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APP月活破億,AI數據生態“戰力”幾何?互聯網+

當信息變得廉價時,注意力就變得昂貴了。
“應對信息過剩的策略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本質上可歸為兩類:要么是過濾,要么是搜索。當信息變得廉價時,注意力就變得昂貴了。”—— 《信息簡史》作者:詹姆斯·格雷克
近日,國內互聯網數據商QuestMobile發布了最新的移動互聯網全景生態流量洞察報告,報告稱,2019年4月,移動互聯網月活連續兩個月環比下跌,但各互聯網玩家對移動流量的爭奪持續白熱化。
數據顯示,2019年4月國內移動互聯網MAU為11.36億,同步增速3.1%,環比微跌0.02%。在資訊類應用6月份的MAU排名上,騰訊新聞暫列榜首,今日頭條位居第二,新浪新聞以1.01億的月活位居第三;在全景生態用戶總量上,新浪新聞以4.1億用戶量位居榜首,UC資訊位居第二,騰訊新聞以3.2億用戶位居第三。
在如今信息爆炸式生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信息逐漸變得廉價,與之相反的是人們的注意力(流量)越發昂貴。在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中,互聯網玩家們紛紛踏入流量爭奪的“新戰場”,而資訊類APP作為獲取優質資訊的移動端入口,自然是流量玩家們的“必爭之地”,在這場新的流量大戰中,生態布局和下沉市場的打法,成為搶奪流量的主要方式。
AI大數據賦能媒體運營,全景流量觸達全域用戶
在下半場移動流量的爭奪戰中,公共流量入口和私有流量入口成為流量爭奪的戰場,不同流量入口的生態組合式打法,成為玩家們搶奪流量資源的利器,并由此派生出不同的派系。例如,以騰訊、阿里、百度、字節跳動為代表的生態內容打法,以新浪、美團、京東為代表的生態流量打法,以及以拼多多、趣頭條為代表的市場下沉打法等。
其中,阿里騰訊百度以及頭條,通過對超級APP的平臺化效應的運營,以微信、支付寶今日頭條等超級APP為核心布局內容生態,通過APP+小程序+終端合作的方式形成生態流量體系。而以新浪為代表的生態流量打法則通過自獨立APP+小程序流量入口+終端廠商合作+H5等多渠道,實現全域流量的觸達。
在新的流量爭奪戰中,AI大數據的加持使得流量爭奪進入到“技術決勝階段”。以新浪新聞APP為例,作為老牌四大門戶的新浪資訊業務的沿承,新浪新聞APP在流量的爭奪中以AI大數據賦能媒體運營,通過人工智能在熱點預測、內容生產、審核以及分發等方面的應用,實現媒體運營效率的提升和用戶體驗的優化。
“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依賴于人工智能的算法和計算資源的能力,也就是算力,更大程度是依靠數據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所以把數據使用到最好,才能提升人工智能的效率。”新浪首席信息官王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數據顯示,目前,新浪新聞APP全景流量觸達下MAU已經突破4.1億,而龐大的用戶活躍意味著巨量級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數據能力成為AI賦能下媒體運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內容生產的角度來看,在AI大數據技術賦能下,新浪新聞APP已經實現了人工智能對熱點的預測,基于微博的開放數據以及全網數據,通過新浪“鷹眼”平臺的深度學習算法下的實時數據分析,對熱點事件實現預測,并及時推送給用戶。AI數據賦能下,新浪新聞APP月活實現了連續14個季度增長,最終破億。
在內容的生產與分發上,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形成一張捕捉熱點的數據之網,從而大幅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如在內容的生產上,通過AI技術的應用實現了新浪新聞APP財經頻道的7×24小時的不間斷播報。
AI對于媒體行業的顛覆,在于人工智能對于人力的解放。在內容審核方面,新浪新聞APP的人工智能審核系統以人力不可企及的高效性和準確性實現對敏感內容的快速過濾,保障內容的質量,對此王巍表示:“在當下這個時代,媒體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成為國內及國外都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在人工智能、海量內容、海量數據的背景下,如何保證內容準確性和品質至關重要。”
事實上,以AI與大數據為鏈接節點,新浪構成了一條打通新浪新聞APP、新浪微博等業務的全鏈條數據通路,并通過AI技術實現了從內容生產到分發的全流程媒體運營的賦能提效,完成了AI使用場景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全鏈路貫通,從實現全域流量覆蓋下的流量高價值轉化。
