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金融是另一個趣店?互聯網+
導讀
360金融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拷問
360金融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拷問
一鳴網專欄|作者 劉尊
五年前,周鴻祎還說,看不明白金融行業,不打算涉足互聯網金融?,F如今,成立僅三年的360金融已經搶在螞蟻金服與京東金融前上市,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系Fintech第一股”。 業界有人開玩笑稱,老周讓360集團從美國退市,又借助360金融殺了回來。 難道美國人民也想念周鴻祎?
言歸正傳,如果說京東金融不算金融的話,那么剛上市的360金融更稱不上金融了。 在上市現場,360金融CEO徐軍就稱:360金融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科技公司,不是一家金融機構。
此話不假。
1、360金融:一家技術服務中介 這家核心技術團隊主要從事大數據、建模和算法等工作的“科技公司”,更多的是在金融行業中擔任“技術服務中介”的角色。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360金融的總營收包含4個板塊:撮合借貸服務、貸后服務、融資服務、轉介服務等其他收入。而貸款服務是360金融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具體而言,按照招股書的說法是“獲客、信用分析和匹配、工作流程自動化”服務,以及貸后的“信用承保服務、收款及還款監控”。
貸款的錢哪來呢?具體來看,招股書顯示360金融的資金來源有三塊:金融機構(占比73.8%),指商業銀行和持牌照的金融公司;P2P機構(占比24.3%);平臺自身資金(占比1.9%)。 換而言之,360金融的放貸資金,大多是來源于金融機構。這一點與多數互金企業不同,比如前不久上市的小贏科技,82.3%的資金來自于個人投資者。 所以結論很明顯:360金融作為技術平臺,主要撮合、優化C端的借款人和B端的資金方的交易,由此收取服務收入。該模式并不復雜。
與其說360金融從事的是“金融業”,不如說從事的是“服務業”——它是提供技術服務的中介,本質上做的是“流量變現”。 從“技術服務中介”這一視角看360金融,風景會完全不同,常被媒體詬病的牌照和場景兩大缺陷,其實也并不那么嚴重。 首先,金融牌照并非致命缺陷。 由于起步較晚,360金融手中缺乏高價值的金融牌照。支付牌照、基金代銷牌照,360金融自然沒有,更別提銀行、保險等泛資管、泛金融牌照了。但360金融也并非“無照駕駛”。 官方資料顯示,2017年3月,福州三六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并獲得了網絡小貸牌照;2018年6月,福州三六零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獲得了融資擔保牌照。 至此,360金融主要業務所必須的牌照基本都到手了,雖然只能用于特定細分金融領域,但也基本“夠用”。 第二,場景缺失并非燃眉之急。 我們知道,與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相比,360缺少電商場景。 這就導致:一方面,用于“喂養”風控系統的數據,維度與精度都可能是一個大難題,長期而言業務種類與深度必定受限;另一方面,360分期業務不得不選擇與電商平臺(目前是蘇寧)合作彌補其短板。 但短期來看,360金融似乎以“技術能力”掩蓋了這些缺陷。 風控技術方面。招股書顯示,截至9月30日,360金融貸款M3+逾期率(逾期3期及以上)為0.6%,因欺詐而產生的M3+逾期率低至0.2%。這背后是360金融的Argus、宇宙魔方、Cloudbank三大智能風控的成果。 當然,360金融的“技術能力”并不只體現在光鮮的一面上。事實上,作為“技術服務中介”,360金融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拷問。 2、技術服務中介的道德困境 起步于2016年下半年的360金融,在時間上并不占優勢,但是發展迅速。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360金融累計促成貸款總額為944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347億元人民幣,而這兩項數據相比2016年Q4的季度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15.6%、95.2%。 但高速增長的背后,其實是360金融游走在灰色地帶“涉嫌侵權”的行為,以及淪為“技術流氓”的可能性。 ①竊取信息,群發推廣。 與大多數APP相似,360借條會自動讀取用戶手機通訊錄,這是個人隱私保護較為薄弱的今天,大家心知肚明卻也無能為力的事。 但360借條又更往前邁進了一步:對注冊用戶的通訊錄群發暴力催收和營銷推廣短信。 在公益性消費投訴平臺——聚投訴上,閱讀量最高的投訴來自投訴人萬先生的遭遇。萬先生稱自己借了3萬元后,因暫無還款能力導致360借條逾期,隨后360借條對其展開暴力催收。“威脅我本人,騷擾我父母,爆我的通訊錄,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其行為無恥至極!不僅如此,平臺還收取不正常的高額罰息?!比f先生稱。類似的投訴不在少數。
如果說利用用戶通訊錄暴力催收,是行業內普遍亂象的話,對用戶通訊錄群發營銷推廣短信,可能是360借條的一大“技術創新”。
在社交網絡上,大量網友反映沒有注冊過360借條,卻總是收到營銷短信,并且各種退訂和攔截都不起作用。而聚投訴上,就在昨天(12月17日),投訴人杜先生抱怨:“我手機號之前有注冊過!但是這流氓軟件群發消息到我通訊錄親朋好友里!我的朋友未注冊過!隨意盜取個人信息!”
