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非法集資風險預警平臺預計年內啟用金融
針對目前一些P2P平臺從事互聯網理財是金融創新還是逃避監管的問題,預計今年年底 P2P平臺到底在進行金融創新還是在非法集資、逃避監管,由于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比較多。
昨日,廣東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肖學帶隊上線廣東“民聲熱線”時透露,“互聯網+”金融目前亂象叢生,廣東正在建立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平臺,預計今年年底
P2P平臺到底在進行金融創新還是在非法集資、逃避監管?近期,媒體收到的非法集資投訴增多,金融部門如何應對?昨日,廣東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肖學帶隊上線廣東“民聲熱線”時透露,“互聯網+”金融目前亂象叢生,廣東正在建立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平臺,預計今年年底前可投入使用,有助于及時解決問題,減少老百姓損失。
超八成P2P未達整改要求
上周,民聲熱線記者瀏覽了省內數十家網貸(P2P)平臺網站,號稱已經上線銀行存管的只有不到十家。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尚在正常運營的2100多家網貸平臺中,僅200多家完成銀行存管,超八成未達到整改要求。
廣州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接受民聲熱線采訪時表示,銀行也有門檻,如果網貸平臺達不到標準,那銀行不會去做存管業務。對銀行來說,存管是市場行為而非監管行為,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大量平臺無法接入銀行存管。
民聲熱線記者發現,即使在已實現銀行存管的平臺中,借款限額、資金來源渠道、產品模式等方面仍有不少違反管理辦法規定的問題,其中借貸額度超限問題較為普遍。方頌稱,業務限額是對網貸平臺轉型最大的挑戰之一。
按原定時間表,廣東的P2P專項整治去年年底完成。作為牽頭部門,目前省金融辦未公開發布此次整治發現的問題及成果。“****”監測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的網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停業、跑路等問題的有超過60家。
嚴管之下,一些平臺開始將P2P業務拆分,弱化P2P屬性,從事互聯網理財。方頌指出,這些很難說是創新還是逃避監管。
四部委出臺的管理辦法要求地方金融辦負責網貸機構監管,銀監局負責行為監管。方頌認為,機構監管和行為監管的邊界在哪里有必要明確。
以創新之名逃避監管
廣東省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主任肖學指出,“互聯網+”金融目前有很多亂象,金融行業的門檻本來是較高的,但現在互聯網企業在工商登記后就可以從事金融行業,這是不太正常的。“P2P行業應該是一個中介,但現在很多P2P企業把它(網貸)作為一種非法集資手段。”
省金融辦地方金融發展處主任科員楊洪委稱,全省互聯網金融機構有1743家,其中P2P共有1251家。通過對139家重點機構的檢查發現,大部分機構多少都存在問題,現正督促相關機構開展整改。
對于廣東P2P專項整治結果還未發布的原因,楊洪委稱,由于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比較多,行業比較復雜,按照時間服從質量的原則,專項整治延長至明年6月底結束。
“‘廣東網貸信息管理辦法’經過征求意見后已經報省政府審定,預計今年下半年可以實施。”楊洪委透露,該管理辦法的內容包括“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加強行業監管”“重點推進加強銀行資金存管”“及時準確進行信息披露”等。
廣東的網貸平臺對接銀行存管,很多是跟外省的銀行合作,一旦資金出現問題,廣東金融監管部門如何監管外省銀行?對此,楊洪委表示,外地存管的風險處置可能會存在一定困難,省金融辦鼓勵網貸機構盡量選擇在本省實體銀行機構做資金存管。
針對目前一些P2P平臺從事互聯網理財是金融創新還是逃避監管的問題,楊洪委回應稱:“這是個比較困惑的問題。確實有一些機構以創新名義,實際上是監管套利。不管怎么創新,都要防控風險,注重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楊洪委稱,這些問題省金融辦會繼續研究。
肖學表示,省金融辦正在建立廣東非法集資風險監測預警平臺,預計今年年底前可投入使用,先知先覺,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減少老百姓損失。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