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態度轉變:解除對華為評審限制互聯網+
導讀
不能因為反對IEEE的錯誤行徑,而采取同樣封閉的政策。
不能因為反對IEEE的錯誤行徑,而采取同樣封閉的政策。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周素云、魏子敏
IEEE的態度發生變化。
今晨,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中國官網及官方公眾號同時發出聲明,表示IEEE向美國商務部要求就出口管制條例在IEEE出版活動的適用性做出說明。目前,IEEE已收到相關說明。
根據新的信息,華為及其子公司的員工可以參加IEEE出版過程的同行評審和編輯工作,無論他們的雇主是誰。
并進一步表示:
十大協會聯合發聲:希望學術回歸正常軌道 5月29日,全球最大專業技術組織之一,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內部郵件被曝出,稱將禁止華為員工為旗下雜志編輯和審稿。郵件一經公開,立即在學術圈引起軒然大波。
正當我們還抱著科學無國界的信念,看著IEEE的愿景和使命,期待劇情反轉的時候,5月30日上午,IEEE發出官方聲明,確認禁止華為員工參與編輯與審稿工作。
此事引發了華人學術圈的一片聲討。昨日,中國十大學會難得統一發聲,就此事發布了《關于 IEEE 限制正常學術交流事件的鄭重聲明》。
全文內容如下。 CVPR發聲力挺華為,多名學者辭職
“這突破了一個學術人可以接受的底線。”
事件發生后,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致信IEEE主席稱,“做為IEEE 的會員和期刊編委,我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我申請退出我所在的兩個IEEE 期刊的編委會”。
隨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奕群也發文稱將辭去其在IEEE的相關職務。
除了華人教授,這一話題也引發了不少國際研究者的聲援。東京大學、日本人機交互界泰斗,索尼增強現實之父暦本純一老師也在twitter表示,將不再為IEEE審稿。
5 月 31 日,PAMI TC 主席 Bryan Morse,同屬IEEE的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 2019 大會主席 Larry Davis、Philip Torr 與朱松純聯名發布了一份聲明: “我們的會議對所有希望提交作品或以其他方式參與的人開放,我們歡迎與所有人成為朋友和同事。IEEE 對這些限制的說明僅影響清單上公司的成員是否可以審閱論文,參加我們公開的會議并不受影響。”
作為研究者,如何妥善應對當前局面?
話題出現后,不少讀者都向我們表示,技術方向的學生畢業要發文,年輕教授評職稱要發文,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更需要這樣的平臺去交流,但面對IEEE這樣一個讓學術人“寒心”的決定,科研工作者能怎么做又該怎么做呢?
31日下午,在由清華大學AI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中國人民大學高瓴AI學院院長文繼榮教授領銜的“AI安全與倫理”論壇中,幾個老師也就IEEE禁華為員工審稿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鈸院士表示,“這個階段是必然的,中美斗爭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太生氣。這些規則和原則本來就是美國所制定,他們要求別人遵守,我們說了也沒有用, 看淡就好了。” 文繼榮教授認為,他很贊同張鈸院士的觀點。他說:“在上個月參加的華為戰略技術研討會上,我感受頗深。華為公司在整個網絡、芯片、基礎軟件、5G,AI等都有一個全面的布局,大家可以簡單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布局全部完成,美國的核心競爭力將被動搖,你要是美國你怎么辦?這并不是一個難理解的事情。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沒什么特別值得討論,大家就挺直腰桿把!“ 此外,文教授也透露,CCF(中國計算機學會)也將于6月5日在北京大學專門就IEEE事件舉行相關研討會。此前,CCF已發表聲明,暫時中止與IEEE旗下通信學會(ComSoc)的一切交流與合作;不建議CCF會員向任何ComSoc主辦的會議和刊物投稿;建議CCF會員不參加ComSoc主辦的刊物和會議的審稿和其他學術評價活動。
大數據文摘在IEEE華為禁令剛剛發生后,曾就此問題采訪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知遠,他在采訪中談及,此次事件也許也是一次契機,驅動國內各大學會和高校盡快推出更加科學的學術評價政策。國內研究者們一方面要捍衛學術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開始考慮如何建設真正開放中立的國際學術組織。但是,并不能因為反對IEEE的錯誤行徑,而采取同樣封閉的政策。
以下是采訪內容。
文摘菌(Q):不少讀者在IEEE事件后都向我們表示,一方面想拒絕給IEEE投稿,但是同時又擔心這樣做會畢不了業或者評職稱有影響。作為一名技術方向的學生/研究者,如何妥善應對當前的局面?
