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著花樣刷存在感,谷歌越來越不谷歌觀點

谷歌如今的搗鼓傳聞、故布疑陣,強刷存在感,與當年那個對抗監管,不自由毋寧死的谷歌,是有了天壤之別,可以說谷歌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谷歌。而其近來強刷存在感,核心或許還是由于畏懼其在未來繼續失去中國市場的焦慮所致。
文|鄰章
谷歌的回華之心似乎從未如此迫切,乃至于給人一種變著花樣刷存在的感覺。
前幾日,在外媒Intercept傳出其將開發一款符合國內監管要求的搜索引擎,讓谷歌搜索重回中國市場,引起輿論討論而后辟謠、媒體刪稿之后,今日,The Information又爆料稱谷歌將在中國市場發布一款中文信息流產品,來分食這個國內當前最具錢景的市場。
但從現實來說,這恐怕又是谷歌的一廂情愿,無論是從監管角度還是從國內信息流市場競爭的現實來說,谷歌在中國市場推中文信息流產品的夢想都或終將是泡沫,一戳就破。
一、一廂情愿的入華夢
首先從監管角度來說:
搜索核心業務入華,谷歌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監管門檻。眾所周知,2010年,谷歌因不愿接受相關監管要求,而宣布其搜索服務業務退出中國市場。當下,雖然其安卓系統成為了國產智能手機的底層驅動,但其核心服務都被剝離在外,與欣欣向榮的中國互聯網市場沒了關系。
而當前其想再度入華,必然需要在監管層面破冰。但從前幾日傳聞的其將開發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搜索引擎從而重返中國市場,而后經證券日報從相關部門獲悉“有關谷歌或重返中國的傳聞并不屬實”來看,顯然在監管層面,谷歌并沒有取得突破。
并且,可做參考的是,對華態度更為積極、一直表現良好,被普遍視為印象分應該還不錯的Facebook,當前其被視為入華前兆的杭州辦公室的工商注冊已被撤銷。Facebook尚且如此,更何況說態度一直冷淡,并有對抗監管前科的谷歌了,可以說,谷歌當下能夠重新入華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一廂情愿了,在搜索上如此,在信息流產品上,亦將如此。
其次從業務競爭來說:
當然,退一萬步來講,即使谷歌真的能夠取得監管信任,在后續成功入華,但其在錯過中國互聯網市場發展最為快速的這八年之后,面對幾乎完全陌生的新市場,其產品回歸中國市場還會有競爭力么?事實上這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1.搜索市場瓜分殆盡
從當前支撐谷歌營收的搜索來說,雖然我們看到有許多人對于谷歌搜索似乎頗有情結,但是落實到整個中國互聯網市場,我們卻能夠發現的是,當前的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事實上已經幾乎沒有了谷歌搜索的“容身之地”。
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7月,百度國內搜索市場份額占比為73.84%,排名第一,其后神馬搜索市場份額占比為15.00%;360搜索市場份額占比為4.13%;搜狗搜索市場份額占比為3.89%;而谷歌搜索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為1.69%。
市場份額格局彰顯的是當前中國搜索市場的板結化的現狀,市場份額更是無情的顯露出,那些說著愛谷歌搜索的人,事實上更多的扮演了精神股東的角色,并未給谷歌貢獻出市場份額。
并且,谷歌回歸中國市場,也必然要面對由百度、360等培育起來的用戶使用習慣差異以及本地化經驗不足的現實。外來的和尚難念經或將會成為谷歌中國業務的標簽之一。作為參考,此前微軟已經在中國的Windows 10版本中,讓百度取代自家的Bing搜索作為默認搜索引擎。
2.信息流缺乏內容核心
而在今天傳出的谷歌中文信息流產品上,谷歌所面臨的現實亦是如此。
如我們所見,當前信息流正在成為各家爭奪的重點所在,此前,今日頭條在今年許下了“沖500億元,保300億”的廣告收入目標;百度更是將信息流視作了再造一個新百度的驅動力量之一。在這樣的現實下,谷歌若真在中國市場推出信息流產品,其也必將會面臨百度、今日頭條等產品的強力競爭。但從現實來看,谷歌在信息流的底蘊以及中文內容的積累上,并未擁有任何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出于嚴重不足的階段。
從時間維度來看,在信息流的入局上,事實上谷歌就已經有些亦步亦趨,其在看到今日頭條、百度推出信息流產品后,谷歌才慢慢加入信息流產品,但其英文信息流產品所引起的反響卻十分有限,并未成為爆款應用,而反觀百度App、今日頭條等信息流產品,能夠看到的是其在信息流的助推下,月活、日活都在不斷地創下新高,諸如百度App在六月的平均日活已達到了1.48億。事實上這說明,谷歌在當下并未get到用戶的需求,而在主場(國外市場)尚不能get到用戶的需求,其又如何能get到闊別了八年之久的中國市場用戶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在中文內容構建上,谷歌這位外來和尚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處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狀態。如我們所見,信息流的競爭,一方面是算法推薦精度能否千人千面的競爭,而更為核心的事實上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優質內容的競爭。
如我們所見,為了創造源源不斷的給用戶提供優質內容供給,百度和今日頭條們,都在以各種方式加大內容來源的供給。諸如百度為了打造信息流,近年來其在內構建了包括百家號、熊掌號、好看視頻、智能小程序等內容和服務體系,在外則是聯合權威機構實現優質內容接入,諸如百度先后與新華社、人民日報、央廣網等近2000家主流媒體、黨政機關、各類機構、優質自媒體及名人達成合作,實現了入駐百度內容生態,進行優質內容供給。
從現實來看,當前谷歌信息流所能提供的中文內容十分有限,但在中國市場,中文內容顯然是用戶的核心需求,沒有適合用戶需求的內容的源源不斷的供給,如何留住用戶,又談何信息流?
