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風控正處在黎明前夜,合規發展可期觀點
2019年,監管部門對于金融大數據風控的整治力度空前提高。
2019年,監管部門對于金融大數據風控的整治力度空前提高。
從9月份開始,魔蝎科技、新顏科技、集奧聚合、天翼征信、立木征信等多家企業或被調查,或直接被查封。
有業內人士向鐳射財經表示,監管對于大數據風控的整治有望在2020年4月告一段落。
可以說,此時此刻,大數據風控行業正站在黎明的前夜。在最艱難,最黑暗,最難熬的漫漫長夜過后,處于出清、洗牌、整合節奏中的金融產業,即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01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風控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文字描述,往往過于感性;數據的呈現,則更具有說服力。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
與此同時,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34.8%。另據有關機構預測,203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16萬億美元。
在數字中國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與核心引擎。
如果說,金融是大數據繞不過去且最有潛力的機會,那么數據就是數字經濟的新型生產資料。
作為數據資源最豐富,積累時間最長久,結構化最完整的金融產業鏈,其天然具有大數據應用的土壤與基因。
從市場化探索來看,金融行業的數據整合、共享、開放已成為全球趨勢。國際市場上,花旗銀行、高盛、彭博、巴克萊銀行等金融巨頭在大數據風控的前沿研究與商業化新探索方面不遺余力。
鐳射財經認為,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結合各類風險模型搭建,可以實現大批量作業下的風險識別更準、更快,同時也能實現決策流程的智能化,讓個人和企業金融需求更具可得性。
當下,在交易、反欺詐、精準營銷、黑灰產業防范、信貸風險評測、二級市場監測、智能投顧、騙保識別等多個金融場景中,大數據風控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大數據的生產、應用分析、數據加工、風險定價等價值體現看,這些都已經成為金融企業的拳頭產品,大數據風控技術也成為各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02 金融創新同質化嚴重,要突破也要容錯
面對機會,中國活躍的市場玩家總會一擁而上,這和中國當下的創業創新氛圍有直接關系。
但我們也要看到這背后的問題——在金融大數據資產管理水平尚不健全、技術應用尚不成熟、底層基礎設施尚不完備、行業標準尚有缺失、政策保障尚不完善的前提下,行業“亂象”叢生。
《風暴眼中的大數據風控》一文這樣描述道:
近期,隨著一些大數據風控公司被查而引發了行業風波,客戶隱私保護等敏感性問題再次受到公眾熱議。隨著整肅的深入,行業風波已經波及助貸業務,并向信用卡共債風險蔓延,部分中小銀行也暫停了大數據合作業務(風控相關),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風險有進一步放大的趨勢。
回顧大數據風控的2019年,同盾科技、百融云創等多家企業的業務端,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行業整肅的影響。而在整肅過程中,每家企業的業務模式也更加清晰的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以同盾科技和百融云創這兩家頭部指標性企業對比來看:
1、解決方案方面
同盾科技目前解決方案主要分為行業和業務。行業解決方案主要聚焦在銀行、新金融、保險、汽車金融等。業務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反欺詐、小微信貸風控、零售信貸風控。
百融云創目前解決方案主要分為銀行和保險。其業務也是以反欺詐、信貸風控等為主。
2、產品和服務方面
同盾科技目前主要按照公有云服務、私有云服務、建模及咨詢服務分三大板塊。具體包括貸前管理、貸后管理、小微風控、業務安全等。
百融云創目前主要產品和服務也是分為三大板塊:信貸風控、精準營銷、保險。具體到產品和服務上主要是:智能風控 、企業征信、人工智能、系統平臺、客戶價值管理、保險營銷、保險風控。
3、商業模式方面
整體來看,在風控服務層面,同盾、百融的業務、產品、客戶、服務重合度非常高。
相較而言百融業務涉獵極廣,不僅成立了自己的貸款平臺——榕樹貸款,還成立了自己的小貸公司。這就導致在這一輪整治過程中,兩家所遭受到的指責有所不同。
百融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金融服務,導致其所遭受的指責多由自身引發,在聚投訴和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大量的榕樹平臺相關投訴,涉及套路貸、砍頭息等。而同盾主要是被服務過的互金客戶涉案所牽連。
可見,大數據風控行業實際上有著多種形態的企業存在,即便是外界看來如此相似的兩家企業,剖開來看也能發現諸多微妙之處。
事實上,數據分析行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也難怪在這輪行業整治之中,不少人將大數據風控公司和大數據企業等概念混為一談。
鐳射財經認為,大數據風控企業只是提供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風控領域中的運用,可視為一種技術能力;而大數據企業則主要指提供數據買賣和提供流量服務為主要業務的企業。
目前,行業重拳出擊的整治對象,主要是大數據公司。這些公司在數據買賣和提供流量過程中,經常牽涉到用戶隱私和社會信息安全問題。作為產業鏈下游離大數據公司最近的大數據風控企業也不免受到波及。這種產業鏈條的傳導,勢必會有“誤傷”。
對于金融創新,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曾在2018年亞洲博鰲論壇上表示,“金融創新需要容錯空間”。這句論斷正是對金融大數據產業當下問題的先驗性判斷。
要突破就要創新,要創新就要容錯、試錯。
在鐳射財經看來,創新是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意味著從無到有,開風氣之先,也意味著風險和挑戰,有風險就可能有失敗。同時,創新需要膽識,也需要容錯試錯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創新者沖破黎明前的暗夜。
愛因斯坦曾說:“寬容就是對于那些習慣、信仰、趣味與自己相異的人的品質、觀點和行動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這種寬容不是對他人的行動和情感漠不關心,而是飽含諒解和認知。”
這句話對于當下金融大數據行業的創新同樣適用,我們應該以專業的視角、更高的格局、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金融科技革命的廣闊空間。
03 監管促轉型 合規發展和科技創新將成為核心主題
監管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引導大數據風控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隨著監管機構對金融科技的理解和認知的加深,引領金融科技長遠發展的監管機制也日漸完善。
事實上,很多業內人士也認識到,當下僅僅是一個過渡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將技術創新和合規發展對金融的作用上升到核心層面。
過去人們常講,讓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未來,對于金融來說,科技要從輔助角色,上升到關鍵角色,即讓科技去深度改造金融的各個層面,助推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和風控模式的誕生。
在過去的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在低谷徘徊。反觀美國、英國、印度等市場的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變革,正在加速追趕與超越。
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金融開放既是國家戰略,也是央行的工作重心,更是整個金融產業迎接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的關鍵時間點。
我們既對中國的金融創新充滿信心,又希望行業從業者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時間窗口,夯實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與產業一線玩家同臺競技。
從國家層面來看,作為新的重要驅動力,大數據重新定義了大國的博弈空間。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除了貿易、資本、土地、人口、資源,注定會聚焦于大數據資源的爭奪。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數字金融作為金融產業發展的新藍海,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