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甩賣天貓精靈,阿里的真實意圖是什么觀點
今年的雙十一,阿里自己也沒有想到智能音箱以99元的低價(原價499元)甩賣后,會有這么高的訂單量。
1、
今年的雙十一,阿里自己也沒有想到智能音箱以99元的低價(原價499元)甩賣后,會有這么高的訂單量。在這之前,有業內專家預計雙十一的天貓精靈銷售數量是40萬臺,而阿里自己的備貨量則是80萬臺。無論從何種數據估算,100萬臺都已經超過了預期。
畢竟,天貓精靈的銷售對象是淘寶和天貓的超級會員,從數量和年齡段以及購買偏好來分析,100萬的數量確實是讓阿里“驚喜”的成果。同樣在雙十一期間,原價399,以49元超低價賣給plus會員的京東“叮咚”,雖然沒有引爆市場,但銷量也是不錯的。
要知道,在雙十一之前,天貓精靈銷售量也僅有幾萬臺,遠低于小米的“小愛同學”以及京東和科大訊飛的“叮咚”。基本上屬于一個邊緣化的產品。而即便是號稱銷量最高的“小愛同學”,目前的銷量根據報道也只有百萬級別,離一個現象級產品的“引爆”點依然遙遠。要知道,亞馬遜“引爆”Echo,是在數量累計到了千萬級別之后。
從各種評測的視頻來看,天貓精靈顯然并非一個成熟的產品,實際上,就算是智能音箱的全球老大,亞馬遜的Echo,在交互方面依然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可以說,對于要求苛刻的人來說,目前階段的智能音箱產品并不讓人滿意。當然,由于生活習慣問題,美國人對于智能音箱的接受度一開始就比中國人要高一些,對于音箱的“智障”寬容度也要高一些。
對于要求不那么高的人來說,智能音箱代表了一種趨勢,一個入口,是非常值得嘗試的新鮮玩意。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曾經撰文《近50家公司殺入,智能音箱們為什么這么火?》,分析了智能音箱領域的競爭格局以及產業邏輯。簡單的語音交互,作為嘗鮮的產品或者給孩子玩的玩具等等,還是具有一定的娛樂性的。
原價499,賣99,讓利達到了400元,不管怎么計算,天貓精靈都有虧本“傾銷”的嫌疑。
對此,市場上有很多的解讀,有人說是為了搶占市場,有人說是跟同行打價格戰,還有人說,這是阿里的一次市場試探。
那么,99元的天貓精靈背后,到底會有怎樣的策略呢?
2、
我們在《近50家公司殺入,智能音箱們為什么這么火?》一文中,曾經提到智能音箱產業廠商的三個主要的戰略部署邏輯:
1、家庭超級入口
2、物聯網入口
3、大數據采集器
天貓精靈的“甩賣”,照樣離不開這三個戰略,我們一一來分析。
首先是家庭超級入口。
引用上述文章的一段話:
Echo的出現,同樣是在滿足你在“越來越懶”的情況下還能方便的做好各類事情的同時,盡可能把你的時間都填滿。從很大程度上,他把你手機中的各種APP都替代了。
比如說,你手機上裝了天氣軟件,裝了音樂軟件,裝了小說閱讀軟件,裝了購物軟件,裝了英語學習軟件,裝了日程提醒軟件等等,每個你都要點開,并且一步一步來操作和搜索,而有了Echo這樣的助手之后,你隨口一說,就可以把各種APP的功能都滿足了,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在Echo的體系中,不管未來推出多少種應用,每一種應用都將只有幾種選擇,比如說,如果在中國的話,其新聞的對接平臺可能就選騰訊新聞和網易新聞,而隨著其用戶量的激增,原來看新浪新聞和今日頭條的用戶,由于使用了這款智能音箱,轉而都會去聽騰訊新聞和網易新聞,這樣,隨著用戶量的增加,Echo選擇什么樣的合作伙伴,將會有很大的議價能力。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語音使用的環境下,用戶只關心最后得到的結果,而大幅減少了目前選擇各種APP的動作。比如你要聽一首歌,手機上你可以從QQ音樂來聽,也可以從蝦米音樂來聽,但對于聽眾而言,只要聽到的內容比較滿意,根本不需要關心是從哪里來的,內容將由智能音箱自主選擇,自主推送!比如說,習慣了阿里天貓精靈的用戶,聽歌的時候必然是從蝦米音樂推送的,這時候其他音樂APP就會被基本屏蔽了,但客戶是沒有感覺的。這實際上是一次流量的革命,智能音箱成為了各個門類APP的入口,具有極高的壟斷和議價能力,誰先成為語音入口的霸主,誰將擁有定制未來的能力!
