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品牌集體出走京東,但阿里絕非“救命稻草”觀點
近年來“二選一”年年上演,而且從6.18、雙十一等大促節點蔓延到幾乎每時每刻;從少數品牌拓展到大量淘品牌,再蔓延到這次的海瀾之家、太平鳥等傳統品牌。
9月19日,媒體一條“40多家服飾品牌集體撤出京東,或因第三方施壓”的消息引爆了輿論。綜合媒體報道的情況,這很明顯又是一次“二選一”,而且規模前所未有。
近年來“二選一”年年上演,而且從6.18、雙十一等大促節點蔓延到幾乎每時每刻;從少數品牌拓展到大量淘品牌,再蔓延到這次的海瀾之家、太平鳥等傳統品牌。對于愈演愈烈的“二選一”,阿里作為具有絕對話語權的電商平臺難逃嫌疑。而對這些被迫站隊的商家來說,不管阿里許諾了多少好處,最后注定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
阿里增速放緩,許諾只是鏡中花
根據媒體報道。這次退出京東的品牌有44家之多,包括韓都衣舍、江南布衣、太平鳥、真維斯、GXG、海瀾之家等一批名牌。
當下服裝市場一片蕭瑟,各家企業都在苦苦掙扎,不少企業都遭遇巨額虧損,不得不大量關店,此次撤出京東的眾多品牌也不例外。像海瀾之家2016年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從2015年的28.3%和29.7%猛降到個位數;真維斯銷售額暴跌近20%,門店減少300多家。而據媒體報道,京東服飾領域近年來成長迅速,今年1到8月太平鳥、真維斯在京東的業績同比增長分別為90%、40%,增速最快的G X G更是超過120%。
一憂一喜對比,這些品牌還真沒有任何理由退出京東。不過,阿里在服飾領域占據80%以上的份額,如果阿里給商家施壓,商家在困難時期為了暫時保住業績大盤,那就不退也得退了。
對于個別行業領頭羊,阿里除了威逼還有利誘,像此前公開許諾給海瀾之家旗下品牌推廣提供獨特、優質的服務和資源。那么,撤出京東的損失阿里能幫商家補回來嗎?答案不容樂觀。
多數淘品牌幾乎全部依賴線上銷量,完全仰仗阿里鼻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遭受損失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傳統品牌又是一種局面。以海瀾之家為例,其2016年線上銷售額僅8億元,線下則有150多億元,是前者的近20倍。剔除京東、唯品會等其他平臺,海瀾之家在天貓的銷售額估計不過五六億元。其他傳統品牌也是如此,線下占絕對的大頭。
另一方面,天貓淘寶平臺的增速早有見頂趨勢,活躍用戶數增幅已回落至個位數,流量獲取困難、賠本賺吆喝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有專業機構梳理2016年天貓平臺相關數據發現,天貓引以為傲的女裝類目業績增長率僅為6.8%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中小商家生存艱難,只有少數頭部品牌才有利可圖。
上述情況意味著什么?阿里平臺的蛋糕很難再快速做大,它只有投入巨量的資源才有可能扶持商家補回其撤出京東的損失,但這又相當于切掉其他商家的蛋糕,勢必造成平臺生態的進一步惡化,讓大量商家陷入虧損甚至崩潰。這樣的扶持必然不會長久,而阿里斷糧之時,也是這些撤出京東的商家后悔之日,因為他們不得不與其他品牌回到同一起跑線上,在一片紅海中面對最為激烈的拼殺,如何去實現動輒百分之百左右的增速?
靠人工智能無人零售?現在只是忽悠
對這些品牌來說,雖然電商是新興的渠道,但線下畢竟還是重點。中國電商快速發展了十幾年,線上零售仍僅占總量的不到20%。服裝領域消費升級正如火如荼,越是高端的品牌線下體驗的優勢就越難以替代,這是短期內改變不了的局面。這種情況下,電商平臺的增長本來對品牌商來說就是杯水車薪,現在這些品牌更是把雞蛋都放在阿里這一個變不大的籃子里,整體經營業績好轉只能是癡人說夢。
也許有人會說,阿里現在除了平臺優勢,還有極為豐富的數據資源,可以幫助商家進行電商化改造,甚至把線下門店改造成智能零售終端。像海瀾之家就希望能通過和阿里的合作,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未來實現無人零售、人工智能、線上試穿等功能。
實際上,不少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的沖擊都亂了陣腳,病急亂投醫。數據雖然威力不小但絕非萬能,電商再牛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謂的無人零售、人工智能更多只是營銷噱頭而已,一段時期內對企業發展幫助不大。君不見一波又一波的無人零售店火爆不久就歸于沉寂。降不了多少成本、提升不了多大效率、用戶體驗更是沒好到哪去,這樣的創新和耍流氓無異,怎么可能成為企業的未來?
所以,被阿里強行攬入懷中的這些企業結局是喜是憂顯而易見。即便是阿里,如果心思都用在利用壟斷地位打壓競爭對手上,靠這種手段輕易獲取利潤,創新的動力又從哪兒來?所以,這次風波中不管是被迫站隊的商家,還是阿里和京東,抑或自主選擇權受到損害的廣大消費者,都是輸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