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再出逃,知乎拐點已至互聯網+
導讀
大V出逃,這一次并非偶然; 商業化為什么會是知乎的痛?
大V出逃,這一次并非偶然; 商業化為什么會是知乎的痛?
2017年3月,今日頭條旗下問答平臺悟空問答簽約300位知乎大V,曾引起一陣騷動。不久前,知乎大V出走的行動再次上演,但這一次不再是平臺的挖角行為,而是大V們的主動選擇尋求多平臺發展,如今知乎大V似乎已經到了不得不逃的階段。
增長和大V的天然沖突
「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這雖是網絡上的戲謔之語,但卻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當下知乎內容質量的下降。伴隨著知乎從「小而美」的知識社區向普惠內容平臺轉變,知乎用戶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也在直接影響著知乎社區內容的變化。
去年5月的第五屆知乎鹽Club大會上,知乎創始人周源曾提到,知乎的用戶結構在變化,二三線城市的用戶開始成為知乎的中堅力量。毫無疑問,知乎是中國最大的知識分享網站,巨量的優質內容沉淀也賦予了知乎持續進化的勢能。根據官方透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底,知乎用戶數突破2.2億,問題數超過3000萬。
但大量用戶的蜂擁而入,卻很大程度上正在破壞知乎良好的社群氛圍。如今,知乎中娛樂性內容和抖機靈的回答占比越來越多,高質量的知識與經驗卻反而越來越少,整個平臺的社交感正越來越差。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新的活躍平臺,大家就有可能紛紛轉身而去,如果這個平臺又恰好愿意為內容付錢,那恐怕離去的速度就會更快許多。
如今知乎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充滿喧囂的網絡空間中,知乎依賴「知識精英」才能保持社區獨有的調性;但另一方面,平臺需要增長,需要商業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就成了一種必然。周源曾解讀過知乎用戶的分享心理,「用戶通過滿足別人而收獲贊美和尊重,從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在線下想滿足這種需求成本其實很高」。
這確實是知乎快速發展起來的邏輯,但「知乎精英」的熱情總難持久,如果平臺沒有辦法讓貢獻內容的人獲得良好的回報,那么熱情消亡之后,內容創作自然會迅速消亡。社區調性建立在封閉的精英體系中,而平臺增長則建立在開放的大眾生態上,這兩者之間注定存在沖突。
大V出逃,這一次并非偶然
對于這一次大V出逃,看到網上很多解讀說「對知乎沒有啥影響」,但一面是保持社區調性的需要,一面是內容生產者無法獲得價值變現。在這種矛盾的激化下,大V出逃實則是一種必然。
為了保持社區的純粹性,知乎幾乎沒有設置任何激勵機制,用戶無法通過積分、晉級等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甚至不能通過打賞等如此普遍的方式獲取物質激勵。但隨著大V話語權的提升,僅靠分享帶來的成就感無法將價值變現,知乎的內容生產者對盈利產生強烈需求。
對很多知乎大V來說,軟文本身就是最為有效的內容變現途徑,再結合知乎的內容推送機制,幾個已經積累了一定關注者的大V通過相互點贊,就可以把對方的答案推到自己關注者的時間線上,進而利用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實現成本最低且見效最快的營銷。
但這顯然和知乎的商業化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在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平臺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大眾化內容,知乎需要鼓勵新人產出好內容,不能讓大V過多地把持話語權。另一方面,大V們在知乎體系之外進行流量變現,也間接會對知乎商業化造成影響。事實上,知乎的「知識營銷」和大V們的變現方式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為了打壓大V們在知乎體系之外進行流量變現,知乎作出了「限流」的改版,「為了讓用戶在知乎上瀏覽到更多的內容、有更多停留時間,在首頁的內容排序由原來的關注者時間線改為隨機展現的方式」,這種情況下,用戶的動態不會直接出現在其關注者的時間線上,而是先推送給一批由算法選定的關注者。
許多大V的優質內容,因此只能在部分關注者的首頁中展示,曝光率相較以前大大降低,這便是大V常常抱怨的“限流”。雖然知乎官方并沒有承認「限流」,但這種內容推送機制確實對一部分“功成名就”的用戶回答積極性造成了傷害。
商業化為什么會是知乎的痛?