是否真的有這么嚴重呢?畢竟,目前語音類產品的銷量并不大,百萬級別的智能音箱也遠沒有到改變行業的程度。
如果我們把語音產品作為一個大類,而不僅僅局限于智能音箱這個形式,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未來不管是家庭場景,還是目前BAT+華為都努力推進的汽車場景中,或者是物聯網和可穿戴產品的場景中,語音交互都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因為其非常的便捷。而下一代替代手機的產品中,MR/AR眼鏡設備的可能性是最高的(參考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未來已現,HoloLens離顛覆手機還有多遠?》),這類產品的交互中,從便捷度來看,語音同樣是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其速度要遠快于眼控和手勢。
所以,從戰略上來看,語音交互產品不僅僅是家庭的超級入口,更是通向未來的門票,是把住未來流量入口的要道,任何一個巨頭都無法忽視。
其次是物聯網入口。
小米之家通過多年的運作,目前在周邊品類的運營上已經頗具心得,其坪效在國內同類型企業中遠遠領先,在國際上,也僅比蘋果店略微落后。而小米在網上的全品類銷售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天貓和京東上屢屢獲得佳績。
而小米全品類的產品除了設計和制造的優勢以及價格的優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可以統一聯網管理的優勢。而這一點,無疑為“小愛同學”加分不少。
畢竟,目前國內的米粉忠誠度是很高的,買了小米手機的同學,很多還會去買周邊的產品,什么電飯煲,凈化器,電視一類的,都會選擇小米的。這就為小米打造“小愛同學”獲得了優勢。
小米的野心遠不止制造硬件,如果你看看小米的各種應用,就會驚訝的發現小米過千萬的應用竟然高達8種(艾瑞10月份數據),其中,小米應用商店,小米視頻的月活都超過了1個億,小米游戲中心的月活也達到了9000萬以上。
在語音的環境下,小米天氣,小米音樂,小米黃頁,小米小說等都可以直接拿過來用,加上少量的合作方,就可以打造出不錯的產品。
所以,小米希望通過語音產品,把線下的物聯網和線上的流量入口都抓到手上,結合起來,這個生意就比小米現在做的生意要大得多了。
天貓精靈、京東叮咚在物聯網領域的打算也是一樣的。
目前和天貓合作的智能家居廠商,實際上相關的產品數量比小米之家的產品要多,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平臺和自己做速度是不一樣的。
不過,由于阿里攤子太多,這一塊在之前的存在感并不強,在沒有智能音箱這種產品之前,阿里和京東在家電的物聯網布局方面存在感并不強。
但智能音箱很有可能會倒推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
比如說,未來的智能音箱到了非常智能的階段,可以順利的完成連續語句的語義分析,并且準確度大幅提升,音質效果也得到大幅提升,那么,如果你家里的電器需要升級換代,你很有可能首先會考慮能夠與你的智能音箱匹配的電器。
如果智能音箱在未來達到千萬級的應用后,這種倒推購買行為就會比較明顯,到了億級以上,那么倒推就會非常明顯,不接入體系,很可能電器廠家的產品就會不好賣。
這時候,實際上的物聯網時代就會到來。而其核心,就是這臺智能音箱,當然,亞馬遜的Echo這一類的產品,除了語音,還增加了屏幕交互,而未來,你帶著一副MR/AR眼鏡,通過語音,眼控或手勢,基本上就能把家里所有的電器都給控制了,還能實時讀取相應的數據,比如空調什么時候需要拆洗,冰箱里面什么類型的存貨不夠了等等。
所以,物聯網時代真正要到來,需要一個中樞,而這個中樞目前來看不是APP,而是具有語音交互能力的更加便捷的交互設備(智能音箱只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本質上還是語音交互技術)。
更進一步,語音交互還可以控制你的可穿戴設備,在萬物互聯中,在智慧城市,智慧工廠等等場景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最后是大數據采集器
