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普科技港股IPO:3年累虧24億 資產負債率高達965% 現金儲備僅能覆蓋一年運營成本觀點
滴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中信證券、民銀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擔任聯席保薦人。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近日,滴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中信證券、民銀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擔任聯席保薦人。
但與光環背道而馳的是,滴普科技的商業化進程一波三折,成立至今尚未實現盈利,近3年連續虧損累計超24億元。盡管2024年的營收同比增長近九成,但虧損規模卻翻了一倍還多。由于深陷虧損泥潭,滴普科技幾乎無盈利空間可言,現金流持續“失血”,債務壓力倍增。截至2024年末,滴普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已達965.3%之巨,較年初大幅上升超340個百分點。
作為一家主打AI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滴普科技研發實力似乎存疑。一方面,研發開支持續減少,研發人員持續流失;另一方面,銷售人員平均年薪幾乎是研發人員的兩倍,“重銷售輕研發”的傾向不言而喻。此外,公司曾被媒體曝光,存在外包、管理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內部控制有效性或成為其IPO的攔路虎。
3年虧損超24億已嚴重資不抵債
據公司官網介紹,滴普科技是企業級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40余項注冊專利,參編AI和工業領域多項國家標準制定。
公開資料顯示,滴普科技由具備華為、阿里技術背景的趙杰輝和楊磊聯手創立,自誕生之初便站在資本的聚光燈下。
趙杰輝,作為滴普科技的創始人及CEO,擁有超過20年的信息技術行業經驗。趙杰輝的第一份工作是華為核心技術專家,全程參與了華為路由器的研發。從華為離職后,趙杰輝無縫銜接加入阿里,并先后擔任高級技術專家、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等多個重要職務。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楊磊,是其在華為的同事。履歷顯示,楊磊曾于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華為擔任高級產品經理及高級工程師,2018年5月與趙杰輝共同創立了滴普科技,從監事一路干到目前的執行董事。
滴普科技的核心技術團隊里,也有不少擁有阿里、華為等頭部IT企業任職經歷的成員,如現任首席架構師吳小前、Fast5000E算力平臺首席架構師楊維亮等。這樣的“技術派創業者+大廠背景”組合,讓滴普科技頗受資本青睞。
招股書顯示,截至目前,滴普科技共完成約9輪融資,總額約合20億元,高瓴、IDG資本、上海AI投資基金、興業資管、交銀國際等知名機構先后現身其中。2022年5月B2輪最新融資過后,滴普科技投后估值約為9.354億美元,成為企業級AI賽道中的準獨角獸企業。
雖然有近3年時間未獲公開投資,但搭上AI之后,滴普科技的估值依然水漲船高,2024年其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絕對值達11.55億。
滴普科技的商業化進程也呈現“階梯式增長”。截至2024年,公司已累計服務245家企業客戶,覆蓋了消費零售、制造、醫療、交通等多個行業,其中117家大客戶年收入貢獻超過150萬元,復購客戶占比達到33.1%。這些成績證明了滴普科技在ToB市場的初步客戶黏性。
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年營收從1.01億元增至2.4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5.5%,其中2024年的收入同比增幅更是高達88.3%;毛利率從29.4%穩步提升至51.9%。
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強大的技術實力之下,滴普科技早在2019年就推出首款專注于企業管理的商業化產品——FastData企業級數據智能解決方案。彼時,趙杰輝將滴普科技定義為一家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平臺的全棧服務商。
2023年后,生成式AI爆發式增長,滴普科技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機會,將數據中臺和AI結合,轉型升級為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年末推出了FastAGI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次年在多個垂直行業實現大規模商業化。
從財務數據上看,2023年12月,AI產品開始為滴普科技貢獻收入,實現“從0到1”的突破。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52倍,占到全年收入的35%;毛利率從12.8%躍升至49.1%,正式成為第二盈利增長曲線。
盡管增長迅猛,滴普科技的財務狀況依舊令人擔憂。2024年,滴普科技虧損額同比擴大148%至12.5億元,占到全年收入的516.6%。2022年、2023年,年內虧損分別為6.55億元、5.03億元。也就是說,3年時間,公司累計虧損超24億元。
滴普科技表示,隨著公司不斷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并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業務,公司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產生虧損。持續性的虧損,讓滴普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也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2.57億元、-1.95億元、-1.18億元,累計“失血”5.7億元;期末現金從2022年末的5.49億元下降至2.08億元。
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的現金運營成本分別為2.73億元、2.27億元、2.21億元。也就是說,滴普科技目前賬面上2.08億元的現金,僅夠一年運營的支出。更何況,公司還有0.84億元的貿易應付款項需要償還。
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算力、平臺搭建以及客戶交付等高成本運營,使得滴普科技的負債水平持續攀升。
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04.43%、621.30%、965.30%,長期處于嚴重資不抵債狀態;與之相對的,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分別從0.24、0.23下降至0.10、0.10,短期償債風險嚴峻。
研發實力成色幾何?
