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自研造假?Arm官網刪稿引全網質疑觀點
玄戒O1實現3nm芯片設計的突破,卻引來了關于自研與否的爭議...
玄戒O1實現3nm芯片設計的突破,卻引來了關于自研與否的爭議...
小米,又一次陷入了辟謠與自證的怪圈。
5月26日晚,雷軍發布微博:“關于小米玄戒O1相關謠言的回應,請大家轉發。”
在這篇名為《小米15周年產品答網友問(第2集)》中,小米就網傳玄戒O1是向Arm定制芯片一事做出了回應。
小米公司表示,這完全是謠言,玄戒O1不是向Arm定制的,研發過程中,也沒有采用Arm CSS服務。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該傳聞源起于Arm官網此前發布的一篇新聞稿,標題為《XRING O1 Custom Silicon from Xiaomi is Powered by the Arm Compute Platform》。
文中有一段內容稱:“小米的第一個定制芯片為下一代設備帶來了先進的AI和性能提升。”
這段表述很快引發熱議,很多網友據此認為,小米玄戒O1是向Arm定制而非自研。
不過,Arm官網很快刪除了這篇新聞稿,并在26日晚重新發布的內容中修改了相關表述,確認玄戒O1由小米自主研發。
但是風波仍未平息,互聯網上關于小米玄戒O1是否自研的質疑聲仍然此起彼伏。
一、從蘋果A系列到玄戒O1,芯片“自研”如何定義?
小米玄戒O1是否自研?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顆芯片誕生的流程。
一般情況下,一顆芯片的誕生環節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設計、制造、封測。這三個環節分別獨立存在,需要全世界范圍內的合作分工才能完成。
芯片設計環節又需要用到以新思科技和西門子EDA為代表開發的EDA工具以及以ARM公司為代表提供的芯片IP。
芯片設計完成后,進行生產制造環節的是以臺積電為代表的代工廠,這些工廠又需要使用ASML提供的光刻機和世界上其他不同公司提供的蝕設備、涂膠顯影設備、檢測設備等。
封測環節則需要中國大陸的長電科技、中國臺灣的日月光,美國的Amkor等為代表的專業公司完成。
目前已經宣稱擁有自研芯片的手機公司,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完成的都是芯片的設計環節。
而涉及玄戒O1是否自研爭議事件的Arm公司是一家專業進行芯片架構和IP研發的公司。
IP是指芯片中具有獨立功能的電路模塊,一顆完整的SoC芯片中可能包含上百個不同的IP.如果每一個IP的設計和調試都由芯片設計公司包攬,那么芯片設計成本將使大多數公司都無法承受。
ARM通過授權的方式向芯片設計公司提供經過驗證的IP。這些企業既可以直接采購ARM成熟的IP產品進行"拼接"來快速構建芯片,也可以采用ARM IP與自主研發IP相結合的開發模式,這使得芯片研發的成本快速降低。
雷軍微博文章中所說,玄戒O1其中基于Arm最新的CPU、GPU標準IP授權便是指上述模式。
而當下,Arm公司又推出了CSS模式,打包了CPU、GPU、內存控制等核心模塊,通常指代“交鑰匙”式芯片設計,即Arm提供完整的芯片方案,客戶僅需進行少量定制化調整。
IP授權模式下,Arm公司賣的是“生菜”,手機廠商需要自己加工烹飪,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而CSS模式下,Arm賣出的更像是半成品“預制菜”。
小米玄戒O1自研爭議的關鍵就在:小米是否采用了Arm CSS服務。目前的結果是,小米官方對此堅決否認,稱小米玄戒O1既不是向Arm定制的,也沒有采用Arm CSS服務。
如果小米回應屬實,那么玄戒O1是否自研的質疑便可終止,因為使用Arm公版IP授權模式研制芯片是一件很普遍的事,無論是蘋果還是三星,在芯片起步階段,使用的都是Arm公版IP。這種模式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獨立設計,但也絕非所謂的“貼牌定制”。
可以看到,關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并不難厘清,或許只能說小米玄戒O1是否自研的爭議久久未熄,根源不全在技術層面。
技術問題之外,小米遭到的質疑主要在于,玄戒O1的研發似乎太“容易”了。質疑者們認為,小米投入的時間和資金,不足以使其產出這顆制程3nm,對標行業第一梯隊的芯片。
小米玄戒O1的研發開始于2021年。那年年初,小米做出了兩個重大決策,一個是重啟大芯片業務,另一個是造車。
