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創業能不能活,98后說了算觀點
MCN概念再度興起,內容創業的生命力在哪里?如何整合南加的內容創業資源?今年年初硅兔賽跑的小馬在南加華人創業頒獎禮給我們解釋了內容創業中的發展基礎和未來前景。
MCN概念再度興起,內容創業的生命力在哪里?如何整合南加的內容創業資源?今年年初硅兔賽跑的小馬在南加華人創業頒獎禮給我們解釋了內容創業中的發展基礎和未來前景。以下是小馬關于短視頻的演講稿:
內容創業 · 短視頻
二月初,在Facebook的quarter earnings call上,Mark Zuckerberg再一次把視頻稱為是“Mega Trend”,Facebook則會把更大的力度放到視頻的推廣上,尤其是短視頻內容。所以接下來Facebook的用戶將會看到更多的短視頻推送。
作為經常喜歡刷社交軟件的90后,短視頻在去年一下子火了起來。起初我是在Facebook上看到很多Viral的小動物的視頻,接著是Buzzfeed各種試吃的視頻,然后Instagram上網紅的skits等等,就更不用說Snapchat了。
但是短視頻到底是怎么發展起來的?這里總結以下最關鍵的三個條件。
短視頻的發展背景:
硬件條件
10多年前,Youtube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CPU處理器差點沒有破產。現在不僅CPU價格便宜了,處理速度變快了,而且每個人口袋里的手機都可以成為一個4K的高清攝像機。這給視頻內容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手機還擔任起高清顯示屏的角色。德勤之前對于Millennials(80、90后)新千年一代的研究表明,他們中的56%已經不用電視看電影或者電視劇了。對比其他幾個媒介,從趨勢上來看,更多的人開始用手機觀看各種視頻。
細分他們在手機上看的內容,更多人在手機上看短視頻。
資金條件
大公司在做。
2016年,Netflix在視頻內容創作上投資了60億美金。當然這些視頻內容涵蓋的面不僅僅是短視頻,還包括電影、電視劇、TV shows等等。
緊隨其后的是Amazon,因為和Netflix在搶占streaming video的市場份額,亞馬遜在2016年在所有視頻內容制作商的投資都翻了2翻。
NBCUniversal 去年向Buzzfeed又投了2億美金,主要用于短視頻內容的制作和開發。
Facebook 2017年也會花大量的資金去推廣、甚至生產視頻業務。
觀眾習慣
從觀眾消費習慣上來看,短視頻更像是適應新時代、適應年輕群體的方式。
碎片時間
短視頻非常適應我們對碎片時間的應用。相比起其他種類的視頻,短視頻可以在任何空暇的幾分鐘,成為觀眾一個快餐式的消遣,并且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消費內容。
沒耐心
視頻的最主要消費群體是一幫年輕人,他們多半沒什么耐心,更喜歡開門見山。短視頻正是打破了傳統講故事的邏輯,不再需要做什么鋪墊、環境渲染等等,一般都是直接一上來就告訴觀眾誰、在哪、做了什么。除此之外,電影、電視劇的對時間的要求比較高,一般年輕人沒有那么多耐心看太長的視頻。
Multitasking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擅長同一時間做多件事情。最常見的比如說邊吃飯邊發短信,邊寫作業、邊哼歌。短視頻也成為了multitasking里的一種。
這個數據里統計了年輕人在什么情況下看短視頻。數據表明,除了在睡覺前看、在原先看電視的時間看短視頻以外,年輕人還喜歡邊看電視邊看短視頻、一邊吃飯一邊看、還有一邊和小伙伴玩耍一邊看等等。
短視頻火起來是必然的。
從數據上來看,有24%的網民(18歲以上)每天都會看至少3個短視頻,20%每天至少看1-2次,還有76%的網民至少每周至少看一次。
很多人說好萊塢已死,好萊塢對手在硅谷。
一方面確實說出了好萊塢的老牌電影行業作為一個傳統行業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缺乏創新、模式老套等等,但另外一方面不可忽略的是,這里無論是從拍攝、后期制作團隊的數量上,影視人才的輸送上,整個產業的完整性上,仍然是全美一流。
沒錯,大數據的崛起,為內容創作帶來了新的思路,比如說越來越多的視頻開始被數據驅動。去年最火的神劇《House of Cards》(《紙牌屋》),其實就是Netflix通過大數據,分析出來的主題。數據更可以用來指明什么時候應該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什么時候應該給觀眾一些highlights,什么角色應該找什么人來出演等等。但是數據擅長的是分析,它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是對趨勢的判斷、對一些細節的剖析,但是如何把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湊在一起,是創作人才需要做的東西。洛杉磯每年有著大量的影視制作人才輸出,這里有著最完善的基礎設施。好萊塢的傳統電影行業也許在走下坡路,但這里仍然是內容創作的中心。
洛杉磯短視頻的制作方
在內容創作層面,洛杉磯的內容產出可以分以下兩大類。一類為MCN,一類為個性化人才。
MCN
MCN 1.0
第一個階段是綜合性大MCN的產生,比如Makers Studio 和 FullScreen。以Makers Studio為例,Makers Studio 是Youtube上最大的內容制造方之一,擁有4億訂閱用戶,2014年被迪士尼收購。
MCN 2.0
第二個發展階段就是很多垂直領域MCN的產生。比如主打游戲類視頻的Machinima,主攻拉丁美裔的Mitu,以生產做飯視頻為主的TasteMade,用網紅做在線教育類視頻的JumpCut等等。
MCN 3.0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就是過去一兩年中,很多MCN都很掙扎,甚至一些MCN不再承認自己是MCN。主要原因有兩點:
1. MCN的根基受到挑戰
