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雙十一的盛世危言!互聯網+
今年雙十一成交額創新高的背后,其年增長率從去年的39%跌至27%,是天貓雙11活動以來的最低水平
2135億人民幣,在剛剛過去的第十個雙11購物狂歡節中,阿里巴巴天貓平臺的單日成交額再一次創下新高。
2018年雙十一顯示出,阿里巴巴仍然是中國的電商炒作之王,但相比以往,今年雙十一成交額創新高的背后,其年增長率從去年的39%跌至27%,是天貓雙11活動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成交額創新高、年增長率創新低的背景下,這場持續了10年的狂歡,還能持續多久?
1、
從2009年的0.5億成交額,到2010年的9.36億,再到今年的2135億,10年時間增長4270倍。
天貓雙11自誕生以來,一年高過一年的成交額,已漸成一種信仰,按照這個趨勢,阿里雙十一的成交額在幾年后有可能破一萬億。
事實上,不管是阿里,還是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其高速的成長和中國經濟過去十年的發展態勢息息相關,離不開持續刺激消費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我國社會消費品總額從2008年的11.4萬億,增長到了2017年的36.6萬億,總規模擴大了3倍多。
于此同時,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從2009年的不足50%,增長到2018年前三季度的78%。
在中國經濟轉向消費和內需占主導的今天,已經十歲的天貓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巧合也是必然。
當然,數字越來越大,增速下降是必然結果,今年27%的年增長率,到明年還會進一步下跌。
可以肯定的是,成交額創新高、年增長率創新低的這樣的狀態未來幾年還會持續,問題是,這場持續了10年的狂歡,還能持續多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3萬億,其中,網上零售額為7.18萬億,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近20%,網上零售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占比也明顯攀升。
從這個角度來看,占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較大份額的阿里巴巴未來的增長空間還很大。
但也應該看到的是,今年已來國內消費有所疲軟,在今年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下歷史新低。
早在2008年時,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曾高達22.72%,在2013年,這一增速也在15%以上。
此后這一數字則不斷降低,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為10.2%,再到今年增速很可能將進入“個位數”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網上零售增量市場的空間還很大,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滑的趨勢變化,對于阿里等電商平臺,和其創造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無疑將有很大影響。
2、
對于阿里而言,如何進行更好的改變和創新,實現業態的升級和迭代,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是關鍵。
面對競爭的加劇和增長的放緩,近年來,阿里一方面大力往三四線等下沉市場進軍,另一方面,則積極開拓、改造線下商超打造新零售,押注消費升級。
商務部近期發布的《中國城市消費升級報告2018——“雙11”十年大數據透視》指出,近年來中西部二線城市的消費增速明顯,其中武漢、成都、重慶等城市增勢顯著。
天貓發布的“雙11”十年消費數據中顯示,三、四線的消費潛力正在逐漸釋放,這些城市消費人數占比處于穩定增長中。
從統計局數據來看,2017年全年,我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1.43萬億,增長10.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萬億,增長11.8%,從增速來看,農村消費增幅超過城鎮消費。
在新零售方面,阿里今年先是與百聯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隨后又收購高鑫集團,成為歐尚超市、大潤發超市的控股股東。
在今年雙十一,阿里有近62家銀泰百貨、41家居然之家、近100家盒馬鮮生、470余家新零售商超等大體量零售企業據稱都是首次加入天貓優惠活動。
此外,在意識到人口紅利和活躍用戶挖掘越來越難時,阿里將運營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單個的消費能力上來。
今年阿里就推出了針對日常活動的“88VIP會員”,和針對雙十一推出了“雙十一合伙人”計劃,其目標都是為了對已有用戶的進一步開發。
在打通阿里系各大平臺的基礎上,主要是為了讓單一消費者在阿里系平臺上呆的時間更長、花的錢更多。
在一下一上的下沉市場和新零售市場,以及存量市場上,阿里巴巴可謂使出了渾身本事,開足了馬力,最大程度覆蓋所有地域、渠道、場景和用戶,這一切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達到了極致。
或許這是在今年全球經濟面臨極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阿里雙十一能出乎所有人意料再創巨大增量的主要原因。
一個事實是,阿里雙十一在用各種營銷手段誘使中國的消費者過度透支消費的同時,其自身似乎也已經窮盡所能過度透支了未來的增長空間。
與之相對的是,在天貓雙十一的第十個年頭,單純炫耀成交數字,對于阿里今天這樣的體量而言,意義并不大。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消費大國,相比于過去十年,未來消費的潛力依然巨大,其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龐大。
玩了十年的雙十一,在下一個十年,要如何改變玩法,才能避免盛極而衰,這是擺在阿里和張勇面前的一道難題。
阿里巴巴首席運營官張勇稱,阿里必須作出改變,通過持續的改變才能在未來實現3000億或5000億的銷售額目標。
沒人指望阿里巴巴能永遠保持雙十一的銷量高速增長,當增速開始迅速減速時,或許阿里來年的營銷和運營重點將和今年的京東一樣,將放在一段時期的成交額上,而不是單單一天。
3、
另一方面,對于阿里巴巴而言,國內其它電商平臺所帶來的競爭也越來越大。
比如,國內另一大電商巨頭京東每年推出的“618”年中大促蠶食了部分阿里巴巴雙十一的銷售量。
也有說法稱,為降低成本和吸引更多消費者,許多商家在新晉崛起的電商平臺拼多多上開店,同時減少了在阿里巴巴平臺營銷費用。
我們知道,阿里核心電商業務中的關鍵賺錢渠道,即阿里電商平臺上商戶的營銷費用收入,通常占其總收入30%至40%。
財報數據顯示,這一收入增長率最近一直在下滑,從2017年第四季度的39%已下滑至最近一個季度的25%。
不過,阿里方面的說法是,在中國當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企業不太愿意投入新的營銷活動。
此外,隨著雙十一大促進入到第十個年頭,消費者對此日益顯現的疲態也不容忽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在整個中國,悲觀和不確定性是兩個關鍵詞,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中國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消費者似乎更緊地攥著錢包。
與美國的關稅之爭給貿易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給中國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本月初,阿里巴巴曾下調全年營收預估,將全年營收預估調降至3750億至3830億,調降幅度為4-6%。
讓阿里巴巴作出這一動作的理由是,該公司擔憂在中美貿易沖突背景下,將抑制其在銷售旺季之前的營收。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營收高速增長主要依賴于其核心電商業務,而螞蟻金服、云計算等新興業務自我造血能力尚差。
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其核心電商業務營收增長為2016年以來最慢,而對于阿里巴巴及其投資者來說,另一個不好的預期是,阿里的用戶高速增長恐也難以維系。
最新財報顯示,以2018年9月30日計,此前12個月,阿里巴巴年度活躍消費者為6.01億人,達到中國總人口的45%,凈增2500萬。
去除因貿易戰緊張局勢和對經濟疲軟的擔憂成分外,阿里巴巴股價下跌更多和其核心業務增速放緩,以及用戶增長速度觸頂有關。
華爾街似乎比誰都看的清楚,自去年6月以來,阿里巴巴的股價已下跌近三分之一,從年初至今已累計下跌15.99%。
種種跡象表明,增速趨向放緩的阿里和它的雙十一在下一個十年勢必將承受更大壓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