根據雷軍的說法,截止今年4月底,玄戒累計研發投入超過了135億人民幣,研發團隊超過了2500人,今年預計的研發投入將超過60億元。
對于這個投入,雷軍表示:“我相信,這個體量,在目前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團隊規模,都排在行業前三。”
雷總所說“行業前三”,大概率就是第三。
小米用行業第三的投入,做出了什么成績呢?還是用雷軍的話來回答:“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藝制程,力爭躋身第一梯隊旗艦體驗。”
在發布會上,雷軍一直以蘋果的A18 Pro芯片作為玄戒的對標產品,稱玄戒O1 GPU功耗比蘋果降低35%。
簡單來說,小米用了四年多時間,花了135億人民幣,做出了一款可以對標蘋果A18Pro的芯片。
而蘋果從2010年的A4開始,花了十幾年時間迭代升級,才有了這個成就。而根據業內人士分析,蘋果每年的芯片研發投入大約在50-100億美元之間。
對比之下,小米用的時間更短,花錢更少。
這顯然與大眾關于芯片研發投入的認知有些偏差。
當然,這并不能成為小米玄戒O1不是自研的證據,小米的回應也完全可以對此一一駁斥。
不過,上述說法在互聯網上仍有著眾多擁躉。這背后隱藏著的,仍是小米近兩個月來輿論危機的延續。
二、從頂峰到低谷,小米上演輿論場上的“浮世繪”
事實上,從3月29日,小米SU7高速車禍事故之后,小米便開始遭受一輪又一輪的輿論考驗。
高速車禍事故發酵之后,無論是小米官方回應還是雷軍個人微博發聲都未能使事態平息下來。4月16日,工信部要求車企明確智能駕駛功能邊界,禁止夸大宣傳。小米隨后將“智駕”改為“輔助駕駛”,但負面影響已難以消除。
緊接著,脈脈用戶爆料小米強制員工日均工作11.5小時,不足8小時需寫說明,引發對企業文化的質疑。
更大的爭議來自產品宣傳問題。
SU7 Ultra宣稱1548匹馬力,但1.7.0版本OTA更新后限制至約900匹,需賽道成績解鎖,車主質疑虛假宣傳。
車主實測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機蓋無實際導流效果,拆解發現未改善散熱或下壓力。小米回應稱“主要滿足造型需求”。
多重危機下,小米汽車4月交付量環比下降3%-4.25%,首次出現負增長。輿論壓力持續發酵,品牌形象受損嚴重。
這一連串的輿論危機發生之前,小米正處于品牌高光時刻,市場熱度、銷量表現和輿論評價都極為亮眼。
小米SU7憑借著優異的市場表現,迅速成為新能源市場現象級產品,甚至被看作“特斯拉中國最強對手”。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小米從風光無限到深陷信任危機,只經過了兩個多月。
這巨大的反差背后,反映的是小米IP式營銷的脆弱。
在《小米創業思考》一書中,雷軍提到小米創立之后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方法,改造傳統制造業,實踐、豐富“互聯網+制造”,推動商業社會的效率革命,以實現最大化的用戶利益和社會經濟運轉效率。
在互聯網思維指導下,雷軍將自己打造成了小米最大的IP。在很多米粉眼中,雷軍就等同于小米,買小米產品就相當于支持雷軍,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小米,但是卻對雷軍的學霸+科技精英的人設印象深刻。
借助雷軍IP帶來的潑天流量,小米省下了很多營銷費用,進一步加強了小米本就強大的性價比優勢。
這一模式的隱患在于,隨著小米發展壯大,雷軍個人形象也愈發完美,粉絲的期待值也隨之被無限拔高。
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粉絲的力量可以使小米的產品輕易出圈。可一旦出現轉折,粉絲期待落空,負面輿論便會如洪水破堤般洶洶而下。
在以情緒為主導的互聯網輿論中,造神容易,毀神也容易。
我們看到,當小米SU7致命車禍發酵之時,很少有人關注小米公關或者小米法務有什么動作,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都是雷軍何時回應。
包括此次關于小米玄戒O1的謠言回應,也是雷軍發了微博之后才廣為人知。
從某種意義上說,小米公關的很多工作,被雷軍給干了。
當然,雖然輿論上麻煩很多,但小米玄戒O1的發布已經為小米挽回了很多口碑。甚至連央視新聞都發文稱贊玄戒O1是中國3nm芯片設計的一次突破,緊追國際先進水平。
如果玄戒O1市場表現良好,小米的輿論環境或許會因此逆風翻盤。不過這還要看這款芯片的實際使用體驗,畢竟當初iPhone 4的暢銷不是因為蘋果自研了芯片,而是它真的能玩憤怒的小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