劉教授(A):根據中國計算機學會剛剛發布的聲明,已經將IEEE通信學會旗下的期刊和論文剔除出CCF的推薦期刊和會議列表了。這些新變動在短期內應該會對一些同學和老師產生一些影響。此事暫時無法做出更長期的預測,與IEEE等國際學術組織的后續應對方式等多個因素都有密切關系。
最近,國內正在倡議在學術評價中反唯論文,感覺這次IEEE事件也許也是一次契機,驅動國內各大學會和高校盡快推出更加科學的學術評價政策。
Q:IEEE聲稱該事件影響輕微,也有人認為只是不能審稿對華為的影響不大,但接連幾位教授退出IEEE,學者們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國內研究者除了辭去相關職務還能做些什么?
A:我想最重要的啟示,是讓國內學術界認識到這些國際學術組織并非完全中立、開放的,有隨時向我們封閉的可能性。我們作為國際學術共同體的一份子,一方面當然要通過自身行動來表達捍衛學術自由的立場,另一方面,也要開始考慮如何建設真正開放中立的國際學術組織。
Q:怎么看待國內期刊、會議論文,在獎項評定、職稱評定、基金申請的作用不如外文期刊?對此國內期刊、會議、學術機構還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A:很多國際會議、期刊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們在學術界的聲譽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不是國內期刊、會議短時間就能追趕的。過去,我們會認為某些國際組織、期刊和會議是完全開放中立的,但這次事件讓我們認識到它們有被某國政治挾制的危險。
現在,我國學者在很多領域已經嶄露頭角,力量日益壯大,我們完全有自信,團結起來建設真正開放中立的學術期刊和會議。
Q:周志華老師昨天在微博提到,“建議圈內IEEE各級管理層的專家向IEEE提議改到瑞士之類去注冊。更重要的是,大家多支持國內優秀期刊 。”那么學術中心的轉移短期內有可能嗎?中國否真的可以借機發展,成為下一個學術中心?短期內達到這一目標的阻礙在哪里?
A:從歷史來看,學術中心的轉移是伴隨經濟中心的轉移而產生的,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但是,無論是否要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期刊和會議體系,在任何時候都十分有必要。
Q:是否有可能我們重新組織一個新的機構,或者著手培養和提升可以對標IEEE的中國會議和期刊的質量?目前中國學術領域有相關計劃嗎?
A:從我經常參與的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情況來看,國內學會每年組織很多在國內影響力很大的學術會議,運行很多歷史悠久的學術期刊。
如果IEEE堅持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相信國內各大學會都會有意愿、有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學術會議和期刊。
不過有必要指出,我不建議因為反對IEEE的錯誤行徑,而采取同樣封閉的政策。
國際上絕大部分學者還是堅持學術中立和學術自由的,他們是我們需要團結的對象,我們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同時,要比以往更加擁抱學術開放和學術自由,共同反對干涉學術自由的行為。
Q:IEEE事件是否意味著中國可能會獨立于美國成立自己的技術標準,中美將會在學術上發生分裂,或者說學術上的“冷戰””鐵幕”?反饋到工業界會有哪些影響?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以IEEE為代表的國際學術組織堅持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我想這會受到全世界學者們的一致反對。
Q:近來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表示出國留學簽證受到阻礙,您對中美關系在學術圈的影響有體會嗎,學術圈是不是正在收緊?