為什么會導致如此亂象呢? ②條款模糊,推卸責任 這背后是用戶們很可能壓根看都沒看過的各項“必讀條款”。氫媒財經翻看了360借條注冊時所默認勾選的《服務許可協議》和《隱私政策》,發現其中的問題不少。
比如“條款不明,漏洞嚴重”現象。 《服務許可協議》寫到,360借條母公司(上海淇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保證不將您使用本服務時提供的各項信息進行惡意出售或者免費共享給第三方”,但后面卻跟了一句“下列情況除外”,隨后列舉了一系列可能出售或共享數據的原因。 仔細一讀不難發現,這一系列條款語義頗為模糊不清,比如保證不“進行惡意出售或者免費共享”,那么“善意共享”可以嗎?
再比如說圖片底部那項例外情況:“本公司關聯實體或必要合作方”。這就像是360說“如果為了我的合作必要,你的隱私數據也是可以出售或共享的”。
此外,《服務許可協議》還有一項讓人擔憂:360借條母公司“對所有第三方網站的隱私保護措施不負任何責任?!边@就是在說:你的隱私數據我如果給了合作方,他們泄不泄露、他們怎么使用,我就不管了。
這不就是在逃避責任嗎?
用戶使用360借條,是基于對360整個品牌的信任,包括對360鑒別、審核合作單位的信任。若是360選擇了不良合作方(比如行為惡劣的催收機構),360理應承擔相應責任。 3、自有渠道貢獻低,360金融是另一個趣店? 道德風險的背后是商業利益。 360金融作為一家技術服務中介,既非金融機構,也非典型的互聯網企業,似乎信奉者“技術優先、用戶靠邊”的危險信條。這與其從事“流量變現”生意的本質不無關系。 360金融起初做的是“寶寶類”理財產品,2015年發布了一款名為“你財富”類似招財寶的平臺。里面有各類合作的金融機構,通過你財富的平臺發布他們的理財產品,比如萬能險、理財型基金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進行購買。 然而,由于基金代銷牌照的缺失以及市場競爭的原因,直至2017年3月,福州三六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并獲得網絡小貸牌照后才走上正軌。這就是如今看到的360金融模式:以360借條為核心連接B端金融機構與C端用戶,再向B端收取服務費。 該模式跑通的關鍵在于用戶獲取和流量變現。 如果你認為手握5億用戶的360可以通過這個模式輕松實現變現,那就可能想的太簡單了。 招股書顯示,截至9月30日,360金融依靠平臺自身所吸引的借貸者比例為8%,360集團渠道占比達到23%,而騰訊應用寶、百度、搜狗搜索等渠道,占比達到69%。
如此依賴外部渠道?是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360擁有10億移動設備連接、5億月活的用戶。但氫媒財經觀察發現,多數用戶僅視其產品為如美圖秀秀般簡單的工具。
比如360安全衛士為殺毒、防護、清理垃圾的工具,使用時長極短,且在該產品上使用其它與其定位不想關的功能極少。再考慮到目前越來越多網友對捆綁下載的反感。
可以看出,360集團的流量雖多但對360金融導流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自身來源占比較低,外部渠道占比高,360金融想要不斷進行用戶獲取和流量變現,必然導致兩個后果: 一是,營銷支出上的增加。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360金融總運營成本和支出為人民幣18.4億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1億元;其中,銷售與營銷支出為人民幣8.4億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9億元。而這次IPO募集的資金,其中的40%還會用于樹立品牌和商業營銷。 二是,不斷擴大自身客源。