滴普科技自詡為中國首批構建AI-Ready數據融合平臺的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專業提供商,但其核心技術優勢的可持續性卻存在爭議。
據業內人士介紹,AI大模型需要在龐大數據集上進行訓練來提供有關各種主題的深入知識和語言生產,對算力有著強烈需求。數據能力被認為是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發展的基礎,具備先進數據能力的供應商才能夠以更高的準確性、可擴展性及契合性,處理各不同行業的復雜任務。簡言之,AI時代越發展,對于算力所提出的要求就越高。
算力部署層面,滴普科技或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在通用大模型領域,滴普科技面臨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華為等巨頭的生態壓制;在垂直場景,第四范式、星環科技等已建立先發優勢。而直到2023年下半年,滴普科技才開始轉移研發重心,將支出從人員重新分配至算力及云服務,用于訓練及微調基礎模型及企業專屬大模型。且全年,公司算力及云服務開支只有258萬元,僅占研發支出總額的3.1%。
根據招股書,滴普科技計劃使用一部分募集資金,通過云服務租賃的方式構建算力平臺,以支持Deepexi企業級大模型平臺的訓練及推理應用。但這建立在其能成功上市的基礎之上。
雖然滴普科技強調其一直大力投資于研發工作,但從實際情況上來看卻是“言行不一”。2022年至2024年,滴普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別為9416.8萬元、8234.2萬元及8139.9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從93.7%斷崖式下滑至33.5%。
除研發開支在逐年減少外,滴普科技的研發團隊還出現了人才流失問題。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開支中雇員福利開支分別為8063.8萬元、5692.5萬元、3825.4萬元,降幅合計達47.44%。假設每年薪酬變動幅度不大,據此估算,其研發人員流失率大概在40%左右。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為143人,平均年薪約26.75萬元,占員工總數的44.3%。
與此同時,滴普科技銷售成本中雇員福利開支從1681.9萬元增至2363.5萬元,增幅近四成;銷售及營銷人員數量49人,平均年薪高達48.23萬元,幾乎是研發人員的兩倍。
這是否意味著,滴普科技存在“重銷售 輕研發”的情形?
天眼查
從員工方面深挖,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據天眼查統計,2023年、2024年,滴普科技的參保人數均為0,分支機構參保人數則從234人銳減至26人,降幅高達88.89%。而招股書顯示,2024年末,公司員工總數為323人,即便算上分支機構全年參保人數也只有26人,剩余近300人的社保是否繳納?這需要稅務機關介入進一步核實。
鳳凰網
事實上,早在3年前,滴普科技就被鳳凰網財經曝光,存在外包、裁員、管理混亂、等級森嚴、“后宮”傳聞等問題,盡管部分說法未經官方回應,但天眼查顯示,目前滴普科技相關聯的成員企業共有18家,7家已經注銷,剩余存續狀態企業11家。
知乎
在知乎平臺以“滴普科技”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不少結果都是員工對公司內部管理的“口誅筆伐”,同樣指向管理混亂、外包等問題。
結合前述參保信息,滴普科技九成涉嫌未繳納社保的員工,是否為勞務外包甚至勞務派遣?倘若滴普科技無法給出合理解釋,僅內部控制問題就可能成為公司IPO的攔路虎。
滴普科技目前的財務狀況和業務規模在愈發內卷的AI賽道并不占據明顯優勢,若想在市場站穩腳跟,恐怕還需要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故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