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這項黑科技 讓單機柜算力能頂800臺家用電腦智能

“液冷”技術是降低數據中心能耗的最可靠與可行的方案,曙光在此方面積累了完善的技術,這將加速全國“數據中心”步入“液冷”時代。
從5G到云計算,“數據中心”正如20世紀初的發電廠,隨信息產業高速發展進入建設高峰期。此外,“節能”、“高密度計算”等政策與企業需求,也將“數據中心”建設領入新時代。
7月16日,中科曙光旗下曙光節能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光節能”)在北京召開首次“曙光節能”數據中心產品媒體交流會,并詳解“數據中心”節能黑科技。
會上“曙光節能”總經理何繼盛介紹,目前“數據中心”已進入5.0時代,除具有標準與模塊化特點外,追求低能耗與“高計算密度”成為趨勢。
圖說:“曙光節能”總經理何繼盛
而隨著曙光“全浸沒液冷”技術步入標準與商業化,“數據中心”單機柜功率已進入160KW時代(傳統風冷單柜功率<30KW,普通家用臺式電腦CPU+GPU功率為0.2KW左右),同時PUE(總能耗/IT設備能耗)值也降到1.05及以下,目前國內首個“全浸沒液冷”服務器群已在平穩運行。
“全浸沒液冷”技術 讓數據中心節能不再“靠天吃飯”
“數據中心節能不能總‘靠天吃飯’,自然環境無法復制,此外也不利于計算資源的靈活配置。”在“曙光節能”數據中心產品媒體交流會上,“曙光節能”總經理何繼盛表示,隨著IT產業發展,數據中心能耗、計算密度等話題正引發社會關注,各地政府部門也推出針對新建數據中心能耗的限制政策。
圖說:互聯網公司建立在北極圈內的數據中心
而為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PUE值”,擁有龐大服務器群的云計算、互聯網企業紛紛在擁有豐富水資源、氣候涼爽的偏遠地區建立“數據中心”。這樣做雖然降低了PUE,但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不具有參考與可復制性。
“隨著數據中心機柜的標準與模塊化普及,短時間在偏遠地區大規模建設數據中心成為可能。但對于90%企業、機構來說,配置的‘數據中心’遠離用戶、遠離主干網絡、失去運維的便捷性是無法接受的。”何繼盛表示,為給用戶提供便捷、標準、靈活的節能、高計算密度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早在2012年曙光便探究降低數據中心能耗的核心技術——“全浸沒式液冷”。
何繼盛介紹,傳統數據中心超過一半的耗能都用在了冷卻計算設備上。因此降低冷卻耗能,是數據中心節能的關鍵。曙光經多年研發與實踐,掌握了行業領先的“全浸沒液冷”技術,依托該技術曙光研發的C8000刀片式計算模組,其計算單機柜功率可達160KW,而PUE值達到1.05及以下,相比傳統風冷數據中心可節電超過30%。
圖說:曙光“全浸沒液冷”計算模組—C8000
另外,隨著5G時代到來,在用戶密集區配置高計算密度的邊緣數據中心正成為趨勢。曙光液冷“數據中心”計算模組,為用戶在密集地區的“邊緣計算”節點配置,提供了可靠、節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也將加速5G時代的云游戲、云3D、云渲染設計等高交互、復雜計算場景的實現。
超40項液冷技術專利 四年實現四個“全國首次”
除“全浸沒液冷”技術外,圍繞數據中心節能、不同行業對計算密度的需求,曙光積累了大量技術專利與建設經驗。
何繼盛介紹,曙光率先于2015年推出國內首款標準化量產的冷板式液冷服務器,并在當年完成國內首個冷板式液冷服務器大規模應用項目,2017年又交付了國內首套商用全浸沒液冷服務器,并在今年完成了國內首個浸沒式液冷服務器大規模應用項目。截至目前,曙光擁有的“液冷”核心專利就超40項,此外還有40余項“液冷”相關專利已提交申請。
圖說:平穩運行中的曙光“全浸沒液冷”服務器群(局部)
曙光數據中心系列產品,擁有滿足中低密度計算需求的風冷標準模組、滿足高密度計算的液冷冷板模組,以及滿足救災、戶外勘探等特種作業環境需求的“集裝箱式”計算模組,這些計算模組已被電力、氣象、金融、通信、互聯網企業、高校研究院等廣泛采用,曙光提供的“低能耗”、“高密度”計算節點數以萬計。
圖說: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天文
中國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天文表示,目前全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已連續8年超過12%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總耗電量將達到2962億千瓦(2018年中國城鄉居民用電總量為9685億千瓦)。因此數據中心節能問題,引發包括政府在內的廣泛關注。
圖說:前四代數據中心運行和維護特點
呂天文介紹,目前一線城市對新建數據中心節能都提出了PUE值的硬指標,但現在很多已建或在建數據中心的PUE值達不到,改造、升級現先有“數據中心”也是節能的挑戰。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液冷”技術是降低數據中心能耗的最可靠與可行的方案,曙光在此方面積累了完善的技術,這將加速全國“數據中心”步入“液冷”時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