2019年2月12日,知乎在App Store上線了一款男生種草社區——CHAO。根據App頁面介紹,CHAO是一款定位“男生種草社區”的社區App,主要為男性用戶推薦好物,并提供關于潮流單品的試用測驗,知乎進軍內容電商的野心昭然若揭。
近幾年,「商業化」一直是知乎的高頻詞。2016年,知乎在知識付費領域加速布局;2017年,知乎開始大步向商業化邁進,而在進行一系列商業化動作后,商業化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官方數據顯示,2018 上半年知乎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40%。
商業化的頻繁探索,讓知乎收入迅速上漲,但與此同時,知乎受到的爭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問題中間穿插信息流廣告無所厚非,但這卻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用戶的閱讀連貫性,引起用戶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用戶群體迅速擴大,知乎的內容也“下沉”得厲害,越來越偏離精英化的社區氣質導致了越來越多老用戶的不滿。
目前知乎的商業化體系主要分成兩部分:較為成熟的模式是知識付費,據官方數據,知乎已經擁有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5000名生產者,600萬知乎付費用戶人次;尚處于探索過程中的則是商業廣告模式,知乎官方稱為「知識營銷」,即通過知識與「高精尖」用戶溝通,包括注冊機構賬戶回答問題、原生文章廣告等。
進入2018年,知識付費市場開始進入冷靜和成熟期,既有的用戶紅利已消失,行業拐點顯現,知乎開始承受一定的盈收壓力。2018年年底,有傳言稱知乎裁員300人,對此知乎公關回應稱,只是相應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多在于作為一個知識社區,知乎的商業模式并不明朗。
如今知乎的用戶數雖仍在迅速增長,內容也在大幅增多,但缺少大V的支持,知識付費難以撐起商業化進程,再加上信息流廣告造成的用戶體驗直線下降,內外交困的知乎確實需要有個明確的方向了。
增長和大V的天然沖突
「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這雖是網絡上的戲謔之語,但卻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當下知乎內容質量的下降。伴隨著知乎從「小而美」的知識社區向普惠內容平臺轉變,知乎用戶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也在直接影響著知乎社區內容的變化。
去年5月的第五屆知乎鹽Club大會上,知乎創始人周源曾提到,知乎的用戶結構在變化,二三線城市的用戶開始成為知乎的中堅力量。毫無疑問,知乎是中國最大的知識分享網站,巨量的優質內容沉淀也賦予了知乎持續進化的勢能。根據官方透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底,知乎用戶數突破2.2億,問題數超過3000萬。
但大量用戶的蜂擁而入,卻很大程度上正在破壞知乎良好的社群氛圍。如今,知乎中娛樂性內容和抖機靈的回答占比越來越多,高質量的知識與經驗卻反而越來越少,整個平臺的社交感正越來越差。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新的活躍平臺,大家就有可能紛紛轉身而去,如果這個平臺又恰好愿意為內容付錢,那恐怕離去的速度就會更快許多。
如今知乎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充滿喧囂的網絡空間中,知乎依賴「知識精英」才能保持社區獨有的調性;但另一方面,平臺需要增長,需要商業化,從小眾走向大眾就成了一種必然。周源曾解讀過知乎用戶的分享心理,「用戶通過滿足別人而收獲贊美和尊重,從而獲得內心的滿足。在線下想滿足這種需求成本其實很高」。
這確實是知乎快速發展起來的邏輯,但「知乎精英」的熱情總難持久,如果平臺沒有辦法讓貢獻內容的人獲得良好的回報,那么熱情消亡之后,內容創作自然會迅速消亡。社區調性建立在封閉的精英體系中,而平臺增長則建立在開放的大眾生態上,這兩者之間注定存在沖突。
大V出逃,這一次并非偶然
