練的云廠商,無一不受到沖擊。而在這樣外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對于公司內部從組織管理到產品再到商業模式,都是一場大考。
如今,留給AI大模型初創公司的試錯空間已經不多了。 “All in 醫療”也被外界視為百川的關鍵一搏。
01核心老班底的離開
截至目前,2024年下半年以來,百川共有五位核心成員相繼離職(或正在走離職程序),他們分別是:商業化負責人洪濤、互聯網業務負責人焦可、技術聯合創始人陳煒鵬、金融業務負責人鄧江、醫療副總裁李施政(離職順序不分先后)。
上述除焦可、鄧江,都是跟隨王小川從搜狗過來的”搜狗老兵”,也都是百川的最早期員工。其中,焦可、洪濤均是聯創級人物。而如今,在百川,唯一剩下的聯合創始人只有茹立云。
作為原搜狗COO,茹立云一直都是王小川的左膀右臂,是一位陪伴王小川從校園走向社會的老戰友。2023年,百川成立,茹立云作為聯合創始人身份再次回到王小川身邊,這是他們第二次并肩作戰。不過在這之前,圍繞著茹立云的單人敘事線,還有一段小插曲。
2018年,茹立云離開搜狗,開啟了自己的事業。當時,茹立云要做的是“AI英語教師”,于是成立“葡萄智學”,一家做教育的人工智能公司。不過茹立云的教育夢到2022年戛然而止。根據工商信息顯示,2022年茹立云退出葡萄智學的自然人股東身份,也不再擔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
分別四年后,王小川還是選擇了這位老戰友。如今,百川已成立兩年時間,估值達200億元人民幣。而2025年初,受DeepSeek影響,百川做出的重大決定是砍掉金融和教育線,只留下了王小川始終堅持的醫療。
百川真正做醫療的起點是兒科項目。2024年,百川在醫療領域的一個重點項目是打造標桿案例,從兒科入手。2024年8月,百川官宣與北京兒童醫院的合作;2025年3月,百川宣布與北京兒童醫院、小兒方健康共同發布“福棠·百川”兒科大模型。
在這中間,一個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角色就是“小兒方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小兒方健康也正是百川對外投資的項目之一,持股比例25%。
而在百川與小兒方健康的戰略合作推進過程中,除公開披露的合作框架外,公司內部一位核心創始人團隊成員深度參與并發揮了關鍵推動作用。據天眼查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小兒方健康董事會出現百川系核心高管身影——百川醫療業務副總裁李施政不僅位列董事席位,更被多位知情人士向虎嗅證實是該合作項目的“實際操盤者”。
但經過虎嗅核實,”實際操盤者“這一說法可能并不精準。
有接近百川方面人士告訴虎嗅,在百川內部管理架構中,分管醫療板塊的李施政需直接向CEO王小川匯報工作,而涉及小兒方健康這類重要戰略性項目的關鍵決策,最終仍需由王小川主導決策層拍板。只是,李施政在此次合作中展現出的資源整合能力,對項目的推動有關鍵作用。
小兒方健康主要人員信息
就算不是“實際操盤者”,李施政對于百川醫療業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挖李施政的職業圖譜不難發現,他是一位國內少有的兼具互聯網與醫療產業雙重基因的操盤手。在加入百川之前,他還曾任平安科技智慧慢病中心總經理、搜狗醫療副總裁。
按照常理,這樣一位有著醫療數字化資深履歷的人,本該成為當下百川All in醫療賽道時最適配的戰略拼圖。但王小川卻放棄了這塊“拼圖”。
有業內人士告訴虎嗅,上述幾個百川核心老班底離開的原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當百川選擇聚焦醫療后,一些在其他賽道有資源優勢和職業積淀的人,為了更好發揮自身優勢而離開。比如陳煒鵬離職后投入到AI coding項目中,這也是他一直以來想做的;再比如百川原副總裁、金融業務負責人鄧江離職后加入到北電數智,擔任行業副總裁。據悉,百川與北電數智一直都是合作伙伴,而北電數智方面也是看重鄧江在金融領域的行業積累。
另一類原因則是契合度、性格和能力匹配度等因素。有接近百川人士告訴虎嗅,其實這些人的離職并不難理解?!皰伻ダ鎸用妫蠹抑皇遣辉僦就篮狭??!痹撊耸扛嬖V虎嗅。
而另有熟悉王小川的人士告訴虎嗅,王小川做事情會有“動態調整”的風格,根據市場反饋、技術趨勢等因素迅速調整公司方向。在該人士看來,這幾個百川核心高管的離開,其實是過去半年百川戰略轉型的體現:從多賽道布局,轉而“all in” 醫療,百川用半年時間完成了創業公司罕見的戰略急轉彎。
回看其商業路徑的嬗變:過去12個月間,這家大模型獨角獸曾以多線作戰策略覆蓋全產業鏈——既重注基礎模型研發,又在toC端布局互聯網產品,同時在toB市場同步開拓金融、教育、法律等垂直場景。而今據兩周年全員信披露,四條戰略級業務線已悉數收束至醫療領域。
從過去半年持續升級的組織架構調整中,戰略聚焦的意圖愈發清晰。當下,百川正在系統性剝離金融、教育、C端等非核心業務線,完成向醫療AI賽道的戰略收縮。
值得關注的是,據多位接近公司的獨立信源透露,百川目前的現金流儲備的確充足。若此次架構調整能實現決策鏈路扁平化與資源精準投放,也許這場醫療賭局會有更大勝算。
02百川押注醫療勝算幾何?