A:根據周圍同學的反饋來,的確赴美學術交流和留學的簽證政策有收緊的趨勢。
就像劉知遠教授的在回答中所說,在IEEE事件中,我們認識到國際學術組織也并非完全是中立、開放的,隨時封閉的威脅迫使我們需加快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期刊和會議體系。
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頒布的 90 天的臨時一般許可證(TGL)中,為開發 5G 標準而與華為或其關聯子公司進行必要合作的國際標準機構或組織中,IEEE就排在列表第一個。但同樣獲得90天臨時許可證的協會和組織還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國際電信聯盟 ITU、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 ETSI、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3GPP、美國通信工業協會 TI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 GSMA、GSM協會、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等。
未來這些組織和協會怎么選擇我們尚不得知,IEEE是否是只是全球學術面對政治高壓而做出“應激決策” 的開始。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學術共同體的割裂,不同陣營的產生。
這場蔓延政治界、工業界乃至學術界的“戰火”還將持續多久,我們都不無法預測。但無論是發展獨立自主的的期刊或會議還是自主研發芯片,我們都需在比以往更加擁抱學術開放和自由,更多地參與國際合作,更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
作者:周素云、魏子敏
IEEE的態度發生變化。
今晨,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中國官網及官方公眾號同時發出聲明,表示IEEE向美國商務部要求就出口管制條例在IEEE出版活動的適用性做出說明。目前,IEEE已收到相關說明。
根據新的信息,華為及其子公司的員工可以參加IEEE出版過程的同行評審和編輯工作,無論他們的雇主是誰。

并進一步表示:
十大協會聯合發聲:希望學術回歸正常軌道 5月29日,全球最大專業技術組織之一,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內部郵件被曝出,稱將禁止華為員工為旗下雜志編輯和審稿。郵件一經公開,立即在學術圈引起軒然大波。

正當我們還抱著科學無國界的信念,看著IEEE的愿景和使命,期待劇情反轉的時候,5月30日上午,IEEE發出官方聲明,確認禁止華為員工參與編輯與審稿工作。
此事引發了華人學術圈的一片聲討。昨日,中國十大學會難得統一發聲,就此事發布了《關于 IEEE 限制正常學術交流事件的鄭重聲明》。
全文內容如下。 CVPR發聲力挺華為,多名學者辭職
“這突破了一個學術人可以接受的底線。”
事件發生后,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致信IEEE主席稱,“做為IEEE 的會員和期刊編委,我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我申請退出我所在的兩個IEEE 期刊的編委會”。
隨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奕群也發文稱將辭去其在IEEE的相關職務。
除了華人教授,這一話題也引發了不少國際研究者的聲援。東京大學、日本人機交互界泰斗,索尼增強現實之父暦本純一老師也在twitter表示,將不再為IEEE審稿。

5 月 31 日,PAMI TC 主席 Bryan Morse,同屬IEEE的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 2019 大會主席 Larry Davis、Philip Torr 與朱松純聯名發布了一份聲明: “我們的會議對所有希望提交作品或以其他方式參與的人開放,我們歡迎與所有人成為朋友和同事。IEEE 對這些限制的說明僅影響清單上公司的成員是否可以審閱論文,參加我們公開的會議并不受影響。”

話題出現后,不少讀者都向我們表示,技術方向的學生畢業要發文,年輕教授評職稱要發文,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更需要這樣的平臺去交流,但面對IEEE這樣一個讓學術人“寒心”的決定,科研工作者能怎么做又該怎么做呢?
31日下午,在由清華大學AI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中國人民大學高瓴AI學院院長文繼榮教授領銜的“AI安全與倫理”論壇中,幾個老師也就IEEE禁華為員工審稿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鈸院士表示,“這個階段是必然的,中美斗爭是我們不可避免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太生氣。這些規則和原則本來就是美國所制定,他們要求別人遵守,我們說了也沒有用, 看淡就好了。” 文繼榮教授認為,他很贊同張鈸院士的觀點。他說:“在上個月參加的華為戰略技術研討會上,我感受頗深。華為公司在整個網絡、芯片、基礎軟件、5G,AI等都有一個全面的布局,大家可以簡單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布局全部完成,美國的核心競爭力將被動搖,你要是美國你怎么辦?這并不是一個難理解的事情。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沒什么特別值得討論,大家就挺直腰桿把!“ 此外,文教授也透露,CCF(中國計算機學會)也將于6月5日在北京大學專門就IEEE事件舉行相關研討會。此前,CCF已發表聲明,暫時中止與IEEE旗下通信學會(ComSoc)的一切交流與合作;不建議CCF會員向任何ComSoc主辦的會議和刊物投稿;建議CCF會員不參加ComSoc主辦的刊物和會議的審稿和其他學術評價活動。

以下是采訪內容。
文摘菌(Q):不少讀者在IEEE事件后都向我們表示,一方面想拒絕給IEEE投稿,但是同時又擔心這樣做會畢不了業或者評職稱有影響。作為一名技術方向的學生/研究者,如何妥善應對當前的局面?