PGC內容聚合,精選+圈層化滿足多元閱讀需求
優質內容的生產是媒體的核心價值所在,在海量資訊的互聯網時代中,高質量的PGC內容在大量信息的淹沒下價值核心凸顯。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搶占流量洼地的關鍵在于如何在滿足長尾閱讀需求的同時,以高質量的內容滿足用戶的深度閱讀需求,以實現內容對全域用戶的深層觸達。
對此,新浪新聞APP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精選”板塊的上線,滿足用戶深度閱讀需求,以PGC內容聚合的途徑,實現對于不同圈層用戶的內容觸達,讓即便是冷門或小眾的閱讀興趣也能得到充分釋放。在資訊需求的長尾端,大數據的支撐下,通過對用戶精準的數據畫像,并整合長尾興趣區間內的優質素材,實現內容上的精準推送。
精選思維下的內容分發機制,實際上是對于流量分層的現實給出的運營端的解決方案,而流量的分層的本質是需求的分層,可以說,新浪新聞APP通過對優質長尾內容的深度挖掘,滿足多元化的用戶對閱讀質量的需求。
此外,在用戶圈層化特征愈加凸顯的當下,通過垂直領域對用戶的信息觸達,構建用戶與資訊平臺之間的關聯關系,使得資訊平臺本身成為垂直領域用戶的“資訊社區”,增強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粘度。構建基于圈層文化的優質內容生態。
新聞的本質是信息對人的傳播和觸達,UGC的興起使得海量信息時代內容爆炸式的增長,與此同時,UGC模式下,不少資訊平臺的內容生態出現低質化傾向,這成為了UGC平臺的阿喀琉斯之錘。
從本質來講,新聞APP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優質內容的傳播,而這個正則是新浪新聞的差異化競爭力所在。
相比UGC模式下低質化內容的野蠻生長,PGC的內容聚合下的內容生態則更加健康,同時流量價值也相對較高,從以往的經驗上來看,由于UGC模式下完全算法推薦的內容生態相對較差,因而,以精選為核心,在垂直領域中對不同圈層用戶實現優質內容覆蓋的精選+垂直頻道+PGC內容聚合模式下,新浪新聞APP更具資訊核心價值和差異化競爭力。
人工×智能,堅守優質資訊核心價值
在過去的幾年中,算法推薦成為了資訊APP的“標配”,今日頭條的崛起似乎印證了資訊平臺迎來了“算法為王”的時代,而2018年內涵段子被封則使得優質內容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純算法推薦下的資訊內容良莠不齊的“弱點”也暴露無遺。
“關鍵是要找到算法和人工的平衡點。我們的要聞頻道就是個不錯的例子,先做出優質內容,再結合用戶興趣去推薦優質內容,我認為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不矛盾。”王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資訊內容的大量涌現實際上導致了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選擇成本越來越高,新浪新聞APP以人工審核+算法推薦的方法,取長補短,在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的同時,實現優質資訊平臺的核心價值。
在人工內容審核上,除了加強對人工審核的業務培訓,今年新浪還加深了與中科院在智能審核方面的合作。雙方共同研發人工智能安全輔助平臺,研究內容傳播過程中的風險問題。
新浪以降低社會風險為主要考量,研究目標群體、傳播內容、傳播視角與模態,構建傳播風險評估標準,并通過智能安全輔助平臺提供內容安全、傳播安全智能風險評估輔助,提高人工審核效率,建立起全景式智能防線。
優質內容帶來“精選流量”,AI+人工智能的方式明顯提升了新浪APP的流量質量。數據顯示,在6月份的新浪APP活躍用戶中,終端價格在3000元以上的用戶占比達37.25%。另一方面,算法推薦與人工的有機融合,實現了基于用戶數據畫像的個性化推薦對全域流量用戶的覆蓋。
以智能化為觸點,新浪通過對垂直頻道的精細化運營和場景化運營,打造優質資訊消費空間,幫用戶節省了海量信息下的決策成本,在解決了用戶需求痛點的同時,實現了優質資訊內容價值。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新浪新聞APP以AI大數據技術為驅動,實現數據資源互通,從而實現流量池價值的升級,另一方面,優質內容在聚集效應下,重塑資訊內容生態,帶動資訊行業回歸價值核心。
結尾
作為曾經四大門戶網站之首的新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走在行業的頭排,在AI大數據深度落地的趨勢下,新浪憑借準確的判斷,在滿足了用戶對資訊價值渴求的同時,以技術變革引導行業核心價值回歸。在技術變革與核心價值的雙重推動下,未來的新浪依然可期。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