眾所周知的是,BAT從不掩飾自己在未來時代對于數據的渴求,這方面,阿里巴巴的馬云表現的更加直白一些,因為他在很多的公開場合,都非常強調DT的力量。
我們知道,這一波人工智能技術的關鍵詞之一就是“深度學習”,幾乎所有的AI產品都是要訓練的。比如說小愛同學,就有幾千人參與了內測,測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智障”變成“智能”。但幾千其實遠遠不夠。
天貓精靈同樣需要做這樣的工作,而這種訓練,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大,其產品的智能化程度也會越高。
當年亞馬遜就是通過各種降價來獲得大量的用戶,成為當今最為智能的產品之一,并且隨著其開放體系的不斷深入,上萬的應用加入了Echo的體系,從而構筑了強大的壁壘。
我們注意到,阿里巴巴本次銷售天貓精靈,并沒有敞開了賣,而是限定了人群,并在最后限定了數量。一方面,限定數量是因為百萬級的“小白鼠”在當前已經夠用了,根據阿里淺雪雙十一后的說法,現在已經拿到天貓精靈的用戶總共有幾十萬,其中有95% 的用戶每天都會喚醒音箱、跟云端的語音助手互動和下達指令。后臺數據顯示,每天通過喚醒詞“天貓精靈”喚醒音箱的平均次數有60 次。這種頻次,百萬的用戶量下,訓練的數據是夠用的。
而為什么只針對淘寶和天貓的超級會員提供這個優惠呢?因為超級會員信譽好,有購買力,是未來的語音交互產品最有可能的潛在購買者。比如說搭載語音交互的汽車,這些用戶就完全有能力可以去消費,掌握這些用戶的日常喜好大數據,無疑對于后續的各類語音產品的推進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這些用戶的幫助下,天貓精靈將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更加智能,從而反過來提升用戶的體驗,增強口碑。
除了本次的百萬用戶之外,阿里內部還進行了資源的整合,計劃將天貓精靈放到飛豬體系的合作酒店中,讓酒店更加的“智能”,讓飛豬也能夠掌握更多的用戶數據。
關于大數據的作用,我們不再多說,在過往的很多文章中我們都做過描述,各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歷史文章。
需要說明的是,在大數據時代,只要你活在社會中,數據基本上就會被一些公司獲取,你要做的是選擇哪一家的產品而已,是選擇阿里的,還是騰訊的,亦或是小米的。
3、
在語音的戰役中,最初的霸主是科大訊飛,其技術積累,用戶積累在過去都是其他同類企業難以企及的。其同聲翻譯,同聲字幕等技術,上下文連續語義理解等方面都處于業內領先地位。
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BAT這種量級的企業大規模介入,其獲客的速度,數量,包括研發能力,都是非常驚人的。
以百度為例,目前百度在語音識別技術方面已經和科大訊飛幾乎可以平起平坐,科大訊飛引以為傲的一些技術壁壘也都被一一打破,比如同聲中英文字幕,百度在本次的世界大會上也已經實現了。而阿里和騰訊的語音產品也在迅速追趕。國內語音識別相關的創業公司風起云涌,并且大部分都和大公司進行了技術合作,這反過來會促進這些大公司的技術迅速迭代增強。
在大量用戶的數據,深度學習的技術之下,國內語音識別技術將會出現極為快速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語音交互技術將會迎來再一次的飛躍,而這,也是阿里本次百萬級別用戶量的重要意義之一,畢竟,國內兩家僅有的百萬級別智能音箱企業中,小米的語音技術并不算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只有阿里的才是。達到百萬級的用戶之后,產品在云端將會形成極為快速的迭代,而語音交互能力的成熟,將加快其在物聯網、車聯網,甚至是新零售等領域的布局,這幾個億的讓利,相比可能要耗費的長時間以及高昂的研發費用,簡直是太劃算了。
阿里的野心,遠不止引爆智能音箱這個風口那么簡單,他要引爆的是面向未來的整個語音交互市場。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