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怕被裁員?互聯網+
導讀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怎樣才能不怕被裁員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怎樣才能不怕被裁員呢?
作者/解夏/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騰訊“動刀”,京東“自救”,小米“陣痛”,滴滴“渡劫”,網易“做手術”……互聯網公司調整的形容詞快不夠用了,一系列架構優化從水面浮出,而在水面下,裁員大潮暗流涌動。
這股大潮從去年底持續至今,大公司的口徑也不再溫柔,從委婉的優化、末位淘汰,變成更直白的裁員。然而,一邊進行裁員,一邊又忙著擴招,這猶如一輛在高速路上疾馳的汽車,一邊踩下剎車,一邊又不松油門。
裁員與擴招這兩條線相交于一點——跳槽。正值“金三銀四”跳槽高峰期,裁員帶來的危機影響更多人尋求新的工作機會,他們抱怨工作不好找,“HC停止了”、“根本沒坑”,擴招也影響到了招聘方,HR抱怨人難招,“沒有合適的人”、“找個靠譜的真難”。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怎樣才能不怕被裁員呢?
誰是“站在懸崖邊”的人?
距離懸崖最近的群體是中年人。
去年9月,騰訊裁撤中層的信號開始集中釋放。“故事硬核”的報道里提到,馬化騰曾問總辦同事,“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干部里,30歲以下的有多少?”答案是不到十人。
到了11月,騰訊20周年司慶之際,騰訊總裁劉熾平宣布,騰訊要把20%的晉升機會給予年輕人,這將是硬性的百分比,在未來一年內,騰訊會有10%管理干部退出。同時,騰訊將把20%的晉升機會給予年輕人,這將是硬性的百分比。
緊接著12月,在2018年底的內部員工大會后,騰訊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干部,據報道稱,整個騰訊大概有兩百多名中干,此輪調整比例約為10%,有員工認為實際超過了這個比例。
另一家互聯網公司京東也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末位淘汰10%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前不久,京東首席技術官(CTO)張晨、首席法務官(CLO)隆雨接連離職。有消息顯示,劉強東在內部會上痛斥高管,稱京東內部“人浮于事、拉幫結派”。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隆雨曾輪崗CHO(人力資源總監)一職,但他不再分管人力后,接任者為京東80后、管理培訓生出身的余睿。
今年3月中旬,百度也宣布了新的人才梯隊建設計劃,加速干部年輕化的進程,同時,推出高管退休計劃,百度總裁張亞勤將于10月退休。
無論是裁撤中層還是干部年輕化,中年人都是職場最先感受到危險的群體。
裁員不只是大公司的專利,一家AI創業公司的產品總監Joy就感受到了裁員潮的沖擊。
85后的Joy剛加入這家AI公司時,老板一邊雄心壯志畫下大餅,一邊對他推心置腹重點栽培,他自然也就“打雞血似的跟著拼”。Joy雖任產品總監,但“看著高大上,其實除了coding啥都干”,從最初的數據組織、項目管理到需求分析、系統測試、優化迭代,事無巨細。
一年多后,產品成形,然而,AI商業落地至今還是難題,又遇資本寒冬,公司新一輪融資受挫,老板不得不選擇先活下來,因此轉型發展,AI項目就此擱置。被擱置的不僅是產品,還有Joy一年多的心血。
對老板的選擇,Joy表示理解,無奈之下他開始尋求跳槽。然而,接連投出的十幾份簡歷竟石沉大海,泛起的浪花除了幾個獵頭來電外,沒有任何一家面試邀請,這是他萬沒想到的結果。
不招中年人,成為橫在他心頭的一把刀。
一位中年職場人對盒飯財經抱怨,很多人40歲就到了職業生涯的末日,體力上拼不過年輕人,腦力上稍微松懈也很難和年輕員工抗衡,跳槽也很難找到工作,保住飯碗才是硬道理。
“職場始終是個金字塔,高管的位置就那么幾個,能裁的就是中層和底層。”一位80后創業公司合伙人李濤對盒飯財經說,裁撤中層是一筆劃算的生意,一方面,中層的工資高、獎金高,甚至有一些中層手上還有股權,另一方面,中層往往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人,干勁比不上年輕人,所以,這次大調整,如果兩三個部門合并,只需要一個中層干部或者不要中層都可以,省下的這筆錢,可以用來做其他業務,也可以用來招新人。
公司不能長期一潭死水,是需要新鮮血液盤活的。
另一個站在懸崖邊的群體,是非核心部門、非盈利部門的員工。
今年春節前后,有網易員工透露,網易嚴選、杭州研究院、網易云音樂甚至網易考拉都有員工進入優化名單。
2018年,滴滴在共享單車、租車、自營車、車服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還對外賣、酒旅和票務系統等業務進行探索試水,這導致滴滴一年虧損109億,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調整。年初,滴滴計劃裁員15%,涉及2000個崗位,對非主業進行“關停并轉”,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
業績,是裁員懸崖邊的稻草,即便沒有裁員潮,業績不達標的員工也會被“優化”,末位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在大潮之下,裁員的重頭戲絕不止這些,有企業不惜背負道德層面罵名,對有孩子的婦女群體進行勸退、裁員。
什么樣的人不怕被裁?
