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蔚來車主車禍離世,“自動駕駛”還靠譜嗎?互聯網+

企業生產具有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駕駛蔚來ES8汽車啟用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后,蔚來汽車宣稱自己的NOP比特斯拉的NOA更安全。
8月14日晚,名為“美一好”的公眾號發布訃告稱:上善若水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創始人林文欽(昵稱“萌劍客”),駕駛蔚來ES8汽車啟用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發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年僅31歲。
值得引起高度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蔚來汽車第一次被曝光的死亡事故。7月30日,一輛蔚來EC6在上海浦東發生車禍,車輛起火,車主喪生。
半個月內連續兩起致命交通事故都發生在蔚來車主身上,不得不讓人唏噓和震驚。蔚來汽車作為國產新能源汽車三巨頭之一,接連嚴重事故責任歸誰?應該如何看這樣的致命事故?如何看蔚來這個品牌?
“輔助駕駛”為何模糊為“自動駕駛”?
根據遇難車主林文欽好友像新京報提供的信息,8月12日下午2時,林文欽獨自一人駕駛蔚來ES8,于沈海高速涵江段追尾一輛公路養護車。
依據林文欽手機上蔚來APP數據顯示,當時林文欽的ES8車輛已開啟NOP領航功能。NOP(Navigate on Pilot,簡稱NOP)是蔚來汽車去年4月研發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曾表示,“目前只有我們和Tesla NOA在量產車上提供同類功能。和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相比,NOP支持的道路范圍更廣,換道策略更安全,車輛的控制速度更加平穩溫和,并且擁有更為多樣化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特斯拉剎車失靈引發事故曾引起新能源汽車界的軒然大波,蔚來汽車宣稱自己的NOP比特斯拉的NOA更安全,控制速度更平穩溫和,但從近日接連發生的兩次致命事故來看,蔚來的NOP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似乎也值得懷疑。
那么問題來了,諸如NOP、NOA這類輔助駕駛功能既然有存在安全隱患的可能性,為何車企還要推出這樣的功能呢?
事實情況是,新能源汽車玩家扎堆,車企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更早上線新技術就意味這自己的技術更先進,而自動駕駛、輔助駕駛技術無疑是非常吸引人的賣點。
2019年,蔚來副總裁沈斐分享過一則宣傳“自動駕駛”的視頻,在視頻中,“車輛在高速上‘自動駕駛’,而自己在車內駕駛座上吃飯。”但事實上,蔚來目前的NOP與嚴格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還有一定差距,在駕駛座上吃飯的宣傳視頻很難說不是一種錯誤的示范。
針對此次事故中所涉及到的NOP領航功能,蔚來方面強調,“這并非自動駕駛,而是自動駕駛輔助功能”。而在有關自動駕駛事故權責劃分中,輔助駕駛過程中車輛控制權歸駕駛人所有,所以事故責任也會歸屬于用戶。
也就是說,用戶雖然看到了宣傳中的在駕駛座上吃飯的“賣家秀”,但駕駛過程中必須時時刻刻對自己的安全負責,隨時準備接管駕駛。
自動駕駛有從L1-L5的標準等級劃分,但在實際宣傳上,不少車企都在有意模糊自動駕駛的級別限定,比如特斯拉有NOA,蔚來、小鵬有“NOP“、“NGP”,還有廠家使用“L2.5級別自動駕駛”、“高階自動駕駛”這樣的宣傳用語。
對車企來說,前沿功能的宣傳是為了展現差異化的品牌定位,但對個別心大的用戶來說,或許正成為增加引發安全隱患概率的因素。
車企追求利益的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蔚來、特斯拉等車企,在廣告宣傳中通過自創宣傳語模糊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之間的界限,同時又能把事故責任推給駕駛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首先,自動駕駛也是熱門技術,新老車企都在想方設法在這項技術上尋求突破,如果不進行激進的宣傳,有可能會損失部分對新技術熱衷的用戶,也會顯示出品牌研發技術落后,導致最終落后于其它車企。
