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優步、美團點評、攜程去哪兒,合并后的日子怎么樣?通信
中國互聯網在經過2012-2014年發生的一系列兼并收購案的教育和鋪墊之后,2015-2016年迸發出若干驚天并購案。
中國互聯網在經過2012-2014年發生的一系列兼并收購案的教育和鋪墊之后,2015-2016年迸發出若干驚天并購案。
之前的百度收購91以及PPS屬于大吃小;易迅入贅京東以及搜搜下嫁搜狗屬于生態鏈布局的嫁妝;唯一有點類似的是優酷收購土豆,這有點乘人之危的感覺。
與上述這些不同,新時代的并購案最大特點莫過于:原本是模式基本完全一致而相殺多年的對手,面對地主家也沒有余量而投不起的情況,在資本的脅迫下走到一起“相愛”。
體量相當的對手在并購之后往往會帶來數量更多、難度更大的整合挑戰,包括:核心團隊的選擇、人員安排、組織調整或分拆、產品差異化及定位等等。
本文的核心在于用數據的方式完成如下盤點:各家互聯網公司在完成兼并收購之后,如何處理兩個產品和品牌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尋找協同。
重點使用兩大類指標:
用戶數據,包括DAU和平均使用時長的絕對值和相對值,主要顯示產品在整合之后的表現以及公司投入的情況。特別這兩年整合的公司基本都屬于Two-sided market-place(雙邊市場),越集中的市場能夠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
品牌數據,使用百度指數,主要顯示品牌在整合之后的表現以及公司投入的情況。(注:所有數據來源于Questmobile的公開數據)
滴滴和快的整合,2015年2月
滴滴作為新公司的主導,無論是用戶量還是品牌,滴滴用最快的速度(不到6個月)完成了整合以及對快的品牌的徹底消亡。
從數據也可以發現,在完成整合之后,滴滴App的DAU和平均用戶時長都有明顯的提升。
不妙的是,滴滴的DAU和用戶時長從2017年初開始出現明顯的下跌,猜測和網約車新政的嚴格實施以及共享單車沖擊短途市場或有關系。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快的數據/滴滴數據)
滴滴整合優步中國,2016年8月
滴滴保持了一貫的兇狠風格,在宣布整合后不到半年把優步App的用戶量幾乎完全消滅掉,品牌的消亡速度甚至比用戶量更快。
不過考慮到當時滴滴已經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在整合后,DAU有緩步的上升,但是用戶時長并沒有太多增長,司機在供給端能夠提供的價值提升已經很微小。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優步數據/滴滴數據)
蘑菇街和美麗說的整合,2016年1月
蘑菇街和美麗說的整合采取了柔和路線。
用戶側,蘑菇街依靠整合,部分挽回了DAU下跌的頹勢,但是在近期的流量枯竭危機中仍然遭遇天花板而無法持續增長;而美麗說的DAU則是持續下滑(其實,美麗說DAU在2015年初被蘑菇街反超之后并大幅下滑,就為日后的被收購埋下種子)。
目前美麗說DAU只有蘑菇街相應數據的15%左右。同時因為兩者在電商賣家的地位都不如淘寶和京東強勢,遠沒達到壟斷或者絕對地位,因此賣家端整合后優勢釋放較小,估計也部分造成整合之后沒能挽回用戶時長下跌的頹勢。
品牌方面,兩家在淘寶及京東的兇猛進攻下,百度指數都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就相對值而言,蘑菇街對美麗說的替代仍然比較緩慢,整合一年半之后的今天,百度指數的比例下降到20%。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美麗說數據/蘑菇街數據)
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整合,2015年10月
整合后美團采取了將點評差異化的路線。
用戶側,美團DAU保持上升,點評DAU保持下降,但DAU對比比例保持下降到目前28%的水平。即使如此,仍是在各整合案中比例相當高的,主要是因為兩者找到產品的差異:點評更偏內容主導的餐飲及本地生活服務點評。
同時因為商家側也迅速完成了整合和壟斷(主要是團購,而外賣方面仍在激戰),市場的雙邊優勢逐漸發揮,兩者的平均用戶時長都在逐步增加。
品牌側,隨著惡劣競爭的減少導致廣告減少,兩者的百度指數都在減少,同時點評在百度指數的對比比例也在減少,目前只有美團相應數據的31%。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點評數據/美團數據)
攜程收購藝龍,2015年5月
攜程收購藝龍后,態度似乎很自由。
用戶側,藝龍在DAU以及用戶市場的對比數據以及絕對數據都出現過上升階段,只是在近期開始下降。不過在收購前,藝龍較之攜程的體量就較小,出現較大波動也可以理解。在當前階段,無論是DAU還是品牌的百度指數,都位于攜程相應數據的5%左右。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藝龍數據/攜程數據)
攜程收購去哪兒,2015年10月
攜程收購去哪兒后,態度似乎很自由,去哪兒仍有較自主的空間。
攜程和去哪兒的DAU及平均時長都出現增長趨勢,體現出整合后雙邊市場釋放的價值。甚至去哪兒的DAU增速還快于攜程,在絕對值上也有超越,只是在近期有較大幅度的下滑,回到與攜程的DAU數據基本一致的水平。
在品牌側,百度指數的對比值,去哪兒一直下滑到目前只有攜程相應數據的45%左右。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去哪兒數據/攜程數據)
百合網收購世紀佳緣,2015年12月
這是一個純資本的收購,利用中國股市的高估值對在美的中概股發起的資本攻擊,而其實被收購方世紀佳緣在各項數據上都領先對方,所以數據會有奇葩之處。
收購之后在用戶側,主導方百合網的DAU保持平穩并逐漸走高,而附屬方世紀佳緣則逐步滑落,最終達到兩者平齊的地步。百合網的用戶時長一直上升,而世紀佳緣基本維持不變。
品牌側,世紀佳緣原先對百合網有400%的領先,目前由于品牌投入的匱乏,降低到百合網相應數據的250%左右。
(對比為整合中的附屬方數據比上主導方數據,即世紀佳緣數據/百合網數據)
總結:
通過建立笛卡爾坐標系,并設立X軸和Y軸。Y軸是主導方品牌/從屬方品牌的對比在收購前和當下的比例,具體公式=(當前的從屬方品牌數據/當前的主導方品牌數據) / (收購時刻的從屬方品牌數據/當前的主導方品牌數據)。
X軸是主導方DAU/從屬方DAU的對比在收購前和當下的比例,具體公式=(當前的從屬方DAU數據/當前的主導方DAU數據) / (收購時刻的從屬方DAU數據/當前的主導方DAU數據)。
最終可將整合方案進行如下的分類。
方案1:強力整合,迅速消亡從屬方品牌和App,將用戶流量以及認知匯集到主品牌和主App上,以實現最大的整合效果。
方案2:小刀割肉,逐步減小對從屬方品牌和App的投入,但花更多資源去維系從屬方的品牌,試圖尋找不同的品牌定位。最后的結果是從屬方的品牌和App都衰落,但從屬方App衰落得比品牌快。
方案3:小刀割肉,逐步減小對從屬方品牌和App的投入,但花更多資源去維系從屬方的App,試圖尋找不同的產品功能。最后的結果是從屬方的品牌和App都衰落,但從屬方品牌衰落得比App快。
方案4:用人所長,利用從屬方原有在App端的優勢,重點發展App的用戶量,但是在品牌商不過多投入。最后的結果是從屬方的App較主導方的App有更快增長,但是從屬方的品牌逐步衰落(注:以上數據均來自于公開信息,為百度指數和Questmobile。)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