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星艦,馬斯克不惜推遲"星鏈"發射快訊
NASA的登月任務 SpaceX堅信星艦能在未來幾年實現載人登月,SpaceX計劃最早于8月24日執行第十次星艦試飛,星艦是實現馬斯克創建SpaceX初衷的關鍵。
8月21日消息,當星艦于今年6月在一次例行推進劑加注測試中發生爆炸后,SpaceX決定調集內部力量進行增援。
事故發生后,約20%的獵鷹9號火箭工程師團隊被臨時調派至星艦項目,為期六個月。星艦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寄予厚望的可重復使用火箭系統,其未來計劃是用于載人登月乃至火星任務。
SpaceX和馬斯克向來有通過跨項目調配人力資源集中攻堅的傳統:據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其隧道挖掘公司Boring就曾調派員工前往拉斯維加斯,緊急修復因水災受損的盾構機“普魯福克”;2018年,特斯拉更是從全美各地抽調員工奔赴加州的工廠,以加速Model 3的生產進程。
本次抽調獵鷹9號團隊,旨在提升星艦的可靠性、加強部件測試并加速火箭的迭代生產。SpaceX在8月透露,爆炸是因推進劑加注過程中一個裝有氮氣的加壓瓶受損所致。
此前,SpaceX在其得克薩斯州南部的測試場進行了三次試射:其中兩次在升空后不久即發生爆炸,第三次雖成功升空,卻未能按計劃部署測試衛星,并在再入大氣層時失控。接連的失敗引發了外界對星艦能否實現馬斯克宏大愿景的質疑。《紐約雜志》甚至刊文追問:“馬斯克的星艦計劃是否注定失敗?”
盡盡管如此,SpaceX取得的成就已深刻影響了全球航天產業及美國太空政策,包括構建星鏈衛星網絡、實現火箭可回收技術等,同時也使其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人航天企業之一。
自成立以來,SpaceX一直通過高強度的試飛推進技術迭代,這些測試有時以頗具戲劇性的失敗告終,而馬斯克卻堅持通過其社交平臺X對全過程進行直播。
SpaceX的開發邏輯強調“快速試錯、汲取教訓”。然而星艦近期的連續受挫也表明,在單發成本數億美元的火箭上進行高頻迭代,一旦失敗就可能引發代價高昂的連鎖反應。
“當你同時改動設計的多個方面,這些連鎖效應會逐漸累積,”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托德·哈里遜(Todd Harrison)指出,“如此一來,你未能發現某些問題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并最終在試飛中釀成災難性事故。”
馬斯克對星艦曾做出多項大膽預測:它不僅要成為史上首款完全可重復使用的軌道級火箭,還將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更將承載人類登陸火星的終極夢想。
然而,他先前所承諾的時間表均未如期實現,如2023年實現載人航天、最早于今年嘗試載人登月。
“這確實是全球最艱難的工程挑戰之一,”馬斯克在今年7月的特斯拉車主活動中坦言,“最初提出星艦構想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不可能。說實話,公司內部一度也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但這些失誤并未動搖投資者的信心。成立23年的SpaceX仍像一家備受矚目的初創公司那樣持續融資,完全不似傳統資本密集型企業。近期,SpaceX計劃以約400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部分股份。
不過也有跡象顯示,若想進一步提升估值,SpaceX或許需要在星艦項目上展示更多實質進展。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最近一輪僅面向現有投資者的融資洽談中,該公司曾提出5000億美元估值的目標,但在與出資方溝通后作出了下調。