二、強刷存在感,根源是谷歌的焦慮
谷歌如今的搗鼓傳聞、故布疑陣,強刷存在感,與當年那個對抗監管,不自由毋寧死的谷歌,是有了天壤之別,可以說谷歌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谷歌。而其近來強刷存在感,核心或許還是由于畏懼其在未來繼續失去中國市場的焦慮所致。
過去八年,由于當初的對抗監管而退出中國市場,谷歌錯失了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八年,讓旗下的核心業務們均無法參與到中國市場的互聯網競爭之中。舉個簡單的例子,諸如其安卓系統,雖然在當下已經是國產智能手機的底層驅動,但是安卓系統中的 Google Play 、Chrome、Gmail、Youtube這些附帶的核心服務均無法在中國市場存在。
而核心服務的無法存在,也使得在營收上遭受著可見的損失。諸如Google Play ,作為安卓系統的統一應用商店,其本應如蘋果的App Store一樣,成為用戶獲取App的唯一途徑,掌握應用分發大權,但事實卻是因為Google Play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使得其喪失了應用分發這塊蛋糕,讓國內各家智能手機廠商都有自己的應用商店。而作為對比,中國市場已成為蘋果App Store營收的最大貢獻地,據移動互聯網市場調查公司App Annie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僅在2017年四季度,蘋果軟件商店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超過了20億美元。
當然,相對于過往,谷歌更為害怕失去的是無法參與到中國市場的未來。
從現實來看,當前整個互聯網正在進入由人工智能驅動的下一幕,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網民群體,事實上已成為人工智能等技術落地的排頭兵,對于智能音箱、自動駕駛這些產品,中國都有足夠大的市場潛力。
巨大的市場潛力,對于任何一家想在人工智能時代有所作為,不被拋棄的科技互聯網公司而言,顯然都是不可錯過的市場,即使是強如谷歌。所以我們看到,為了不做一個中國市場強大前景的看客,谷歌在近幾年毅然開啟了“好馬也吃回頭草”的路徑,期望通過投資、開設研發中心等方式,來逐步參與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未來發展。
諸如其先后投資了出門問問C輪、觸手TV、京東,而在人工智能卡位,研究人才爭奪上,2017年12月,其在北京成立了一個人工智能中心,希望借此招攬人工智能應用服務人才。但從當下進展來看,顯然中國市場并不太需要谷歌,谷歌仍在為當年的意氣用事買單。
三、寫在最后
一方面是全球最具想象力、人工智能等技術落地的先鋒市場,而另一方面是在監管上并未取得認同,在產品上也并未構筑本地化優勢,谷歌的入華在當下看來,事實上更像是一場循環往復的鬧劇,通過隔一段時間來刷一下存在感,為那些精神股東們帶來些許期望。但在錯過了能夠深度參與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前八年,谷歌即使真能入華,面對如今最為挑剔的中國互聯網用戶,迎接他的也不是春天,而是冬天,終究或將是夢幻泡沫,一戳就破。
注:本文所有圖片源自網絡。
文|鄰章【微信號:ZLxgic,微信公眾號:TMT317】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人系獨立撰稿人,騰訊科技2016年年度新媒體,關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文章在虎嗅、鈦媒體、界面新聞、百家號、搜狐科技、騰訊、雪球、品途商業評論、今日頭條等30余家平臺發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