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活該被罵,但過度解讀何嘗不是另一種惡?互聯網+

今后關于地推運作以及平臺審核整個行業都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驅逐推手 互聯網大病互助平臺的初衷是美好的,隨著水滴籌問題接二連三的曝出。
文:互聯網江湖劉志剛
卷首語:
開篇先談下寫這個稿子的初衷。
記得幾年前,一同學家里出了點變故,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應對,同學、校友該捐的捐,但依舊杯水車薪。恰逢移動互聯網各種基礎設施完善,水滴籌、輕松籌等平臺雨后春筍般崛起,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個人資料申請上去,通過之后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幫助。
金額雖然不大,但素未蒙面,出手相救,此為大德。
最關鍵的是給人以力量。天災面前,比眼前的困難更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信心與勇氣,陌生人的鼓勵有時候反而能起到比親人更為震撼的效果。
捐贈現金之外的一句問候,是失落者走向光明的燈塔。
正文:
2019,在公益“鋼絲繩”上行走許久的水滴籌遭遇了自己的“水逆年”。
今年上半年,德云社弟子吳鶴臣妻子水滴籌事件引起軒然大波。北京有兩套房產和一輛車,卻在眾籌時勾選了“貧困戶”選項。一時間,關于吳鶴臣家人、德云社,還有水滴籌的輿論指責聲也鋪天蓋地的傳來。
而在近日,一段臥底“水滴籌”視頻登上微博熱搜榜,視頻內容顯示,互聯網籌款平臺“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他們常自稱“志愿者”,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與此同時,視頻也曝光了“水滴籌”籌款的眾多漏洞,包括審核不嚴、利益導向等問題都凸顯開來。
一年之內,連環多起惡性事件,水滴籌罄竹難書,公司運營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拉出去個高管祭天都不過分。
仔細盤點下這一起起的事件,受傷最大的是不是水滴籌,而是真正需要慈善眾籌的一個個用戶。
目前網上留言出現最多的是什么?反正我看到的是“再也不捐助”這樣一個聲音。
鑒于此,互聯網江湖團隊(ID:VIPIT1)還是想為慈善眾籌行業說句話,更準確的是為真正需要慈善眾籌的用戶。
“惡魔化”無異于因噎廢食:輿論聲討或成另類“良幣”驅逐推手
互聯網大病互助平臺的初衷是美好的,給貧困患者謀利益,為愛心人士提供便捷、安全的捐助渠道。然而,當公益與商業有所牽扯時,對于企業而言往往需要更加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引來萬千指責。
如今的水滴籌就是如此,此次曝光視頻流傳伊始,筆者也一度感覺過去自己的捐助成了“智商稅”。但冷靜下來也意識到,或許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被情緒所左右。
正如暢銷書《烏合之眾》所說的那樣: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群體只會干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因此,我們不妨跳出大眾情緒的干擾,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問題一:大病眾籌的線下地推到底有沒有必要?
在互聯網江湖看來必要性是有的,但平臺也要有所作為。
為什么這么說?現在輿論指責的其中一個維度是受助人是否為貧困戶,以及水滴籌對此是否具備足夠完善的審核制度。目前我們看到的情況卻是受助人經濟狀況參差不齊,水滴籌審核不嚴,所以說水滴籌活該被罵。
那么是否存在一些貧困戶不擅長不了解互聯網大病眾籌平臺呢?想來應該是有的。
這里補充幾個我在老家的見聞:下沉市場部分人員的閉塞在一二線城市的人是很難想象的,比如我老家,網購都是問題,我經常幫助老家親戚在網上購物,買大件商品。前幾年過年回老家,不少人給我說蘋果手機即將不能用,國家電網將封閉蘋果系統,說的有模有樣的。
我們平時所享有的看似觸手可得的信息,在下沉市場的部分群體看來,依舊是奢侈品。
一些貧困人群主觀上確實意識不到網上籌錢這種求助渠道,并且自己又缺乏足夠的人脈資源進行傳播,這時候線下地推團隊的價值就凸顯開來了。通過地推人員去找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然后幫他們去做線上的注冊和推廣,使得大病眾籌求助理念以及公眾期盼能夠得到落實。
但與此同時,如果在地推過程中參雜“懸賞”很容易造成工作人員對審核的忽視,讓最初的理念變了味。
從千團大戰開始,地推與補貼就成了“黃金搭檔”,地推團隊褥平臺羊毛也成為一種常態化的事情。畢竟無利不起早,無論是平臺要的是實打實的效果還是只是把數據做起來,都得先給予線下團隊足夠的“賞金”。
在O2O時期,這類地推刷單最受傷的是投資人,這也引發了后來的資本寒冬;對于今天的大病眾籌平臺而言,感到受傷的是大眾,因為大家感覺被騙了,但最受打擊的卻是品牌。
隨著此次事件的爆發,今后關于地推運作以及平臺審核整個行業都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問題二:當行業“惡魔化”,最受傷的是誰?
