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以類聚到人以群分:拼多多如何助力供給側改革?觀點

社交電商帶來的聚合性需求,社交電商對于分眾化需求信息的獲取與整合有著天然優勢,聚合性需求。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 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培育基于社交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及新技術驅動的新一代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完善新型平臺生態體系?!?/p>
國家鼓勵培育的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商平臺,揚長避短,在保留了傳統電商平臺優勢的同時,又進行了充分的模式創新。
拼多多作為社交電商領導者,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的付費用戶已經達到了2億,前不久更是持續霸占iOS下載榜的首位。
短短兩年就積聚起如此之多的用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模式上的創新性與先進性。
首先,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強調“社交+”,突出用戶交互體驗。從消費者角度來講,原本在商場或者在傳統電商平臺購物,我們都是孤獨的,每一個消費者都處于一個信息孤島之上。無論是在舉目無親的商場還是在封閉的電商平臺,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社交圈子與購物網絡是完全隔離的。而社交電商就將二者融通,融通的最大作用就是將即時性需求升級為“聚合性需求”,將線上的“物以類聚”升級為“人以群分”。
傳統電商的“物以類聚”,是把線下的商場搬到了線上,其模式與商場無異;而社交電商的“人以群分”,則是通過社交的方式主動刺激需求、喚醒需求,同時達到同質化需求的聚合,形成“聚合性需求”,進而為生產側帶來極其寶貴和有效的信息。
拼多多的以上特質,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去產能、去庫存上有較大壓力。而問題出現的原因就在于供求雙方信息溝通不及時,甚至失真。社交電商帶來的聚合性需求,則可以實現將需求信息、需求趨勢極速傳遞到生產部門,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間環節可能導致的信息傳遞問題。
同時,供給側與需求側密切相關,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要做好供給側改革,必須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發力。而社交電商則通過“社交+”的方式有效刺激潛在消費需求,商品的營銷也主要在于用戶主動的口碑傳播與人際擴散,這一功能是傳統電商平臺并不具備的。
另外,聚合性需求不僅僅是對需求簡單的、整體的聚合,而是一個追求細分的、全面精準的、建立在分眾化基礎之上的聚合。因此,社交電商對于分眾化需求信息的獲取與整合有著天然優勢。
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的第三個優勢在于其開辟出的“計劃性消費”模式,通過消費者預購的形式,將難以預測的需求轉變成了“計劃性需求”,同時將個人的隨機性、沖動性消費歸集成了群體的計劃性消費。結合社交電商帶來的“聚合性需求”,徹底打破了生產側與消費側的壁壘,實現了二者的無障礙聯通。
社交電商通過“計劃性消費”讓消費者在渠道側先付錢,然后“等一會兒”,并不追求迅速拿到商品。由此,面對先提出需求、并且會先付錢的用戶,本來不受需求影響的果園必須走到臺前,相互PK以爭取用戶。
社交電商的意義就在于此:深刻改變供給側的市場競爭格局,讓供給側形成半市場經濟,更加柔性生產、更加快速響應。
綜上所述,鼓勵培育以社交電商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商平臺的國家政策,是明智且有遠見的,也符合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規律。相信,新一代電商平臺的春天已經到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