暮色之下,所有的貓都是灰色的。在裁員大潮面前,所有人都站在懸崖邊,沒有人是安全的。
此前媒體報道稱,便利蜂要求全體員工考邏輯和數學,考試不及格會被開除。考試范圍涵蓋了函數、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概率、求導等,這一考試讓不少員工怨聲載道。
有贊在1月的年會宣布,將實行“996”工作制度,即正常工作時間為早上9:30到晚上21:00,周三為家庭日,員工可按晚6點的正常時間下班。而遇到緊急項目時,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時間會更長。
裁員,或者叫“優化”的理由是五花八門的,但他們都有解決之道——如便利蜂考數學,那么學好數學就不怕被裁;如有贊實行996制度,那么只要你能加班就不怕被裁;如滴滴“關停并轉”非主業,那么只要在核心業務崗的就不怕;還有實行末位淘汰制的,只要業務做得好就不怕。
是否有被裁危機,仍要看具體處境。即便是中年人,遇到裁員也有應對之道。
在盒飯財經的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中年人對裁員并沒有危機感。一名滴滴的中年員工接受盒飯財經采訪時表示,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會被裁員,“我們部門還在不斷招人”,沒有家庭壓力。
再向前看,華為也曾曝出34歲危機。一位華為員工馮明告訴盒飯財經,他身邊有不少中年人被裁,其中一位年齡在50歲左右的同事被裁,但他心態輕松,在這個年紀,房貸還得差不多了,家庭穩定,相較于30歲、40歲的職場人,沒有那么大的壓力,原本他在公司時工作就比較輕松,被裁能拿到一筆可觀的補償,于他而言再好不過。
馮明的另一位同事就沒這么幸運了,40歲出頭,在深圳貸款買了兩套房,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還是家庭主婦,裁員給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飛馳人生》里有句臺詞:中年人的崩潰是從借錢開始的。這句話可以看做是現實的縮影。
四年前,我的一位生于80年的朋友李濤做游戲創業,不想資金鏈斷裂,公司倒閉,我親眼看到,當天20余人(實際可能更多)就地解散,他因此身負巨債,按他的話說,“相當于自己把自己裁了”。四年后,他正式步入中年,以一家公司合伙人的身份出現在我面前,身上還有幾十萬的債務,但“那只是小頭”了。
身懷一技之長,即便把自己裁了,也能東山再起。所謂的不怕被裁,對中年人,也對更年輕的職場人而言,就是不可替代性。當然,沒有什么崗位是具有絕對不可替代性的,但相對于一家公司或一個部門而言,一個人是可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在沒那么“抗造”的年紀,不可替代性就要具體到崗位特點。
“你比如說銷售吧,年輕的時候一定是拼體力,你干得多、跑得多、說得多,就能比別人機會多,再長大點,就要看你的溝通技巧,年紀更大些,就是你的經驗和能力的累積,你會有大把的人脈,會懂客戶的業務、組織流程、解決方案、他真正的痛點、需求點,而且你還會懂得管理,懂得行業發展和市場趨勢,這些都是你的不可替代性。”一位來自創業公司的中年合伙人常青對盒飯財經說。
常青還舉例說到技術崗位。在他看來,高級的技術人員,最開始是懂技術,而后了解業務、行業,但如果不具備管理知識、技術架構等全方面的視野,是很難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以上這些,不到40歲還真不容易具備。”
不怕裁員危機的群體前需要加個定語:持續學習、不可替代的人。
更具體地來看,若只是暫時優化業務,公司層面考慮的就是用人成本,性價比越高越不怕被裁;從生活層面來說,貸款越少、家庭壓力越小,越不怕被裁。
當然,即便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慮到了,精準避開了每一個裁員“坑”,就真的沒有危險了嗎?近期有媒體曝出,京東要求員工梳理親屬及同學關系,具體范圍包括:1.配偶:包含情侶及訂婚關系。2.直系血親。3.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配偶關系。4.近姻親關系。5.同學(自小學起)。
別忘了,你在公司內部的人脈,也關系到你的職場命運。一定程度上,裁員也是一門玄學,當中年危機的公司遇到了中年危機的你,相顧無言是最好的結局。
(Joy、馮明、李濤、常青,皆為化名)
騰訊“動刀”,京東“自救”,小米“陣痛”,滴滴“渡劫”,網易“做手術”……互聯網公司調整的形容詞快不夠用了,一系列架構優化從水面浮出,而在水面下,裁員大潮暗流涌動。
這股大潮從去年底持續至今,大公司的口徑也不再溫柔,從委婉的優化、末位淘汰,變成更直白的裁員。然而,一邊進行裁員,一邊又忙著擴招,這猶如一輛在高速路上疾馳的汽車,一邊踩下剎車,一邊又不松油門。
裁員與擴招這兩條線相交于一點——跳槽。正值“金三銀四”跳槽高峰期,裁員帶來的危機影響更多人尋求新的工作機會,他們抱怨工作不好找,“HC停止了”、“根本沒坑”,擴招也影響到了招聘方,HR抱怨人難招,“沒有合適的人”、“找個靠譜的真難”。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怎樣才能不怕被裁員呢?