對于這一次大V出逃,看到網上很多解讀說「對知乎沒有啥影響」,但一面是保持社區調性的需要,一面是內容生產者無法獲得價值變現。在這種矛盾的激化下,大V出逃實則是一種必然。
為了保持社區的純粹性,知乎幾乎沒有設置任何激勵機制,用戶無法通過積分、晉級等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甚至不能通過打賞等如此普遍的方式獲取物質激勵。但隨著大V話語權的提升,僅靠分享帶來的成就感無法將價值變現,知乎的內容生產者對盈利產生強烈需求。
對很多知乎大V來說,軟文本身就是最為有效的內容變現途徑,再結合知乎的內容推送機制,幾個已經積累了一定關注者的大V通過相互點贊,就可以把對方的答案推到自己關注者的時間線上,進而利用多米諾骨牌的效應實現成本最低且見效最快的營銷。
但這顯然和知乎的商業化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方面,在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平臺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大眾化內容,知乎需要鼓勵新人產出好內容,不能讓大V過多地把持話語權。另一方面,大V們在知乎體系之外進行流量變現,也間接會對知乎商業化造成影響。事實上,知乎的「知識營銷」和大V們的變現方式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為了打壓大V們在知乎體系之外進行流量變現,知乎作出了「限流」的改版,「為了讓用戶在知乎上瀏覽到更多的內容、有更多停留時間,在首頁的內容排序由原來的關注者時間線改為隨機展現的方式」,這種情況下,用戶的動態不會直接出現在其關注者的時間線上,而是先推送給一批由算法選定的關注者。
許多大V的優質內容,因此只能在部分關注者的首頁中展示,曝光率相較以前大大降低,這便是大V常常抱怨的“限流”。雖然知乎官方并沒有承認「限流」,但這種內容推送機制確實對一部分“功成名就”的用戶回答積極性造成了傷害。
商業化為什么會是知乎的痛?
2019年2月12日,知乎在App Store上線了一款男生種草社區——CHAO。根據App頁面介紹,CHAO是一款定位“男生種草社區”的社區App,主要為男性用戶推薦好物,并提供關于潮流單品的試用測驗,知乎進軍內容電商的野心昭然若揭。
近幾年,「商業化」一直是知乎的高頻詞。2016年,知乎在知識付費領域加速布局;2017年,知乎開始大步向商業化邁進,而在進行一系列商業化動作后,商業化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官方數據顯示,2018 上半年知乎營收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40%。
商業化的頻繁探索,讓知乎收入迅速上漲,但與此同時,知乎受到的爭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問題中間穿插信息流廣告無所厚非,但這卻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用戶的閱讀連貫性,引起用戶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用戶群體迅速擴大,知乎的內容也“下沉”得厲害,越來越偏離精英化的社區氣質導致了越來越多老用戶的不滿。
目前知乎的商業化體系主要分成兩部分:較為成熟的模式是知識付費,據官方數據,知乎已經擁有15000個知識服務產品,5000名生產者,600萬知乎付費用戶人次;尚處于探索過程中的則是商業廣告模式,知乎官方稱為「知識營銷」,即通過知識與「高精尖」用戶溝通,包括注冊機構賬戶回答問題、原生文章廣告等。
進入2018年,知識付費市場開始進入冷靜和成熟期,既有的用戶紅利已消失,行業拐點顯現,知乎開始承受一定的盈收壓力。2018年年底,有傳言稱知乎裁員300人,對此知乎公關回應稱,只是相應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多在于作為一個知識社區,知乎的商業模式并不明朗。
如今知乎的用戶數雖仍在迅速增長,內容也在大幅增多,但缺少大V的支持,知識付費難以撐起商業化進程,再加上信息流廣告造成的用戶體驗直線下降,內外交困的知乎確實需要有個明確的方向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