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共享汽車,美團和摩拜的產業鏈需求?觀點
美團點評近段時間獲得了近40億美元的融資,手中握有大量的資金,除了要發展自身業務外,進行項目投資也是一個選擇。
美團點評近段時間獲得了近40億美元的融資,手中握有大量的資金,除了要發展自身業務外,進行項目投資也是一個選擇。而摩拜作為共享單車中的佼佼者,市場份額占有率排名行業前二,背后的資本支持力度很大,其融資能力很強。而值得一提的是美團和摩拜都不約而同的加入了共享汽車的行業中去,不同的是美團在2015年2月份已經于南京上線了打車平臺,現在更是加入了分時租賃的共享汽車的新業態,而摩拜則是與貴州的汽車廠商新特電動簽署戰略合作,推出新款名為“摩卡汽車”的電動汽車,在此之前則更是與首汽、嘀嗒達成了合作,入局共享汽車也是經過精心布局的。
共享汽車行業早在一年前就已經被監管,尤其是各個省市地區的管理意見辦法出臺之后,不僅對于共享汽車的車輛、司機的進入門檻進行了限制,再加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下降,平臺補貼也沒那么多了,使得乘客普遍感受到乘車漲價而紛紛退出,現在的市場并沒有之前那么繁榮。那么,為何美團和摩拜還要入局呢?
對于美團來說,其平臺的生態很容易將共享汽車業態拼接進入;而對于摩拜來說,入局共享汽車也可以將出行業務串聯起來,把短途單車和長途的汽車服務鏈接起來,將供需兩端最大化。也許這才是美團和摩拜背后的需求,也是背后資本的期望。
共享汽車行業還有前途嗎?
在10月底共享汽車品牌EZZY宣布公司解散并進行資產清算,徹底退出了行業市場。在這背后引發了人們對于共享汽車模式的探討,業內對于這種共享模式也提出了質疑。那么,共享汽車是偽商業嗎?那為何還會不斷有入局者?
據EZZY相關研究人士分析,該企業的運營數據和財務數據是不匹配的,使得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了難以彌補的漏洞,才導致企業經營不下去的。眾所周知,共享汽車行業本就對資金和資源有著很高的要求,而市場還處于發育階段,各家企業都還在“打野買裝備”,商業盈利模式和市場發展前景并不明朗,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大問題。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解決供需兩端的矛盾是企業存在的最大價值,正是因為企業將用戶的需求和市場產品的供給聯系起來,才把市場的繁榮襯托出來。而共享汽車提供的是服務,是乘車用戶需求和車輛供應方的資源對接,是市場作用下的供需關系,美團和摩拜的約車平臺、分時租賃平臺就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看到了用戶的需求,所以才會入局。
對于已經入局的滴滴們來說,摸爬滾打多年,在市場逐漸進入平穩期之后,轉而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開始投資各種項目,例如在摩拜背后就有滴滴的身影。只是,該行業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發展來推進其市場化的需求,同時在產品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從早前的重平臺模式經營,到現在大多企業向著重資產型模式經營的轉變,使得出行企業在產品構建上邁出了新的一步,這也是市場的內在驅動。
如何完善企業產業鏈?
對于美團來說,不斷的進行商業業態的重構、植入、融合,是不斷提升企業價值最好的方式,上線約車服務就是為了將平臺價值最大化,同時把流量、用戶活躍度調動起來,是深度挖掘用戶潛在價值的一種有效措施。相比于其他創業企業,美團的多線程打法是基于其整個平臺的價值鏈、用戶、商家等完備的體系來的,而看中的共享汽車服務就是對于產品鏈的延伸。
但是摩拜的布局則完全不同了,其與電動車制造企業的合作將完美解決車輛的定制化需求,可以確保汽車產品是適合現在市場需求的產品,可以很好的控制成本,在服務端也可最大化滿足用戶;另外加上摩拜在共享行業的運營經驗,在共享汽車項目的推進中可以少走彎路,在渠道、用戶管理、產品維護上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其實,雖然美團與摩拜是走的不同的兩條路,但都是在完善自家的產品鏈條,只不過美團是以平臺和用戶為基準來的,而摩拜則是以運營基礎來的,一個重視業務,一個重視產品服務,側重點不同。
而要完善企業的產業鏈,要從企業目前的現狀入手,制定不同的運營策略。有的企業適合發展自有產品鏈,比如美團;有的企業適合推進項目投資,搞合作項目,聯合行業企業來做事,比如摩拜。對于這些獨角獸企業來說,共享汽車是他們在業務端進行的一次嘗試,是為了提升平臺價值、擴展產品鏈,進一步挖掘用戶市場的。
著力點在哪?
