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營收破百億大關:對AI產業意味著什么?互聯網+

科大訊飛C端智能硬件,AI與硬件產業相結合,就像19年財報科大訊飛的整體營收中毛利占比達36.83%。
4月21日晚間,科大訊飛發布2019年年報。2019年科大訊飛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27.3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19億元,同比增長51.12%;扣非后凈利潤4.89億元,同比增長83.52%。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創歷史最好水平,達到15.31億元。
從財報可以看出,整體上科大訊飛保持了平穩有序的向上發展趨勢,回望剛剛過去的2019年,所有公司對于AI的關注點都在求精和場景化,大家都有不少新的落地場景,作為AI產業的領頭羊,科大訊飛2019年的財報或許隱藏著行業的發展脈絡。
AI商業化2.0時代的發展脈絡,從垂直場景到“平臺+賽道”戰略
AI商業化的1.0在云端,是基于大數據做應用,以應用探索為核心。AI商業化2.0的變化趨勢是從云端到邊緣,把人工智能的能力帶到每個人身邊,實現應用規?;涞?。以技術立身的AI獨角獸們,開始扎入不同垂直領域,曠視押注智能制造、依圖切入醫療、云從狠抓金融等。
相比業內獨角獸而言,科大訊飛這個巨無霸,開啟的是“平臺+賽道”戰略模式。在教育、醫療、司法、消費者等行業賽道上,實現了源頭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的良性互動。
我們以教育場景為例,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計算機規模處理數據的能力,這使得之前的海量學員學習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得到處理和分析,為洞察學員學習情況開啟了一扇新大門??拼笥嶏w在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的一個規模的應用案例將此愿景變為現實,2000多名老師,近5萬名學生,老師每天要批閱卷子的時長減少了36%。統計這些分數統計這些在學習成果的時長減少了98%,備課時間減少了24%。學生方面,作業時間降低了32%。錯題解決率達到了80%以上。平均作業時間縮短了40分鐘,應該說更有針對性的學。
看財報不能光盯著一個會計年解讀,要站在公司發展歷程上來看,我們翻開科大訊飛08年上市以來的財報,從2009年到2018年這10年,訊飛的銷售收入增長了25.8倍,利潤增長了7.8倍。我們發現,銷售收入增長速度遠超利潤增長速度。
從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智能賽道一路篳路藍縷,首先在在人工智能的算法、海量數據、大規模計算資源領域基本布局,其次,還得找到落地場景,應用到專業領域,并構建起來生態鏈。
正如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董秘江濤在本次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的那樣:“訊飛所從事的人工智能產業是一個源頭技術創新突破,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實現商業化的這樣的一個復雜的過程。既要驗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在哪些應用場景上能夠跨過使用門檻?也要驗證這些場景下人工智能落地的產品價值、商業模式等等。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鏈條?!?/p>
前兩年AI圈泡沫化嚴重,部分企業更是 TO VC,在能叔看來,科大訊飛對整個AI產業最大的啟發是長線思維,堅持長期主義,耐得住寂寞。唯有高筑墻,廣積糧,構建起競爭壁壘,才有可能像科大訊飛一樣厚積薄發,紅利兌現。
從行業層面,科大訊飛百億營收,最大的意義是將中國的AI產業的商業化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行業的后來者、跟隨者提供了方向指引,為引導整個中國AI產業發展提供了示范效應。
由軟到硬:營收是表,生態協同效應是里
“人工智能的賽道,更多還是要看一些TO C的東西,更多是看一些如何把漏斗倒過來的商業模式,如何能更多的釣魚,而不是這一池塘的魚都得認識?!焙樘┗饒绦卸滤伍诮邮苊襟w采訪時表示。
在能叔看來,AI從不單獨存在,必然要深度綁定某個產業,AI與硬件產業相結合,并由軟件延伸到硬件,是一個大趨勢。
從財報看,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科大訊飛To C業務營收36.25億,同比增長43.99%;毛利17.08億,同比增長31.81%;To C業務在整體營收中占比進一步提升,達35.96%,毛利占比達36.83%。從具體銷量來看,代表性的是2019年,科大訊飛C端智能硬件:訊飛翻譯機、訊飛智能錄音筆、訊飛智能辦公本、訊飛學習機、訊飛聽見M1等產品在“618大促”中斬獲五大品類六項第一,“雙11”大促獲得天貓京東雙平臺六大品類六項第一。
由軟到硬,并非易事,最大的難點就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國內的行業巨頭強在軟件層面,鮮有硬件產品,當然也發布過,但都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圈,甚至包括智能音箱在內,更多是為軟件服務,硬件全靠補貼,商業模式不健全。
做軟件服務,可以MVP(最小可行性方案),可以試錯、反饋,但硬件容錯率低,更需要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做好硬件財務上能獲得回報,就像19年財報科大訊飛的整體營收中毛利占比達36.83%。但是在能叔看來,創收是表,里在于硬件更能把握用戶需求,這份用戶敏感度,有助于對于AI商業找準落地場景,實現用戶層面與產業層面共振推動“平臺+賽道”戰略更加完善。
新基建利好之下:頭部效應更加顯著
美國經濟學家、西北大學教授Robert Gordon在《美國增長的興衰》一書當中,提到1942年到1945年二戰期間,美國的勞動生產率突然有了30%的提升。原因是幾乎所有的高科技都迅速產業化,從吉普車到雷達、噴氣機等,新技術的擴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帶來了勞動生產力的躍升,支撐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戰后一躍成為霸主。
站在歷史的關口,我們看當今最先進的科技,量子計算、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AI等,從技術落地層面看來,中國也到了全面化智能升級的時代。
新基建最近如火如荼,核心就在于技術進度上,有可能像美國在1940年那樣,把這些最先進的科技要素向產業加速擴散,從而推動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升。
AI作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被推到了時代最前沿,尤其是疫情期間,AI技術起到了很大的社會價值。比如科大訊飛通過智醫助理AI輔診系統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排查病人、通過AI線上教學平臺提供“停課不停學”服務、通過人工智能助力相關部門進行疫情的防控、隨訪等。
當然,AI經濟騰飛的基礎設施,頭部企業不僅要在技術上起到作用,更重要的還有企業責任層面也要有擔當,疫情期間科大訊飛廣泛動員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合作伙伴,緊急籌措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所要的醫療物資,全力支持防疫一線的防控戰。
從行業格局看來,新基建的紅利之下,能叔認為,AI產業將大致呈“長尾效應+馬太效應”,行業利好之下,熱錢多了,長尾公司勢必隨著增多,但與此同時,馬太效應也將加固, 越是基礎設施、關系到經濟社會生產力的部分,越是需要有專業能力的企業,所以頭部企業格局更將穩固。
(ps:向善財經原創稿件,訂閱號ID:IPOxscj,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