誰是“站在懸崖邊”的人?
距離懸崖最近的群體是中年人。
去年9月,騰訊裁撤中層的信號開始集中釋放。“故事硬核”的報道里提到,馬化騰曾問總辦同事,“騰訊一兩千個總監級干部里,30歲以下的有多少?”答案是不到十人。
到了11月,騰訊20周年司慶之際,騰訊總裁劉熾平宣布,騰訊要把20%的晉升機會給予年輕人,這將是硬性的百分比,在未來一年內,騰訊會有10%管理干部退出。同時,騰訊將把20%的晉升機會給予年輕人,這將是硬性的百分比。
緊接著12月,在2018年底的內部員工大會后,騰訊開始裁撤一批中層干部,據報道稱,整個騰訊大概有兩百多名中干,此輪調整比例約為10%,有員工認為實際超過了這個比例。
另一家互聯網公司京東也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末位淘汰10%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前不久,京東首席技術官(CTO)張晨、首席法務官(CLO)隆雨接連離職。有消息顯示,劉強東在內部會上痛斥高管,稱京東內部“人浮于事、拉幫結派”。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隆雨曾輪崗CHO(人力資源總監)一職,但他不再分管人力后,接任者為京東80后、管理培訓生出身的余睿。
今年3月中旬,百度也宣布了新的人才梯隊建設計劃,加速干部年輕化的進程,同時,推出高管退休計劃,百度總裁張亞勤將于10月退休。
無論是裁撤中層還是干部年輕化,中年人都是職場最先感受到危險的群體。
裁員不只是大公司的專利,一家AI創業公司的產品總監Joy就感受到了裁員潮的沖擊。
85后的Joy剛加入這家AI公司時,老板一邊雄心壯志畫下大餅,一邊對他推心置腹重點栽培,他自然也就“打雞血似的跟著拼”。Joy雖任產品總監,但“看著高大上,其實除了coding啥都干”,從最初的數據組織、項目管理到需求分析、系統測試、優化迭代,事無巨細。
一年多后,產品成形,然而,AI商業落地至今還是難題,又遇資本寒冬,公司新一輪融資受挫,老板不得不選擇先活下來,因此轉型發展,AI項目就此擱置。被擱置的不僅是產品,還有Joy一年多的心血。
對老板的選擇,Joy表示理解,無奈之下他開始尋求跳槽。然而,接連投出的十幾份簡歷竟石沉大海,泛起的浪花除了幾個獵頭來電外,沒有任何一家面試邀請,這是他萬沒想到的結果。
不招中年人,成為橫在他心頭的一把刀。
一位中年職場人對盒飯財經抱怨,很多人40歲就到了職業生涯的末日,體力上拼不過年輕人,腦力上稍微松懈也很難和年輕員工抗衡,跳槽也很難找到工作,保住飯碗才是硬道理。
“職場始終是個金字塔,高管的位置就那么幾個,能裁的就是中層和底層。”一位80后創業公司合伙人李濤對盒飯財經說,裁撤中層是一筆劃算的生意,一方面,中層的工資高、獎金高,甚至有一些中層手上還有股權,另一方面,中層往往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人,干勁比不上年輕人,所以,這次大調整,如果兩三個部門合并,只需要一個中層干部或者不要中層都可以,省下的這筆錢,可以用來做其他業務,也可以用來招新人。
公司不能長期一潭死水,是需要新鮮血液盤活的。
另一個站在懸崖邊的群體,是非核心部門、非盈利部門的員工。
今年春節前后,有網易員工透露,網易嚴選、杭州研究院、網易云音樂甚至網易考拉都有員工進入優化名單。
2018年,滴滴在共享單車、租車、自營車、車服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還對外賣、酒旅和票務系統等業務進行探索試水,這導致滴滴一年虧損109億,不得不進行大規模調整。年初,滴滴計劃裁員15%,涉及2000個崗位,對非主業進行“關停并轉”,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
業績,是裁員懸崖邊的稻草,即便沒有裁員潮,業績不達標的員工也會被“優化”,末位淘汰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在大潮之下,裁員的重頭戲絕不止這些,有企業不惜背負道德層面罵名,對有孩子的婦女群體進行勸退、裁員。
什么樣的人不怕被裁?

