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哈羅單車楊磊:“雙寡頭”時代,共享單車如何逆襲?觀點
在過去一年里,我們見證了由ofo和摩拜掀起的共享單車浪潮。
在過去一年里,我們見證了由ofo和摩拜掀起的共享單車浪潮:
2016年,ofo和摩拜開展在各個城市的投放數量“大比拼”,伴隨而來的是雙方在資本市場動輒數億美元的融資消息。
2017年,根據騰訊科技統計,摩拜、ofo預計將投放2000萬單車數量,產能預計可達到3000萬輛。
兩家單車巨頭迅速滲透市場,共享單車的市場空間趨向飽和,與此同時,ofo和摩拜的合并緋聞散開。但其它幾家共享單車企業卻陷入運維困境:小鳴單車、町町單車跑路,酷騎單車押金難退等負面信息層出不窮。
有人預測,共享單車即將以兩家巨頭的合并而結束競爭。在騰訊創業看來,共享單車發展邁入新軌道——從第一階段的拼數量、第二階段的拼資金,步入第三階段的精耕細作。
在這個節點,質量如何、是否符合相關部門管理規則以及運維效率的高低成為致勝關鍵。
我們和哈羅單車創始人楊磊,從政府管理、運維效率、差異化管理等方面聊了聊在ofo和摩拜“雙寡頭”時代,共享單車企業還有哪些突圍機會。
打一場“農村包圍城市”的攻堅戰
2016年11月,當ofo和摩拜的戰火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燃燒時,楊磊的創業團隊正帶領著哈羅單車隊伍從蘇州、寧波開始,圍攻二三線城市。
楊磊和他的團隊這樣做的邏輯在于,一方面,ofo和摩拜將主要精力放在一線城市的品牌建設,但二三線城市共享單車市場空間大,這正降低了其它單車品牌扎根二三線城市的競爭力度。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最終拼的是持久服務用戶的能力。而實現這一點,必須考慮到政府城市管理策略。2017年下半年,北京等城市相繼發布共享單車管理規范,提出對車輛投放實行動態平衡,同時,也規定禁止亂停亂放。楊磊選擇站在解決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等行業通病的角度,設置無樁固定停車點、搜集用戶行為數據以完善用戶征信系統等,來獲取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
再者,楊磊認為,在一線城市投放單車,其品牌效應光環高于實用性,可以先在二三線城市獲取政府和用戶資源之后,建立單車品牌在當地的口碑。
但在這個過程中,楊磊說也遭遇很多“坑”。比如二三線城市用戶素質相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而言更低,“有時候會遇到用戶將車輛騎到城鄉結合部甚至更偏遠的農村的情況”。而這些區域都遠遠超出了哈羅單車劃定的運營區范圍,這給運維人員找車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和成本。
對此,哈羅單車采用信用積分管理體系,即根據用戶使用單車行為,評估用戶的信用積分,正常的騎行和良好的騎行行為、停放意識會被獎勵個人信用分。如果用戶持續違反單車使用規則亂停亂放甚至蓄意破壞車輛,用戶個人信用會一直處于被扣分狀態,用戶的帳號可能會被永久凍結。
對哈羅單車來說,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洞察了行業環境之后的戰略選擇。但楊磊表示,他和團隊從未真正放棄過一線城市,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
只有兩毛錢的運維成本
楊磊認為,“同時具備技術和運維效率才能降低成本”。
單車質量、運營方式甚至找到損壞車輛的速度和投入,影響著共享單車的運營成本和運維效率。
其中,尋找損壞車輛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用戶報修。即用戶發現損壞車輛后,通過共享單車APP端填寫報修資料并提交,有助于運營人員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第二種,系統監控。后臺監控系統可以實時監控到單車的狀態,有異常狀態時,系統會會對單車以標簽的方式進行分類,方便運維人員在APP工作端實時獲取信息。
第三種,線下人力維護。有消息傳出平均每個運維人員需要維護一千多輛單車,這些運維人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檢查車輛是否損壞,將損壞單車集中運送、維修;二是引導用戶正確選擇車輛停放地點。
楊磊透露,目前,哈羅單車的做法是結合AI技術和人工進行運維。
通過哈羅單車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后臺監測單車數據,自動判斷其是否損壞:比如,如果出現開鎖率遠高于騎車率或閑置時間過長的情況,可能表示該車輛已損壞,哈羅單車運維人員重點尋找這些車輛。配合這套技術,“在全國范圍內平均每個(全職)運維員工能夠管理4000多輛單車”,根據哈羅單車的后臺統計數據顯示,“哈羅單車的運維人員每天真正需要管理維護的單車大約為40多輛。”
楊磊說道,人力的減少和運維效率提升,平攤下來一輛哈羅單車的運營成本是2毛錢,而市面上一輛單車的運維成本一般是1塊錢,“運維成本大大降低。”
共享單車不僅想解決“最后一公里”
近期,共享單車的戰略打法發生一些變化,集聚用戶流量后,共享單車企業試圖尋找更多的應用場景。
今年5月份,摩拜推出“摩拜+”開放平臺戰略,即全面布局生活圈、大數據和物聯網三大開放平臺。最先開始的“生活圈”平臺,在 百度 地圖、神舟專車等合作方的服務模塊中接入摩拜單車入口。摩拜單車企圖將自身定位為一種生活方式,增加更多用戶使用場景。
在摩拜發布會的第二天,ofo宣布進軍衛星發射行業,提供 太空 自拍等功能,嘗試探索業務多樣化線路。
哈羅單車的嘗試,則是在滿足用戶“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之外,提供更立體化的共享出行解決方案。
據楊磊介紹,今年6月份,哈羅單車就確立“立體化共享出行”戰略:3公里以下的出行工具由共享單車解決,5公里左右的距離可以由電單車解決,而10公里段的出行則由共享電動汽車來解決。
9月下旬,哈羅單車的“立體化共享出行”戰略首個試點在山東東營落地。楊磊透露,哈羅單車和東營市達成智慧交通層面的戰略合作,哈羅單車以城市智慧交通運營商的身份主導東營市的智慧交通體系建設和運營。“我們要做立體化共享出行的專業服務商,做城市智慧交通運營商。”楊磊如是說。
楊磊透露,截至目前,哈羅單車已與40多個城市達成智慧交通層面的合作,將參與或主導這些城市的智慧交通運營。
“出行方式的改變、智慧交通層面的建設,一定是靠科技來推動的。”楊磊說,提供專業的共享出行服務、運營城市智慧交通,公司早已做好技術層面的積累和儲備。今年6月份,哈羅單車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哈勃系統”經過兩個月的試運營正式上線,“哈勃系統”不僅能夠實時監控和管理運營中的車輛,指導線下車輛運維工作,車輛運營更加高效、精細化,同時大大降低運營成本。而智能化的“哈勃系統”還能對用戶騎行記錄和騎行軌跡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指導線下車輛的投放和調度、預測用戶騎行行為。開放后臺騎行大數據系統,還可以為入駐地城市交通局提供慢行大數據騎行報告,助力當地的城市智慧交通體系建設。
在共享單車“雙寡頭”時代里,提高運維效率、打造可長久穩定使用的單車品牌,走出一條差異化、獨立發展的路子,不失為一種突圍策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