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AI不光能做雙十一海報,還有了集體智慧觀點
現在關于智能的聯想都太以人類為中心了,智能以多種形態存在著。
提起“人工智能”幾個字,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什么呢?
是星球大戰里的R2-D2和C3PO?
還是能在幾分鐘內做出雙十一1000張海報、完美詮釋“五彩斑斕的黑”的AI設計師?
在哈佛大學教授、機器智能研究者Radhika Nagpal看來,這些關于智能的聯想都太以人類為中心了。智能以多種形態存在著。
今天,文摘菌邀請大家一起收看她的TED演講:
機器人能從魚群中學到什么?不可思議的集體行為。(視頻鏈接)
我曾去巴哈馬海岸潛泳。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我把頭埋進水里,奮力地通過通氣管呼吸時,有一群黃黑條紋相間的魚,徑直地向我游來。瞬間我就怔住了。然后,它們仿佛突然改變了主意,在接近我時集體右轉,從我身邊繞過了。
如果我們觀察魚群的行為,可能會對智能有全然不同的理解。相較魚群來說,每條魚都太小了,所以似乎任意的個體對于發生了什么只有十分局限及短淺的見解。但智能不關乎個體,而帶有集體性質。
最不可思議的是,沒有領導者在指導魚群。“集體右轉繞過我”這個受集體意識支配的行為,是僅僅從魚群之間的互動中引起的。可能有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存在于鄰近的魚之間,促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回到人工智能上面來,問題就變成了,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則是什么?我們能否創造這些規則?
這就是我和我的團隊的主要工作。我們既從理論上研究規則系統和背后的數學原理,也嘗試與生物學實驗人員緊密合作。更多的時候,我們研究機器人學。我們嘗試創造我們自己的集體系統,來復現我們在自然界見到的所有事情。這條思路上我們第一個探索,是創造了我們自己的機器人殖民地里面有一千個機器人。
這些機器人非常簡單,但他們可以被編程來展示集體智力。機器人約一個硬幣大,你可以編程調控它的移動,但它也能無線地和其他機器人交流,還能測算它們之間的距離。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設計一個鄰居之間的契約規則,那些你可以在自然界里見到的規則。
比如,螢火蟲一起閃爍▼
我們可以把從大自然中學到的這些規律結合起來,然后創造一個全新的集體行為。
假如你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規則。第一種是運動規則,一個移動的機器人可以避開其它靜止的機器人。第二種是模式規則,一個機器人會根據離自己最近的兩個鄰居變化顏色。再加入一些錯誤更正規則,我們就可以創造十分復雜的自我組裝模型,這是它的樣子▼
在這里,你將會看見一千個機器人,它們合作組合成字母K。重點是沒人在管控它們,任何一個機器人只跟它附近少量的機器人交流,并且利用其運動規律來繞著在建的結構體來回轉,基于其模式規則來找個位置把自己放進去。即使沒有一個機器人是做得完美的,我們可以讓這一集體一起來完成它的目標。你甚至完全注意不到它們是個體機器人,它們變成了單個實體,有點像那一群魚。
這些是在二維空間上的機器人和規則,但我們也可以想想在三維空間上的機器人和規則。我們的靈感來自于群居昆蟲。
如果你想下造丘的白蟻,或者你想想軍蟻,它們用泥土甚至用它們自己的身體來建造不可思議的復雜的蟻巢結構。這些昆蟲實際上也有它們的模式規則,來幫助它們決定要建造什么。我們可以采用這個同樣的想法來為機器人建立規則。
下面你會看到一些模擬機器人,它們的運動規則是穿過這個建造物,來尋找一個位置把方塊放進去。它有模式規則,使得它可以看一下積木組,然后再決定要不要把積木放下。
而有了正確的運動規律和正確的模式規則,我們其實可以讓機器人建造任何我們想要的東西。
你可以想象很多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可以搬動沙袋并且可以幫忙建造堤壩的機器人,或者我們可以想下用軟材料來建造的機器人,它們一起做工來支撐倒塌的建筑。也許有一天我們能造出可以翻越任何東西(包括它們自己)的機器人,像軍蟻一樣。
建防洪壩的機器人,能給作物授粉的自動化蜂群,亦或是監控珊瑚礁的水底機器人群……在每個這樣的系統中,有能力理解如何設計參與的規則,并且有能力創造好的集體行為,是實現這些愿景的關鍵。
最后我想跟你們分享的是,科學本身就是集體智慧的一種不可思議的表現形式。有句話我很喜歡:科研人員決定了科研的成就。想像一下這樣一個社會,一個有參與規則的社會,一個每個小孩子都相信他們可以成長為未來的技術專家站在這兒的社會。或者是這么一個社會,每個成年人都相信他們有能力不僅僅是去理解,還能改變科學技術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那樣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呢?
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我相信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規則,讓這個社會變得很美妙。謝謝。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