暮色之下,所有的貓都是灰色的。在裁員大潮面前,所有人都站在懸崖邊,沒有人是安全的。
此前媒體報道稱,便利蜂要求全體員工考邏輯和數學,考試不及格會被開除。考試范圍涵蓋了函數、立體幾何、空間向量、概率、求導等,這一考試讓不少員工怨聲載道。
有贊在1月的年會宣布,將實行“996”工作制度,即正常工作時間為早上9:30到晚上21:00,周三為家庭日,員工可按晚6點的正常時間下班。而遇到緊急項目時,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時間會更長。
裁員,或者叫“優化”的理由是五花八門的,但他們都有解決之道——如便利蜂考數學,那么學好數學就不怕被裁;如有贊實行996制度,那么只要你能加班就不怕被裁;如滴滴“關停并轉”非主業,那么只要在核心業務崗的就不怕;還有實行末位淘汰制的,只要業務做得好就不怕。
是否有被裁危機,仍要看具體處境。即便是中年人,遇到裁員也有應對之道。
在盒飯財經的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中年人對裁員并沒有危機感。一名滴滴的中年員工接受盒飯財經采訪時表示,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會被裁員,“我們部門還在不斷招人”,沒有家庭壓力。
再向前看,華為也曾曝出34歲危機。一位華為員工馮明告訴盒飯財經,他身邊有不少中年人被裁,其中一位年齡在50歲左右的同事被裁,但他心態輕松,在這個年紀,房貸還得差不多了,家庭穩定,相較于30歲、40歲的職場人,沒有那么大的壓力,原本他在公司時工作就比較輕松,被裁能拿到一筆可觀的補償,于他而言再好不過。
馮明的另一位同事就沒這么幸運了,40歲出頭,在深圳貸款買了兩套房,上有老下有小,妻子還是家庭主婦,裁員給他的壓力可想而知。
《飛馳人生》里有句臺詞:中年人的崩潰是從借錢開始的。這句話可以看做是現實的縮影。
四年前,我的一位生于80年的朋友李濤做游戲創業,不想資金鏈斷裂,公司倒閉,我親眼看到,當天20余人(實際可能更多)就地解散,他因此身負巨債,按他的話說,“相當于自己把自己裁了”。四年后,他正式步入中年,以一家公司合伙人的身份出現在我面前,身上還有幾十萬的債務,但“那只是小頭”了。
身懷一技之長,即便把自己裁了,也能東山再起。所謂的不怕被裁,對中年人,也對更年輕的職場人而言,就是不可替代性。當然,沒有什么崗位是具有絕對不可替代性的,但相對于一家公司或一個部門而言,一個人是可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在沒那么“抗造”的年紀,不可替代性就要具體到崗位特點。
“你比如說銷售吧,年輕的時候一定是拼體力,你干得多、跑得多、說得多,就能比別人機會多,再長大點,就要看你的溝通技巧,年紀更大些,就是你的經驗和能力的累積,你會有大把的人脈,會懂客戶的業務、組織流程、解決方案、他真正的痛點、需求點,而且你還會懂得管理,懂得行業發展和市場趨勢,這些都是你的不可替代性。”一位來自創業公司的中年合伙人常青對盒飯財經說。
常青還舉例說到技術崗位。在他看來,高級的技術人員,最開始是懂技術,而后了解業務、行業,但如果不具備管理知識、技術架構等全方面的視野,是很難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以上這些,不到40歲還真不容易具備。”
不怕裁員危機的群體前需要加個定語:持續學習、不可替代的人。
更具體地來看,若只是暫時優化業務,公司層面考慮的就是用人成本,性價比越高越不怕被裁;從生活層面來說,貸款越少、家庭壓力越小,越不怕被裁。
當然,即便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慮到了,精準避開了每一個裁員“坑”,就真的沒有危險了嗎?近期有媒體曝出,京東要求員工梳理親屬及同學關系,具體范圍包括:1.配偶:包含情侶及訂婚關系。2.直系血親。3.三代以內旁系血親及配偶關系。4.近姻親關系。5.同學(自小學起)。
別忘了,你在公司內部的人脈,也關系到你的職場命運。一定程度上,裁員也是一門玄學,當中年危機的公司遇到了中年危機的你,相顧無言是最好的結局。
(Joy、馮明、李濤、常青,皆為化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