從美團和摩拜來看,在移動互聯網市場背景下,這兩家企業能迅速從中崛起,靠的就是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和強有力的執行能力,到后來資本入局之后圍繞著不同的生態圈搭建起來不同的商業鏈條,而入局共享汽車就是從場景化下的基礎供應鏈入手的。美團提供的是生活化場景,摩拜提供的是強出行場景。
當你在使用美團APP搜索附近的美食、影院、KTV之后,需要趕往待消費地點,或者在和朋友聚會完要回家了,都可以順勢從美團訂購約車服務,也或者直接使用分時租賃的汽車服務,這就是基于生活化的場景。而摩拜則是主要是在出行的時候才會使用,你可以使用一段距離的單車服務后,轉而使用其合作的共享汽車服務,生活化的需求不那么明顯,是強化了出行場景。
除了在產品端的支持,在資本和資源方面也是美團和摩拜的優勢所在,而基于汽車的服務下一階段都不約而同的瞄準了電動汽車,滴滴將會啟動一項合資項目,旨在為新能源汽車在基礎設施上提供更好的服務,其中就包括充電樁網絡。很明顯,這是在為將來的去燃油車而努力,同時也是在擴大其在汽車領域的市場深度。
當然,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汽車出行行業中緊緊抓住政策導向,提前布局。而基于共享汽車服務的電動車可能會迎來新一波的紅利,無論是以場景化為著力點,還是以資本布局為著力點,都表明出行行業依然有著可操作的空間。
入局共享汽車需要面臨的幾個問題
雖然美團和摩拜都已經開始進行共享汽車業務的布局,但是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他們依然需要面臨一些問題。
1、盈利模式的選擇
從目前的滴滴等網約車以及一些分時租賃的汽車平臺產品來看,主要的盈利還是來自于兩部分,一個是司機端的平臺抽成和使用費,一部分是來自于用戶的打車費用或者租賃平臺的使用費用。除此之外,平臺還要進行適當的補貼、廣告推廣以及用戶流量購買等支出,所以在保證平臺盈利能力的同時還要進行精細化的財務管理,以保證能有一個好的財務報表。
而單靠這些是無法快速盈利,對比現有的平臺新入局著在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因此,現在入局共享汽車不僅僅要調動平臺資源,還要在用戶挖掘、產品上多下功夫,以保證平臺的生命力。
2、融資能力
做汽車服務都是要花大筆資金的,如果沒有資本支持,又沒有融資能力,這個項目基本上很難存活下去,因此,對于美團和摩拜來說,如何能拿出一個好的商業規劃,如何保證項目順利進行下去并得到資本支持,也是屬于重中之重,同時還要考驗該企業的綜合實力。
3、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以及團隊經營能力
美團和摩拜現在都是比較成功的大企業,其內部的團隊管理已經趨向于成熟化、標準化,在進行新項目的運作中如何能保持高效、強執行力?多數的大企業在進行未知領域業務推進時很難比得過創業企業,因此,來自于運營團隊的壓力同樣很大。此外,如何能將上層級的資源有效的轉移到新項目之中并很好地使用,對于該企業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
筆者認為美團和摩拜入局的共享汽車項目除了是作為企業產業鏈的延伸外,同樣還是在賭下一個互聯網風口。在提升平臺價值的同時,著力于現有優勢從產業鏈上下游開始進行業務擴展,或許僅僅是一個開始,也是一次試探,未來他們還會有更多的嘗試。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