實現的方式除了360產品之間的導流、捆綁下載“360金融全家桶”以外,就是上文提到的對注冊用戶手機通訊錄群發推廣信息了。 第一塊是硬成本,砸錢就能取得效果,而第二塊更多的是犧牲用戶的體驗甚至犧牲用戶的隱私,以換取更多的增長。 拋開股權激勵對成本的影響,360金融的獲客成本由17年的155元/人增加到2018年H1的198元/人,在18Q3時又降低至138元/人,由于成本的大幅降低帶來了1.02億的凈利潤。 但別忘了,這些凈利潤是建立在用戶體驗、隱私受損的基礎上的。 很大程度上,依托于360集團的360金融,非常像依托于支付寶時期的趣店,我們不妨將其放一起對比。
先看看相同點:
過于依賴大集團品牌、流量和技術。雖然360金融是360的親兒子,而趣店是螞蟻金服“抱養”的。但360金融與趣店仍很大程度受惠于360與支付寶品牌的金字招牌以及流量和技術。
一般而言,現金貸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優質借款人從哪來?風控數據怎么做?而螞蟻金服與360都為其“干兒子”或“親兒子”一手包辦了
業務模式單一。由于同是獨立于巨額流量產品中的單個功能,360金融和趣店的業務模式都相對單一。趣店方面,現金貸業務彼時占其營收85%以上;而曾是一個增值功能的360金融,主營的也是借貸業務;
暴力催收。既然業務相近,整個行業暴力催收的問題也是二者的頑疾,這里不再贅述。
再來說說二者的不同點:
支付寶為趣店提供了大量精準用戶,據說彼時支付寶取消其入口時,趣店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用戶;而360能為360金融提供的,除了23%的用戶就只有品牌和技術。
螞蟻金服是趣店的機構股東之一,其通過全資子公司持股12.8%,但最后說散就散;360金融雖然與360集團有著廣泛的合作,卻沒有直接的股權關系。根據IPO資料顯示,周鴻祎為公司董事長,且通過一家公司持有360金融14.1%的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可以說,360金融雖然不會與360說散就散,但聯系并不非常緊密。 此外,360金融似乎比趣店對用戶隱私更肆無忌憚——畢竟趣店還沒有大范圍對用戶通訊錄群發推廣短信的現象。這一點也能看出360金融的用戶獲取需求更為強烈。
4、總結:技術服務中介的局限與桎梏 綜上所述,360金融的局限或者說桎梏非常明顯: 第一,360金融想要獲取用戶,必須花錢;想獲取用戶又少花錢以實現盈利,只能犧牲用戶體驗和隱私。而360集團雖然手握5億用戶,但有礙于其主要產品工具屬性的尷尬,難以為金融產品大量導流。 第二,由于牌照與場景的缺失,360金融難以大力發展借貸以外的金融業務,也就難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以撮合貸款服務和貸后服務為核心業務的360金融,其商業模式過于簡單。不論是金融行業還是科技行業,它都停留在相對“淺層”的位置,并沒有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般多方位、深層次地將Fintech的模式深深嵌入至金融與科技行業。換而言之,目前的360金融,想象空間并沒多大。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360金融籌備于2015年,成立于2016年。今年9月份360金融才獨立運營,也就是在10月遞交招股書之后才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僅3歲的360金融未來或許還能不斷進化突破,那也有未可知。
五年前,周鴻祎還說,看不明白金融行業,不打算涉足互聯網金融?,F如今,成立僅三年的360金融已經搶在螞蟻金服與京東金融前上市,成為了“互聯網巨頭系Fintech第一股”。 業界有人開玩笑稱,老周讓360集團從美國退市,又借助360金融殺了回來。 難道美國人民也想念周鴻祎?