接下來的進展尤為關鍵。SpaceX計劃最早于8月24日執行第十次星艦試飛。外界如何看待其測試失敗與學習能力,將直接影響資本市場信心和NASA合同的履行。
星艦項目的緊迫性
星艦雖是SpaceX的重點項目,但并非唯一業務。SpaceX從獵鷹火箭起步,逐步開發出貨運及載人龍飛船。如今,公司大部分收入來源于星鏈這個低軌衛星互聯網系統。
為確保星艦成功,SpaceX正將資源從成熟的核心火箭業務向星艦傾斜。有知情人士稱,由于大批獵鷹9號火箭工程師被調往星艦項目,原定今年底執行的部分星鏈衛星發射任務,可能推遲至2026年初。
目前SpaceX已成功部署約8000顆星鏈衛星,因此少量推遲發射計劃并不構成嚴重問題。
維持星鏈的穩定營收對支撐星艦研發至關重要。據知情人士稱,制造一艘完整的星艦(包括飛船及超重型助推器)成本高達數億美元。每一次試飛失敗,都意味著整箭損失。此外,SpaceX還需承擔火箭殘骸墜落造成的環境補償費用。
星艦的成功也關系到SpaceX的長遠戰略布局:未來,它將用于發射更大、更先進的星鏈衛星;公司高層曾表示,最終目標是逐步淘汰獵鷹9號火箭,全面轉向使用星艦執行發射任務。
而更根本的是,星艦是實現馬斯克創建SpaceX初衷的關鍵:在火星上建立人類基地。
NASA的登月任務
SpaceX堅信星艦能在未來幾年實現載人登月。美國宇航局(NASA)已向其授予約40億美元的合同,委托用星艦將宇航員送至月球表面。
為了履行這一承諾,SpaceX必須證明星艦能夠完成在軌多次燃料加注這一從未有過先例的動作。而星艦至今甚至未能完成繞地一周飛行。
重重壓力也影響了SpaceX的設計決策。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期測試所使用的星艦原型屬于V2版本。該版本為節省時間和成本,在某些設計上做出了妥協。
這是SpaceX與馬斯克一貫愿意承擔的風險,但此類妥協有時會埋下隱患,可能導致一連串爆炸性的后果,進而影響公眾看法。
“我認為,星艦的失敗并不會否定SpaceX的整體方法論,”商業航天分析公司BryceTech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卡麗莎·克里斯滕森(Carissa Christensen)評價道,“話雖如此,但持續多次的測試失敗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事件本身高度透明;二,這家公司通常在創新上行動迅速且非常成功;三,整個航天界的多個項目目標都依賴于這款飛行器,”尤其是NASA的月球任務。
快速迭代的開發節奏或許是星艦失誤頻發的原因之一,匆促的設計變更有時會對火箭其他系統造成意料之外的影響。據知情人士透露,隨著SpaceX在后續型號中增加推進劑容量,“猛禽”發動機的密封件就出現了故障。
許多SpaceX工程師仍秉持“每次發射都是一次學習”的理念,認為寧可早期快速試錯,也比拖延數年追求首飛完美更重要。正是這種文化,加上雄厚的財力和持續的資本支持,推動SpaceX走到今天。
SpaceX素以“硬件富裕”著稱,即同時生產多臺原型機、邊測試邊調整。據知情人士稱,盡管內部共識認為V2設計存在不足,但工程師仍希望通過繼續試飛收集關鍵數據,尤其是關于熱防護系統的表現。然而今年至今,沒有任何一次星艦試飛后熱防護瓦能完好返回地面。
今年早些時候,白宮曾提議在“太空發射系統”(SLS)完成其第三次飛行后,逐步淘汰這款由波音公司研制、超支嚴重的火箭,轉而推動商業火箭替代方案,星艦本是熱門候選。但受其測試挫折影響,參議員特德·克魯茲(Ted Cruz)最終為SLS第四、第五次任務爭取到了額外撥款。
SpaceX曾一次次用成功回應質疑,完成許多曾被視作“不可能”的工程技術挑戰。如今,它亟需在這一關鍵節點上,重新贏得那些擔心公司陷入發展瓶頸的觀望者的信任。
“最關鍵的是展現出清晰可見、可被驗證的進展,”克里斯滕森強調,“我認為這是避免產生負面看法的根本。從這個角度來看,最理想的結果就是他們能成功地讓一艘星艦進入太空并返回。”(小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