其次,對車企來說,在巨大利潤的吸引下,小概率事故對品牌的負面影響可以隨著時間淡化,畢竟汽車駕駛事故在傳統汽車上也時有發生,因為使用了自動輔助駕駛技術,就把事故原因歸結于這項技術,進而否定一家車企,似乎也不太公平。
兩種原因綜合起來就會導致,稍微激進的技術進階路線反而可能更有利于車企品牌知名度的上升。就像特斯拉,雖然出了致命事故,但依然不乏狂熱愛好者。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將加強汽車數據安全、網絡安全、軟件升級、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一致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意見》還強調,要加強產品管理,企業生產具有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當明確告知車輛功能及性能限制、駕駛員職責、人機交互設備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條件等信息。同時,加強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產品安全管理。
企業生產具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采取脫手檢測等技術措施,保障駕駛員始終在執行相應的動態駕駛任務。
此外,還應滿足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安全等過程保障要求,以及實際道路、網絡安全、軟件升級、數據記錄等測試要求,避免車輛在設計運行條件內發生可預見且可預防的安全事故。
或許在相關政策的要求下,蔚來等新能源車企能規范在產品宣傳上的尺度,也能嚴格遵守新規,將提高駕駛安全系數擺在首位。
但政策始終是滯后的,如果一味靠政策的督促來規范自己,消極被動的改變或許不是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應有的表現。
粉絲的擁戴能作為品牌護城河嗎?
蔚來汽車是國產新能源汽車三巨頭之一,在產品定位上一直在向特斯拉看齊,比如特斯拉有NOA,未來有NOP。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營銷策略上也很有特斯拉的風格:特斯拉的粉絲(用戶)非常欽佩“鋼鐵俠”馬斯克,而蔚來的粉絲也非常崇拜“斌哥”。
很多人都對特斯拉和蔚來的粉絲好奇,為什么他們能如此擁戴品牌?
事實上,這種崇拜其實不是對產品的品質嘆服,更多的是被創始人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俘獲”,進而上升到對品牌的信仰。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營銷趕上了一個消費品過于豐盛的時代,產品差異性上很難拉開差距,想要品牌出圈,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創始人人設的打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品牌創始人的人設即代表著產品差異性,而蔚來正是一家善于經營粉絲文化的車企。
據天眼查APP查詢,蔚來汽車的媒體印象中,創始人兼CEO的李斌和蔚來品牌的關聯度很高。
蔚來打造了一套精細的用戶運營體系,通過蔚來App、蔚來體驗中心、NIO Day等多個平臺為車主們提供社交場景,在用戶社區中,品牌和用戶頻繁的互動最終產生了情感共振。
某蔚來車主說,“一鍵加電的小哥常在晚上幫充電,維修網店專員貼心地在車上放兩瓶礦泉水,逢年過節送禮品,疫情最嚴重時送口罩......蔚來在各個環節都讓我覺得很愿意去感恩。”
甚至在蔚來汽車被投訴座椅缺陷導致車主腰部脊椎受傷時,另一批蔚來車主站出來反駁:“很多跟著嚷嚷投訴的人,是被友商利用,被帶節奏了,其實沒幾個真正的車主覺得有問題。”
還有蔚來車友在APP商店評論,“蔚來APP是手機上唯一能跟微信使用量能持平的APP……”并得到不少人點贊認同,可見蔚來在粉絲文化的運營方面很成功。
而這樣融洽的車友氛圍似乎讓他們在體驗駕駛之外,還收獲一種情感價值的認同感,同時,品牌方或許也有一種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但我們不禁要提一個稍微嚴肅的問題,粉絲高度擁護的企業是真正的優質企業嗎?
或許在一定時期內是,比如曾經的樂視。但從大量優質品牌的發展路徑看,長期穩固的品牌護城河一定是可靠的品質,而對于汽車來說,對安全性的追求更是諸多品質要素中的首選項。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