言歸正傳,如果說京東金融不算金融的話,那么剛上市的360金融更稱不上金融了。 在上市現場,360金融CEO徐軍就稱:360金融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科技公司,不是一家金融機構。
此話不假。
1、360金融:一家技術服務中介 這家核心技術團隊主要從事大數據、建模和算法等工作的“科技公司”,更多的是在金融行業中擔任“技術服務中介”的角色。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360金融的總營收包含4個板塊:撮合借貸服務、貸后服務、融資服務、轉介服務等其他收入。而貸款服務是360金融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具體而言,按照招股書的說法是“獲客、信用分析和匹配、工作流程自動化”服務,以及貸后的“信用承保服務、收款及還款監控”。
貸款的錢哪來呢?具體來看,招股書顯示360金融的資金來源有三塊:金融機構(占比73.8%),指商業銀行和持牌照的金融公司;P2P機構(占比24.3%);平臺自身資金(占比1.9%)。 換而言之,360金融的放貸資金,大多是來源于金融機構。這一點與多數互金企業不同,比如前不久上市的小贏科技,82.3%的資金來自于個人投資者。 所以結論很明顯:360金融作為技術平臺,主要撮合、優化C端的借款人和B端的資金方的交易,由此收取服務收入。該模式并不復雜。
與其說360金融從事的是“金融業”,不如說從事的是“服務業”——它是提供技術服務的中介,本質上做的是“流量變現”。 從“技術服務中介”這一視角看360金融,風景會完全不同,常被媒體詬病的牌照和場景兩大缺陷,其實也并不那么嚴重。 首先,金融牌照并非致命缺陷。 由于起步較晚,360金融手中缺乏高價值的金融牌照。支付牌照、基金代銷牌照,360金融自然沒有,更別提銀行、保險等泛資管、泛金融牌照了。但360金融也并非“無照駕駛”。 官方資料顯示,2017年3月,福州三六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并獲得了網絡小貸牌照;2018年6月,福州三六零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獲得了融資擔保牌照。 至此,360金融主要業務所必須的牌照基本都到手了,雖然只能用于特定細分金融領域,但也基本“夠用”。 第二,場景缺失并非燃眉之急。 我們知道,與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相比,360缺少電商場景。 這就導致:一方面,用于“喂養”風控系統的數據,維度與精度都可能是一個大難題,長期而言業務種類與深度必定受限;另一方面,360分期業務不得不選擇與電商平臺(目前是蘇寧)合作彌補其短板。 但短期來看,360金融似乎以“技術能力”掩蓋了這些缺陷。 風控技術方面。招股書顯示,截至9月30日,360金融貸款M3+逾期率(逾期3期及以上)為0.6%,因欺詐而產生的M3+逾期率低至0.2%。這背后是360金融的Argus、宇宙魔方、Cloudbank三大智能風控的成果。 當然,360金融的“技術能力”并不只體現在光鮮的一面上。事實上,作為“技術服務中介”,360金融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拷問。 2、技術服務中介的道德困境 起步于2016年下半年的360金融,在時間上并不占優勢,但是發展迅速。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360金融累計促成貸款總額為944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347億元人民幣,而這兩項數據相比2016年Q4的季度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15.6%、95.2%。 但高速增長的背后,其實是360金融游走在灰色地帶“涉嫌侵權”的行為,以及淪為“技術流氓”的可能性。 ①竊取信息,群發推廣。 與大多數APP相似,360借條會自動讀取用戶手機通訊錄,這是個人隱私保護較為薄弱的今天,大家心知肚明卻也無能為力的事。 但360借條又更往前邁進了一步:對注冊用戶的通訊錄群發暴力催收和營銷推廣短信。 在公益性消費投訴平臺——聚投訴上,閱讀量最高的投訴來自投訴人萬先生的遭遇。萬先生稱自己借了3萬元后,因暫無還款能力導致360借條逾期,隨后360借條對其展開暴力催收。“威脅我本人,騷擾我父母,爆我的通訊錄,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其行為無恥至極!不僅如此,平臺還收取不正常的高額罰息?!比f先生稱。類似的投訴不在少數。


如果說利用用戶通訊錄暴力催收,是行業內普遍亂象的話,對用戶通訊錄群發營銷推廣短信,可能是360借條的一大“技術創新”。
在社交網絡上,大量網友反映沒有注冊過360借條,卻總是收到營銷短信,并且各種退訂和攔截都不起作用。而聚投訴上,就在昨天(12月17日),投訴人杜先生抱怨:“我手機號之前有注冊過!但是這流氓軟件群發消息到我通訊錄親朋好友里!我的朋友未注冊過!隨意盜取個人信息!”