“百川放棄金融和C端是明智的?,F在智譜、百度、字節等公司都在卷,看不到盈利可能性。而醫療既是百川成立時的初衷,也是能與大廠避開競爭的差異化路線。”一位百川的投資人向虎嗅表示。
該投資人還認為,“百川在醫療業務上的策略應該先tob再toc,tob短期內即有收入,而toc預計至少3年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百川內部雖然整體思路上理清了聚焦醫療,但在具體業務轉型等環節尚處于“全員加速”之中。
以開篇提及的百川”百小應“為例,目前百小應最新定位是“醫學增強的大模型”,而在2024年5月百小應發布之初,其定位是一款“AI應用”,根據官方介紹,百小應可以速讀文件、整理資料、輔助創作等。在兩周年全員信中,百川官方對百小應的描述變成了可以“通過醫學推理和循證醫學的注入,提供真實、權威的回答和引用,實現‘MDT in One’,成為醫院、醫生臨床與科研的強大助理?!?/p>
這種定位轉變意味著,曾經通用的聊天機器人百小應,未來將切入到醫療細分場景下,成為醫療領域的AI應用。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百川正在從B端和C端全面進軍AI醫療。
實際上,百川對百小應的戰略調整并不難理解。從2025年一季度開始,DeepSeek的橫空出世,已經迫使大廠在C端應用這片領地加速跑馬圈地。就連曾在2024年月活穩居Top 3的kimi,在DeepSeek發布后也大幅跌落。據Xsignal數據,百小應的MAU最高點僅有50萬用戶,這還是web+app雙端數據的總計,而且僅在2024年5月產品發布時出現過一次,隨后便一路下滑。
據接近百川方面人士透露,關于百小應的“加速調整”即將到來。
其實,脫胎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王小川,一直有一個“超級應用”的夢。而在百川,他想把醫療和超級應用,這兩個夢想結合起來。過去兩年,他曾多次公開表示,“醫療是百川打造超級應用的最佳場景。”
如今,在百小應的最新調整中,似乎看到了這個超級應用的雛形。只不過,對于醫療領域而言,從選中細分場景,到贏得用戶心智,再到找到商業模式,是一個尤為漫長的過程。但在這條賽道上并非沒有先例。
就在今年2月,硅谷一家AI營養診療平臺“Fay”脫穎而出,在完成最新一輪由高盛領投的B輪融資后,估值飆升至5億美元。目前,這家公司的規模效應和商業模式均已形成。簡單來說,Fay通過鏈接營養師和用戶,形成一個社區。在這里面,營養師可以用平臺提高工作效率,用戶也能獲取到免費的營養方案;而Fay并不會向這些注冊營養師和用戶收取費用,其真正的企業用戶是保險公司。
然而,這條路國內走得卻沒那么容易。
近期華為也傳出進軍醫療的消息。3月初,華為宣布成立第二十一軍團,即醫療衛生軍團。在商業模式上,華為與百川表現得卻大相徑庭。華為進軍醫療的方式更多是提供底層硬件、服務器和云服務等,中間的模型層服務則由大模型廠商或醫療AI公司來牽頭。
而百川則是通過從醫生端和患者端雙端做AI應用,一個是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一個是為患者提供咨詢?;蛟S,這也是百川的機會所在。
但同時挑戰也在于,如今大模型商業化路徑還處于迷霧之中,百川醫療戰略何時能跑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仍待解局。有接近華為方面的行業人士向虎嗅透露,在華為與醫院等客戶鏈接中還有一層是模型層,但軟件這部分的錢并不好賺。
Xsignal創始人劉震認為,大模型與真人醫生之間應實現“雙醫模式”的協作,一個是針對專業人士,一個是針對普通用戶。而且AI在醫療的可能應用僅在于4個方面:醫學研究、醫生培訓、診斷和治療。從目前來看,只有醫學研究是有機會的,但難度很大且客戶群體少;而其他三種都不具備商業價值,或商業價值較小。
不過,王小川要想做AI醫療領域里的超級應用,或者說百川要想從AI大模型賽道徹底轉型到AI醫療上,另一個需要想清楚的問題是,是否要繼續燒錢做預訓練。
此前,據百川內部人員告訴虎嗅,產研組負責基礎研發的技術負責人陳煒鵬已主動離職。另外,根據兩周年全員信,有行業人士解讀為,“百川未來一定會縮減對預訓練的投入,尤其是在“all in”醫療之后?!辈贿^對此,有接近百川方面的人士告訴虎嗅,公司并不會放棄預訓練。
但可以確定的是,調整定位后的“百小應”未來不會再執著于一種模型底座。據接近百川方面人士告訴虎嗅,百小應未來不排除會接入DeepSeek、Qwen等等優秀的模型,對于百川來說,沒必要自己煉一個底層模型,應該把資源全部聚焦到醫療上。
在兩周年全員信中,百川還提到要做醫療增強的通用大模型。對此,百川方面對虎嗅表示,之所以做醫療增強的通用大模型,而非徹底切換成垂直領域的醫療行業大模型,是因為如果做完全垂類的大模型,就會損失通用能力。
針對百川對醫療的聚焦,以及對通用大模型的堅持,有大模型行業人士表示認同,“目前應該以通用大模型為核心,同時建立垂直能力。但不是放棄通用,聚焦垂直”。
從這一點來看,盡管“all in” 醫療,百川也并沒有把自己的后路全部堵死。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