MCN是基于Youtube誕生的,他的商業模式以廣告為主。以往MCN把精力全部放在Youtube上,但隨著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等平臺也開始推出視頻業務,和Youtube分流量,MCN原有的商業模式受到了挑戰,他們需要配合更多其他的渠道和平臺來進行內容推廣。
2. 人才流失
MCN 旗下簽了很多網紅,他們內部會把網紅分為三檔并分別對待:小網紅接受培訓,中網紅由公司幫忙接單,大網紅一般公司會幫助他們在內部創業、成立個人工作室或者開發個人app等等。
顯而易見,大網紅變現能力最強,MCN也會主要集中精力打造他們。但由于MCN的這種廣告分流的商業模式,導致很多大網紅的盈利達不到他們的預期:因為廣告費用需要先分給Youtube,再分給MCN,最后再拿到自己手里。所以MCN成為了很多大網紅的跳板,他們紅了以后,就會毅然決然地離開。對于小網紅而言,由于得不到足夠多的資源,時常才華被淹沒,也會紛紛離開。所以MCN留不住人才。
MCN 3.0 趨勢
短視頻IP化,即把一次性的短視頻打造成一個可以反復利用的IP。
比如Maker Studio旗下最大的網紅PewDiePie,開始推出一個叫做《Scare PewDiePie》的系列。這個系列把網紅PewDiePie放到各種游戲的情境中,每一期都以PewDiePie為主角,以網絡游戲的情節為變量,把PewDiePie的個人影響力打造成一個可以反復刺激粉絲的系列劇,圍繞相同的主題、內容進行創作。
再比如說以生產針對青少年內容為主的MCN AwesomenessTV 拍的系列劇《Royal Crush》。《Royal Crush》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拍拖的故事。起初是AwesomenessTV接的郵輪公司 Royal Carribean 的一個廣告,攝制組直接把故事背景駕到了游輪上,游輪每停靠一個港口,這對少男少女就會有新的故事情節發生。現在這個劇已經拍到了第四季,不僅成為了AwesomenessTV旗下最大的IP之一,還把Royal Carribean郵輪公司的品牌形象、廣告、與視頻完美結合。
個人
第二類內容創作為個人,在說他們之前, 需要提一下新崛起的這一代人 —— Gen Z。
高盛給Gen Z的定義為,98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他們是歷史上第一代Post - Internet Generation,即后網絡時代的人。互聯網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已經誕生,他們完全無法想象沒有互聯網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無法理解我們原先竟然在大馬路上攔出租車,就仿佛我們這代人無法想象沒有電視的生活一樣。
他們消費內容的習慣也和Millennials(80、90后)不同。
Gen Z 用更多的手機、其次是電視和手提電腦。我們Millennials,則更習慣用臺式機、其次是手機、電視。這里Gen Z 看電視的時間多于手提電腦的原因之一是電視為電子游戲提供了更好的體驗。
對于社交軟件而言,Gen Z 不再像Millennials那樣在乎Facebook,而是把注意力像Instagram、Snapchat轉移,他們同時看更多的Youtube,這也間接體現了圖片、視頻媒介在新生代中的崛起。
這代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們的注意力只有8秒鐘,11%的人有ADHD(注意力缺乏多動癥),也就意味著視頻內容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更喜歡看talent individuals做出來的短視頻。
Lele Pons
Lele Pons 還沒到21歲。她是Vine 上第一個擁有10億瀏覽量的Vine star,現在她的短視頻總共有60億瀏覽量,位居榜首,比第二名的瀏覽量多20億。Lele 5歲從委內瑞拉搬來美國,她在曼阿密長大,現在生活在洛杉磯。上高中的時候同學都覺得她太奇怪,所以她飽受各種bully。后來Lele開始在Vine上制作6秒的短視頻,視頻中的她經常像圖中一樣epic fail,但是很有Lele的特色。Lele 夠拼、夠大膽、不怕丟面子、無所謂形象,憑借著超真實、超搞笑、超夸張,成為短視頻里面最火的新星。
Cameron Dallas
Cameron今年23歲,和Lele Pons一樣,他也是最初從Vine上火起來的。我在今年Las Vegas的活動上和Cameron聊了很久,我記得他當時給我說,當Vine這個平臺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他覺得這可能是下一個趨勢。然后他從這個平臺開始做研究,研究它背后推送的邏輯和algorithm:什么樣的視頻,甚至是什么樣的自拍可以獲得最大的粉絲量,然后比著做,不斷的嘗試。之后他在把相同的模式復制到Instagram和Youtube上,擴大了自己的粉絲群。
Team 10
Team 10 是由網紅 Jake Paul成立的,Jake也是從Vine上火起來的,他現在Instagram上擁有400多萬粉絲。網紅一般都有自己比較固定、排外的圈子。Team 10的模式簡單可以理解為大網紅帶著小網紅飛。即小網紅可以申請加入Team 10,選中后可以與像Jake這樣的大網紅一起拍攝視頻,發布的時候大網紅會在各個渠道@小網紅來為小網紅們漲粉。
最后
以往我們通過文章抒發、表達情感,現在視頻成為新的語言。好的內容可以擴大影響力,產生共鳴。尤其處在美國,我們其實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進行文化傳播。南加州每9個人里面就有1個人從事內容創作的活動,這里每天都有新的內容誕生。然而在全美范圍內,針對華人的內容,或者是華人所創作出來的內容,卻少之又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這波視頻流里面,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也希望硅兔賽跑能讓讀者獲得更多來自灣區的優秀內容,成為讀者心目中最”有品,有料,有趣“的科技創投內容媒體。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