為什么會導致如此亂象呢? ②條款模糊,推卸責任 這背后是用戶們很可能壓根看都沒看過的各項“必讀條款”。氫媒財經翻看了360借條注冊時所默認勾選的《服務許可協議》和《隱私政策》,發現其中的問題不少。

比如“條款不明,漏洞嚴重”現象。 《服務許可協議》寫到,360借條母公司(上海淇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保證不將您使用本服務時提供的各項信息進行惡意出售或者免費共享給第三方”,但后面卻跟了一句“下列情況除外”,隨后列舉了一系列可能出售或共享數據的原因。 仔細一讀不難發現,這一系列條款語義頗為模糊不清,比如保證不“進行惡意出售或者免費共享”,那么“善意共享”可以嗎?
再比如說圖片底部那項例外情況:“本公司關聯實體或必要合作方”。這就像是360說“如果為了我的合作必要,你的隱私數據也是可以出售或共享的”。

此外,《服務許可協議》還有一項讓人擔憂:360借條母公司“對所有第三方網站的隱私保護措施不負任何責任?!边@就是在說:你的隱私數據我如果給了合作方,他們泄不泄露、他們怎么使用,我就不管了。

這不就是在逃避責任嗎?
用戶使用360借條,是基于對360整個品牌的信任,包括對360鑒別、審核合作單位的信任。若是360選擇了不良合作方(比如行為惡劣的催收機構),360理應承擔相應責任。 3、自有渠道貢獻低,360金融是另一個趣店? 道德風險的背后是商業利益。 360金融作為一家技術服務中介,既非金融機構,也非典型的互聯網企業,似乎信奉者“技術優先、用戶靠邊”的危險信條。這與其從事“流量變現”生意的本質不無關系。 360金融起初做的是“寶寶類”理財產品,2015年發布了一款名為“你財富”類似招財寶的平臺。里面有各類合作的金融機構,通過你財富的平臺發布他們的理財產品,比如萬能險、理財型基金等,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求進行購買。 然而,由于基金代銷牌照的缺失以及市場競爭的原因,直至2017年3月,福州三六零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成立,并獲得網絡小貸牌照后才走上正軌。這就是如今看到的360金融模式:以360借條為核心連接B端金融機構與C端用戶,再向B端收取服務費。 該模式跑通的關鍵在于用戶獲取和流量變現。 如果你認為手握5億用戶的360可以通過這個模式輕松實現變現,那就可能想的太簡單了。 招股書顯示,截至9月30日,360金融依靠平臺自身所吸引的借貸者比例為8%,360集團渠道占比達到23%,而騰訊應用寶、百度、搜狗搜索等渠道,占比達到69%。

如此依賴外部渠道?是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360擁有10億移動設備連接、5億月活的用戶。但氫媒財經觀察發現,多數用戶僅視其產品為如美圖秀秀般簡單的工具。
比如360安全衛士為殺毒、防護、清理垃圾的工具,使用時長極短,且在該產品上使用其它與其定位不想關的功能極少。再考慮到目前越來越多網友對捆綁下載的反感。
可以看出,360集團的流量雖多但對360金融導流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自身來源占比較低,外部渠道占比高,360金融想要不斷進行用戶獲取和流量變現,必然導致兩個后果: 一是,營銷支出上的增加。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360金融總運營成本和支出為人民幣18.4億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1億元;其中,銷售與營銷支出為人民幣8.4億元,高于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9億元。