劉教授(A):根據中國計算機學會剛剛發布的聲明,已經將IEEE通信學會旗下的期刊和論文剔除出CCF的推薦期刊和會議列表了。這些新變動在短期內應該會對一些同學和老師產生一些影響。此事暫時無法做出更長期的預測,與IEEE等國際學術組織的后續應對方式等多個因素都有密切關系。
最近,國內正在倡議在學術評價中反唯論文,感覺這次IEEE事件也許也是一次契機,驅動國內各大學會和高校盡快推出更加科學的學術評價政策。
Q:IEEE聲稱該事件影響輕微,也有人認為只是不能審稿對華為的影響不大,但接連幾位教授退出IEEE,學者們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國內研究者除了辭去相關職務還能做些什么?
A:我想最重要的啟示,是讓國內學術界認識到這些國際學術組織并非完全中立、開放的,有隨時向我們封閉的可能性。我們作為國際學術共同體的一份子,一方面當然要通過自身行動來表達捍衛學術自由的立場,另一方面,也要開始考慮如何建設真正開放中立的國際學術組織。
Q:怎么看待國內期刊、會議論文,在獎項評定、職稱評定、基金申請的作用不如外文期刊?對此國內期刊、會議、學術機構還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A:很多國際會議、期刊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們在學術界的聲譽是逐漸積累起來的,不是國內期刊、會議短時間就能追趕的。過去,我們會認為某些國際組織、期刊和會議是完全開放中立的,但這次事件讓我們認識到它們有被某國政治挾制的危險。
現在,我國學者在很多領域已經嶄露頭角,力量日益壯大,我們完全有自信,團結起來建設真正開放中立的學術期刊和會議。
Q:周志華老師昨天在微博提到,“建議圈內IEEE各級管理層的專家向IEEE提議改到瑞士之類去注冊。更重要的是,大家多支持國內優秀期刊 。”那么學術中心的轉移短期內有可能嗎?中國否真的可以借機發展,成為下一個學術中心?短期內達到這一目標的阻礙在哪里?
A:從歷史來看,學術中心的轉移是伴隨經濟中心的轉移而產生的,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但是,無論是否要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期刊和會議體系,在任何時候都十分有必要。
Q:是否有可能我們重新組織一個新的機構,或者著手培養和提升可以對標IEEE的中國會議和期刊的質量?目前中國學術領域有相關計劃嗎?
A:從我經常參與的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情況來看,國內學會每年組織很多在國內影響力很大的學術會議,運行很多歷史悠久的學術期刊。
如果IEEE堅持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相信國內各大學會都會有意愿、有能力建設好自己的學術會議和期刊。
不過有必要指出,我不建議因為反對IEEE的錯誤行徑,而采取同樣封閉的政策。
國際上絕大部分學者還是堅持學術中立和學術自由的,他們是我們需要團結的對象,我們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同時,要比以往更加擁抱學術開放和學術自由,共同反對干涉學術自由的行為。
Q:IEEE事件是否意味著中國可能會獨立于美國成立自己的技術標準,中美將會在學術上發生分裂,或者說學術上的“冷戰””鐵幕”?反饋到工業界會有哪些影響?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以IEEE為代表的國際學術組織堅持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我想這會受到全世界學者們的一致反對。
Q:近來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表示出國留學簽證受到阻礙,您對中美關系在學術圈的影響有體會嗎,學術圈是不是正在收緊?
A:根據周圍同學的反饋來,的確赴美學術交流和留學的簽證政策有收緊的趨勢。
就像劉知遠教授的在回答中所說,在IEEE事件中,我們認識到國際學術組織也并非完全是中立、開放的,隨時封閉的威脅迫使我們需加快建立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期刊和會議體系。
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頒布的 90 天的臨時一般許可證(TGL)中,為開發 5G 標準而與華為或其關聯子公司進行必要合作的國際標準機構或組織中,IEEE就排在列表第一個。但同樣獲得90天臨時許可證的協會和組織還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國際電信聯盟 ITU、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 ETSI、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 3GPP、美國通信工業協會 TI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 GSMA、GSM協會、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等。
未來這些組織和協會怎么選擇我們尚不得知,IEEE是否是只是全球學術面對政治高壓而做出“應激決策” 的開始。未來是否會有更多學術共同體的割裂,不同陣營的產生。
這場蔓延政治界、工業界乃至學術界的“戰火”還將持續多久,我們都不無法預測。但無論是發展獨立自主的的期刊或會議還是自主研發芯片,我們都需在比以往更加擁抱學術開放和自由,更多地參與國際合作,更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