目前網上留言出現最多的是什么?反正我看到的是“再也不捐助”這樣一個聲音。
一旦如此,對于輿論謾罵的“詐捐人”而言,無非少了個省錢的渠道罷了。但對于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水滴籌的“惡魔化”堵塞的是他們的生命通道。輿論和媒體們的過度聲討可能會波及到真正需要的人,如此一來這跟那些掃樓地推的人又有什么區別?
掃樓地推的工作人員,過度的利益導向驅動平臺自身“劣幣驅逐良幣”。而輿論的過度解讀,確實需要幫助的“良幣”成為平臺“失火”所殃及的“池魚”,也是一種對“良幣”的驅逐。無論如何,大病眾籌作為現有社會保障系統的一個補充力量不應該因此而夭折,這一社會需求是客觀存在著的。
問題三:該不該給水滴籌原諒和機會?
網友們的同仇敵愾,媒體的推波助瀾,讓水滴籌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講,水滴籌審核不嚴所犯的是經營模式問題而非數年前發生的“郭美美問題”。前者是能力有待提高而后者則是本身的態度存在問題。對于能力問題,需要輿論去給予監督促使提高;對于類似于“郭美美事件”這樣觸碰底線的態度問題則一票否決并給予打擊。
就像此前德云社吳鶴臣事件爆發時,民政部門所表示的那樣:今后將積極引導有關平臺修訂自律公約,繼續完善自律機制。
很顯然,水滴籌沒有發生善款管理這樣的底線問題,只是管理存在硬傷,稱不上“作惡”,因此有關部門給予的是引導。對于水滴籌以及整個大病眾籌市場,當我們站在道德與公益的制高點去指責它時,或許也應該給予它們改善的機會和空間,而不是一味重復地加以指責。
硬幣的雙面性:大病眾籌平臺進入“寒武紀”?
寒武紀時期,標志著地球生命進化的大爆發。如今,隨著水滴籌問題接二連三的曝出,大病眾籌平臺或許也將迎來自己的“寒武紀大爆發”。
水滴籌成為眾矢之的,這對于輕松籌、愛心籌們而言這也意味著危機而非機遇。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作為行業頭部玩家,水滴籌尚且出現這樣的低質量擴張路徑以及松散的審核模式,那么其它平臺呢?至少目前公眾所釋放出來的情緒來看,似乎大有一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概論,很多人對行業失去信任而不是只針對水滴籌一家。
就像之前的e租寶事件對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造成嚴重的沖擊,那些合法經營的平臺可能也因此受到傷害。畢竟作為行業頭牌的e租寶都出事了,投資人的不安全感也會隨之爆棚,紛紛選擇體現,導致不少無辜平臺出現擠兌現象,進而引發經營危機。
因此,對于輕松籌、愛心籌們而言,不要抱著看熱鬧的想法,更別想著踩上幾腳。
記得此前一位在某二手車電商平臺工作的朋友在聊天時曾經談到,二手車電商平臺互撕很常見,但精明的公關幾乎不會攻擊敵方假車源、問題車等產品問題,而這其實就是一種行業的互撕默契。因為一旦不顧后果的互撕,用戶在網上看到的只能是二手車電商信任問題嚴重,到處都是車輛問題,進而對整個二手車電商行業產生信任危機。
可惜的是,最后行業撕逼撕紅眼,最后沒有勝利者。
互聯網大病眾籌也是如此,要分清主次,現在各個企業的共同利益就是如何恢復公眾對眾籌捐贈的信心,這才是目前面臨的主要矛盾。
就像去年面對行業“雷潮”,互聯網金融頭部平臺聯合在一起發布各種聲明共同提振行業信心。大病眾籌平臺也應該團結在一起,針對公眾最關注的審核問題以及信息披露問題,共同建立規范化的行業標準。團結、自律、共勉,不要因為一時的意氣之爭而傷害整個行業的進程。
任何一個行業從野蠻生長到走向成熟都會經歷很長一段的摸索期,在這期間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的,每一次犯錯都會加速行業走向成熟進程。
這樣看來,此次水滴籌引發的信任危機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倒不失為一次蛻變的機會。
對于媒體而言,也不宜過度解讀推波助瀾。到最后只能放大公眾信任危機,成為驅逐眾籌“良幣”的推手。有這時間倒不如想想看,大病眾籌平臺該怎么權衡好商業與公益的關系,然后給出自己合理的想法和建議,這才算真正有價值的報道。
當然,水滴籌自己犯了錯,導致行業蒙羞,活該被罵。公眾情緒激動,產生一種“被欺騙感”自然需要宣泄出來。不過與此同時,當我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評指責時,也應站在這個維度去看待大病眾籌平臺存在的意義,以及這起事件對它所帶來的影響。
希望每一個需要救助的人,都有一份幸運,或許不多,但長尾最有溫度的。
互聯網江湖原創稿件,訂閱號ID:VIPIT1,商務轉載合作聯系:13124791216,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