而這次IPO募集的資金,其中的40%還會用于樹立品牌和商業營銷。 二是,不斷擴大自身客源。實現的方式除了360產品之間的導流、捆綁下載“360金融全家桶”以外,就是上文提到的對注冊用戶手機通訊錄群發推廣信息了。 第一塊是硬成本,砸錢就能取得效果,而第二塊更多的是犧牲用戶的體驗甚至犧牲用戶的隱私,以換取更多的增長。 拋開股權激勵對成本的影響,360金融的獲客成本由17年的155元/人增加到2018年H1的198元/人,在18Q3時又降低至138元/人,由于成本的大幅降低帶來了1.02億的凈利潤。 但別忘了,這些凈利潤是建立在用戶體驗、隱私受損的基礎上的。 很大程度上,依托于360集團的360金融,非常像依托于支付寶時期的趣店,我們不妨將其放一起對比。
先看看相同點:
過于依賴大集團品牌、流量和技術。雖然360金融是360的親兒子,而趣店是螞蟻金服“抱養”的。但360金融與趣店仍很大程度受惠于360與支付寶品牌的金字招牌以及流量和技術。
一般而言,現金貸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優質借款人從哪來?風控數據怎么做?而螞蟻金服與360都為其“干兒子”或“親兒子”一手包辦了
業務模式單一。由于同是獨立于巨額流量產品中的單個功能,360金融和趣店的業務模式都相對單一。趣店方面,現金貸業務彼時占其營收85%以上;而曾是一個增值功能的360金融,主營的也是借貸業務;
暴力催收。既然業務相近,整個行業暴力催收的問題也是二者的頑疾,這里不再贅述。
再來說說二者的不同點:
支付寶為趣店提供了大量精準用戶,據說彼時支付寶取消其入口時,趣店損失了三分之一的用戶;而360能為360金融提供的,除了23%的用戶就只有品牌和技術。
螞蟻金服是趣店的機構股東之一,其通過全資子公司持股12.8%,但最后說散就散;360金融雖然與360集團有著廣泛的合作,卻沒有直接的股權關系。根據IPO資料顯示,周鴻祎為公司董事長,且通過一家公司持有360金融14.1%的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可以說,360金融雖然不會與360說散就散,但聯系并不非常緊密。 此外,360金融似乎比趣店對用戶隱私更肆無忌憚——畢竟趣店還沒有大范圍對用戶通訊錄群發推廣短信的現象。這一點也能看出360金融的用戶獲取需求更為強烈。
4、總結:技術服務中介的局限與桎梏 綜上所述,360金融的局限或者說桎梏非常明顯: 第一,360金融想要獲取用戶,必須花錢;想獲取用戶又少花錢以實現盈利,只能犧牲用戶體驗和隱私。而360集團雖然手握5億用戶,但有礙于其主要產品工具屬性的尷尬,難以為金融產品大量導流。 第二,由于牌照與場景的缺失,360金融難以大力發展借貸以外的金融業務,也就難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以撮合貸款服務和貸后服務為核心業務的360金融,其商業模式過于簡單。不論是金融行業還是科技行業,它都停留在相對“淺層”的位置,并沒有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般多方位、深層次地將Fintech的模式深深嵌入至金融與科技行業。換而言之,目前的360金融,想象空間并沒多大。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360金融籌備于2015年,成立于2016年。今年9月份360金融才獨立運營,也就是在10月遞交招股書之后才逐漸被更多人所知。僅3歲的360金融未來或許還能不斷進化突破,那也有未可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